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号:行者手记3)音乐会上,乐队始终面向观众,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几乎全程背对观众,直到一曲结束,才会面向观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结合作品谈交响乐的结构与特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结合作品谈交响乐的结构与特点(乐曲的诠释者交响乐知识系列之十)

结合作品谈交响乐的结构与特点

(关注微信公号:行者手记3)

音乐会上,乐队始终面向观众,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几乎全程背对观众,直到一曲结束,才会面向观众。

这就是指挥。

乐队在倾情演奏,指挥家像在表演,他要使出浑身解数,调动乐队的情绪和状态。

也有人对指挥在乐队的作用产生质疑:一个乐队,是否必须有指挥?没有了指挥,那些技艺高超的演奏员能否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曲目表达?

一支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演一些比较熟的曲子,比如说进行曲类,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太乱,但是如果演奏交响乐,没有指挥一定会乱成一团糟。

其实,乐队指挥的工作包含两部分——指导排练和指挥演出。

观众看到的是指挥在舞台上演出时的辉煌时刻,但指挥真正的作用是排练,而演出大多时候是表演性的。

可以说,排练才是指挥真正价值所在。

作曲家用音符记录旋律,但把它呈现出来还有段距离。不同的指挥,不同的乐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一部交响曲如何演绎,首先取决于指挥对作品的理解。指挥是一个乐团的灵魂,是作品的诠释者和指导。

指挥的乐谱和演奏员的乐谱不同,从它们的厚度就能看出区别。

指挥的乐谱称之为总谱,集合了各声部的乐谱,演奏家只演奏独立声部的谱子,而指挥家则要同时要看十几行总谱。

所以,那种弱智儿童指挥和政治家(如普京)指挥,都是作秀,不要信。他们能看懂总谱?糊弄鬼!

指挥应该具备广博的音乐史、乐器知识,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熟悉各个作曲家的艺术风格,并发挥自己的想象,使作曲家的乐谱创作在自己脑子中活起来。

指挥对乐曲的分句、力度的平衡必须完全了若指掌,必须精确地判定这部作品应当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何形成整体,以及如何将乐谱上冷静的音符转为动人的激情。

指挥需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排练时阐述给演奏员,并反复训练,让大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心协力来完成一首乐曲。

有人把指挥比喻为足球队教练,但他要比足球教练更加重要,因为教练并不参与场上比赛,而指挥却是乐队演奏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著名指挥卡拉扬。

也有的指挥家熟悉了总谱后,尽力脱谱指挥,比如卡拉扬。他说:“我指挥时之所以不用总谱部分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你不可能不停地在看谱和听音两者之间换来换去。研读完一份曲谱之后,我便会把所看的东西抛诸脑后。因为看和听是相去甚远的两码事。”

指挥必须精通各种乐器,按照自己的理解,最大程度展示乐器的声音特性。同样的作品,不同的指挥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演绎,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对配器做出不同调整。

比如,英国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来华演奏《我的祖国》,配器就做了调整,前奏过后,主旋律的第一小节由双簧管独奏,而一般中国乐团是弦乐合奏。而且,指挥在前奏过后,回身给了听众席一个互动手势,示意观众配合,而一般交响乐演出,需要听众保持安静的。

那指挥是怎样传递信息,指挥乐队的节奏和调动情绪的呢?是指挥棒。

指挥节奏短促、速度轻快轻巧、伶俐的音乐,多用腕部动作带动棒尖。

表现浑厚、庄重、柔和较为舒展的音乐,多以整个臂部强有力地带动棒身,表现力度很强特别是短促的强音。

也有些指挥家更喜欢用肢体语言去表达,如小泽征尔,他从不用指挥棒,而是徒手,用手势和身体语言与乐队也与听众交流。

备注:此文为制作《交响乐知识微视》系列文字版。全系列25集。

交响乐话题不够大众化,只要有人看,就继续发。

下一篇《乐曲的引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