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才走半个月,怎么又流血了?是不是患上什么妇科疾病了?

不用慌!这有可能是排卵期出血!

先来看看两个案例——

两次经期之间流血 以为得了啥病慌了

30多岁的晓虹(化名)月经向来很准时,前不久在两次月经中间出血了。担心自己患上了妇科疾病,她慌忙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内分泌门诊就诊。

经检查,确诊为排卵期出血,无需用药。经医生的详细讲解,晓虹才放下心来。

20多岁的阿蓉(化名)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两次月经之间,不时有血流出,一两天后自动停止了。一开始她没在意,连续三四个月都出现同样的情况,她着急了,生怕影响怀孕。她到市中医院妇科就诊。

经副主任医师杨玉敏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为排卵期出血。服用孕激素3个月后,阿蓉的经期恢复了正常。

解释雌激素水平波动所导致 多则三四天少则几小时

对于这种情况,杨玉敏说:排卵期出血的情况不少见,在临床中,非经期出血的,大约有30%为排卵期出血。每个女性都有可能会出现排卵期出血,发生频率可能每年发生多次,也可能一生只出现一次或不出现。

这类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多为褐色或咖啡色分泌物,或是白带中夹血。排卵后,随着黄体的形成,分泌的雌激素很快就会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出血就会自动停止。这个时间一般为三四天,有些人甚至只持续几个小时。多数没有其他症状,少数会伴有下腹部坠痛等不适。排卵期出血是雌激素水平波动所致,当自身的状态不好、情绪不佳或长期熬夜时,雌激素就会波动,从而诱发排卵期出血。

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张丽莉介绍:正常月经周期28天左右,经期约2-8天。排卵期出血一般发生在下一次月经的前两周。排卵时雌激素水平波动是正常的,但也有部分人在雌激素波动时会出现子宫内膜脱落,引起出血。如果出血不多,可以观察、随访,一般不需要干预,无需用药。

支招:早起测测体温,可判断是否排卵期出血

张丽莉说,通过超声等检查排除子宫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出血后,若每次非经期出血的量不大,不要着急,先标记好自己的月经时间以及非月经期出血的时间,再进行观察。

同时,可通过测体温的方式,了解自己什么时间处于排卵期。“育龄期女性的体温和月经周期一样,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经期开始时,体温会偏低一些,排卵之前,体温一般不会变化;排卵后,体温会略微升高,一般升高0.3-0.5℃,这个体温一般持续14天左右。如果怀孕了,体温不会下降;如果没怀孕,排卵后14天左右就会来月经,体温又会下降。如果出血刚好发生在体温开始升高时,那很可能就是排卵期出血。”

非经期出血体温高(连续多个月都非经期出血)(1)

张丽莉提醒,测体温的时间应选择在睡眠超过6小时之后进行。将体温计放在床头,早上醒来的第一时间,不要做任何活动,用体温计测舌下体温,5分钟后看体温数值,然后记录下来。

非经期出血体温高(连续多个月都非经期出血)(2)

漫画/小牛

张丽莉说,如果确认是排卵期出血,需要注意观察,少量出血不必用药。如果觉得出血影响生活,且没有怀孕打算和药物禁忌,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提醒:这些情况下的出血要及时就医检查

“排卵期出血属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种。此外,还有黄体期出血、卵泡期出血等。”杨玉敏说。

张丽莉说,黄体期出血是在来月经前少量出血,可能是排卵后黄体功能不好引起的;卵泡期出血是在月经结束后少量出血,这是卵泡发育不佳引起的。黄体功能不好,可能会导致不易受孕、习惯性流产等不良后果,卵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能不能生一个健康宝宝。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去专科医院进行检查。

“另外,围绝经期妇女也是发生非经期出血的常见人群。”杨玉敏提醒,这类患者多数是卵巢功能减退引起内分泌紊乱,一般会出现月经混乱、月经周期变短、出血量时多时少等问题。“这类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如果短期内多次大量出血,可能会导致贫血。”

“总的来说,非经期出血,如果量少可再观察,如果频发或者量大,就要及时就医。” 杨玉敏说。

-------------------------------------------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匡惟 通讯员:李琪彬 林媛 张文婷

编辑:林聿晶 审核:杨佳音

厦门晚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