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黏黏书怪

陈忠实先生笔下的《白鹿原》,有这样三位年轻的女性。她们分别是田小娥、冷秋月、白灵。她们可悲、可怜、可叹。

正如《白鹿原》开篇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记载了中国半个世纪的荣辱兴衰,如果你能读懂这三位女性的惨死,便能读懂近代中国"沦丧"的三大内因。

白鹿原最悲惨的书里的人(读懂三位年轻女性的惨死)(1)

白鹿原最悲惨的书里的人(读懂三位年轻女性的惨死)(2)

田小娥:死于人性的冷漠

田小娥的父亲把她嫁给一个土埋半截的老头做小妾本来就是丧尽天良的事情,而老头又把田小娥作为"泡阴枣"的工具,她在郭家就不是一个人,牲口的都不如。

她和黑娃偷情,又随黑娃来到白鹿原。她想的只是一个正常的生活而已。

田小娥是一个敢于打破传统枷锁的女性,她以为逃离郭家来到白鹿原会是一片新天地,可她不知道的是,天地虽然辽阔,处处都是冷漠。

白鹿原最悲惨的书里的人(读懂三位年轻女性的惨死)(3)

田小娥如同白鹿原上的妖孽,她的到来扯下了所有男人心头的那块遮羞布。人们把对她的垂涎和欲望化作憎恨加在这个女人身上。好像恨她是一种高尚!

在人们心中,她是没有男人就活不了的女人。她勾引黑娃,勾引孝文,她是死有余辜。

可是,谁问过她"泡阴枣"的感受,黑娃撇下她逃跑后,她无依无靠,又该如何生活?这些事情没有人在意,号称仁义的白嘉轩视而不见,对她刺鞭加身。满嘴仁义的鹿子霖趁火打劫,钻进了她的被窝。所有人只看到了田小娥的放浪,却看不见她的悲凉。这就是最大的冷漠。

只扫自家门前雪,谁管他人瓦上霜。如果有人愿意去了解田小娥的过去,了解她的悲苦命运,也许她不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

而人性的冷漠让他们不愿意去了解,不想去了解,懒得去了解。人类不乐于感受别人的悲伤,人类更乐于感受别人的笑话。

一个白鹿村如此,一个白鹿原如此,如果一个国也如此呢?结果我们看到了,四万万中国人对国难视而不见。身边人的苦难都可以视而不见,国难又与己何干呢?

在老舍先生的《茶馆》中高高的挂着四个大字——莫谈国事!茶客们不知谁是谭嗣同,更不知戊戌变法。他们管这叫瞎折腾。洋人的枪炮都要顶到脑门了,还在为了一只鸽子打架呢。

一个人的冷漠是自私,一个国的冷漠,那就是国难了。

白鹿原最悲惨的书里的人(读懂三位年轻女性的惨死)(4)

冷秋月:死于封建礼教

其实冷秋月的死和田小娥有类似之处,没人去感受冷秋月"守活寡"的痛苦,这种冷漠同样加在了冷秋月的身上。

不过田小娥打破了限制自身的封建礼教,冷秋月却没能打破,她这一生都被困于此。

她本该有幸福的一生,嫁给白鹿原的大户人家,嫁给白鹿原上最有出息的年轻后生鹿兆鹏。可是她却守了一辈子的活寡,她在无爱无性的婚姻中煎熬了一生,却被要求恪守妇道从一而终,恭良温俭让。即使鹿兆鹏永远不回来,这也是她的命。她也是女人啊,她渴望爱,渴望性,可是婚姻对她来说像是一座牢笼。如果在牢笼之内受苦,她就是好女人。如果她冲出牢笼,就是下一个田小娥。她在这样的挣扎中发疯,在世人框定好的礼教内丧命。

白鹿原最悲惨的书里的人(读懂三位年轻女性的惨死)(5)

婚姻的封建摧残的是女性,思想的封建摧残的便是国土。在欧洲还是一片荒蛮的时候,中国已然立在世界之巅。在教皇统治下的欧洲远比中国封建帝王制度黑暗得多。然而,短短的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成为全世界列强眼中的肥肉。

婚姻的封建,礼教的死板,人心的封闭,国门的紧闭,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礼教固化。制度的封建并不可怕,历史证明,无论多残暴多黑暗的统治都可以被打破。真正可怕的是人心的封建。

白鹿原最悲惨的书里的人(读懂三位年轻女性的惨死)(6)

白灵:死于无休止的内斗

白灵是唯一冲出白鹿原的女性,她看得见自己,也看得见众生。甚至可以说她是白鹿原上的那头神奇的白鹿,可她的死亡,却是天大的讽刺。

她敢于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信仰上、爱情上,她都是全新的中国人。她看得见白鹿原上的腐朽,她生长在白鹿原却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截然不同。

白鹿原最悲惨的书里的人(读懂三位年轻女性的惨死)(7)

如果她死在日本人手上或者死在军阀手中,都不枉她这一生。可她却死在了自己人的肃反运动中。

一个民族永远无法被征服,它只能自我毁灭。内斗在中国历史上早就不罕见了,每当面对外族侵扰的时候,总有秦桧,吴三桂这种人。为了权利地位和金钱,致国家社稷于不顾。

顾炎武的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没有融入太多人的心中。

正是国人的冷漠,思想的固化和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中国遭遇了近百年的耻辱。而如今,国家日益强盛,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谨记历史给我们的惨痛教训。

人人为国,则天下为公。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几点点赞关注哦!我们一起在书中读人生、读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