《通典·食货典》记载:

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及(魏)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收其图籍,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余人。

按《通典》的记载,三国时期,魏国的人口在443万左右,蜀汉人口在94万左右,东吴人口在230万左右,蜀汉和东吴的人口总和也远不及曹魏,由于战乱三国时期的总人口尚不足千万。

史载曹操征徐州时:

凡坑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由于战乱,逃亡人口增加,现在学者们估计三国时期的人口应该在2000-3000万之间,但这依然与东汉时期6000万的人口数量相差甚远,可见战争的危害之大。

以东汉十三州为准,蜀汉占据益州,东吴占据扬州、荆州、交州三州,其余九州皆在曹魏治下。

  • 建兴六年冬(228年)

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围陈仓,由于粮尽而退兵汉中。此战魏将王双在追击蜀军过程中被魏延所斩。

  • 建兴七年(229年)

诸葛亮派陈式攻今甘肃地区的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救援,被诸葛亮所败。此战蜀汉占领了这两郡之地。

  • 建兴八年秋(230年)

此战是曹魏出兵伐蜀,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陕西城固、赤坂,后由于大雨连绵30多天,最终司马懿撤军。

  • 建兴八年秋后(230年)

司马懿撤兵后,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 建兴九年(231年)

这是诸葛亮二出祁山,此战司马懿取守势不出战,被讥笑为“畏蜀如畏虎”,但最后蜀汉负责后勤的李严运粮不济,诸葛亮只能退兵,并在退兵途中用连弩射杀魏名将张郃。

  • 建兴十二年(234年)

三国诸葛亮几次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1)

此战,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司马懿依然据守不出。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大军返回汉中,魏延因与杨仪不和,被以谋反罪诛杀。

三国诸葛亮几次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2)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魏国和蜀汉共有七次战事,诸葛亮出祁山其实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进攻蜀汉防守,两国并未真正交战;第五次诸葛亮只出了偏师,并未亲自北伐。

所以,诸葛亮其实总共进行了五次北伐,其中两出祁山。

2、孙权的北伐

历史往往有许多的巧合,当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时,东吴孙权也进行了五次北伐,目标都是合肥。如果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非都是出祁山的话,那么孙权就是真正的一根筋了,非要攻下合肥不可。

三国诸葛亮几次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3)

  • 赤壁之战后(208-209年)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是孙权的“御驾亲征”,北伐合肥。

此战,孙权围攻合肥的时间超过了1个月,但始终不能攻克,当在赤壁新败的曹操派来援军后,孙权便立即退兵了。这是孙权的第一次北伐,想要利用赤壁之战的胜利扩大战果,但并没有成功。

  • 张辽威震逍遥津(215年)

公元215年,曹操和刘备开始争夺汉中,孙权认为曹魏后方空虚,且合肥只有张辽7000人镇守,便出兵攻打合肥。

三国诸葛亮几次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4)

然而,这一战孙权不但没有达到目的,还使此战成为了张辽最著名的一战。逍遥津一战,若非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引弓掩护,孙权怕是要葬身合肥了。

三国诸葛亮几次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5)

此战之后,张辽威震东吴,东吴之人包括孙权听到张辽之名便惧怕不已。

  • 孙权称帝后北伐(229年)

公元229年,孙权终于称帝了,曹魏以汉献帝禅让自认正统,蜀汉刘备以皇叔之名自认正统,分别在220年和221年称帝,但孙权名不正言不顺,直到229年才正式称帝。

这一年,诸葛亮开始第三次北伐,称帝后的孙权也想要通过北伐立威,这便是第三次合肥之战。

然而此时的合肥,张辽虽然已经去世,但又换上了名将满宠,满宠多次识破孙权的诱敌之计,孙权始终不能攻破合肥,也无法击败满宠。

  • 三年后,孙权再攻合肥(232年)

公元232年,孙权为报三年败于满宠之辱,再次亲率大军北伐合肥,

此战前,满宠将合肥城迁至鸡鸣山附近,于是原本的水战变成了陆战,陆战原本就是孙吴的弱项,最终孙权又被满宠击败。

  • 孙权与诸葛亮同时第五次北伐(234年)

三国诸葛亮几次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6)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孙权同时亲率十万大军直指合肥。此战,孙权有备而来,同时派陆逊、诸葛瑾攻襄阳,孙韶、张承攻广陵、淮阴,三路大军同时北伐。

眼看合肥指日可破之际,魏明帝曹睿亲帅大军南下增援,孙权恐惧,只能撤军。

合肥城,最终成了是孙权一生的“噩梦”。此后,孙权再无北伐之举。


所以,三国鼎立时期,曹魏的实力远胜吴蜀,诸葛亮五次北伐也好,孙权五次攻打合肥也罢,始终都是无功而返。

此时的北方,仍然处于世家大族的内部整合时期,按史学家陈寅恪的说法,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是儒家的信徒;魏皇室曹氏出身非儒家的寒族,最终北方的儒家士族选择了司马氏,司马氏取代曹魏,完成了北方的整合,之后便是天下一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