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如何完成“从书籍到交集”的转变?未来的图书馆又该是什么样子?近期,随着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正式对外开放,图书馆如何“更新”的秘密也逐渐在公众面前显现。
上图东馆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外观如同一块不断被雕琢的玉石,安静地屹立在城市绿地中,而在功能上,则与已有的以藏书为主要功能的上海图书馆(本馆)形成互补。
上图东馆的设计方是丹麦SHL建筑事务所,在全球拥有丰富的公共文化类建筑项目设计经验,其中不乏地标性图书馆项目,如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新西兰基督城中央图书馆等。
近日,SHL建筑事务所董事、设计总监Chris Hardie和上图东馆项目建筑师林婧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专访时,谈及了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功能转变及如何与当地文化相连接等话题。
1993年,丹麦SHL建筑事务所的三位合伙人设计了其里程碑式的图书馆——被称为“黑钻”的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直至今日,SHL在世界各地建成了多个不同大小的图书馆。从第一个图书馆项目开始,SHL就将人的感受和需求作为核心,将人融入图书馆的各个空间。
SHL完成了上海图书馆东馆项目后,这一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也放大了该建筑事务所的设计特色:简约的外观与注重功能布局。从藏书楼到开架阅览的图书馆,再到结合数字化技术和文化活动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的功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成了从“书籍”到“交集”的转变。SHL建筑事务所董事、设计总监Chris Hardie告诉记者,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所承载的体验功能变得愈发重要。
上海图书馆东馆©SHL ©RAWVISION studio
上海图书馆东馆外立面 ©SHL ©RAWVISION studion
SHL建筑事务所内摆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模型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功能划分都能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式园林中的奇山异石:建筑主体就像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是人们探索和分享知识的源泉。上图东馆项目建筑师林婧表示,“古时候,学者们聚集在太湖石周围观察它们的竣削的孔穴、斑驳的纹理和奇特的造型,凹凸曲折、玲珑透空的石头在不同角度下呈现不同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今天,读者在图书馆相互交错的空间中行走、阅读、思考,也将获得类似的启发和体验。”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SHL ©Tian Fangfang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 ©SHL ©Tian Fangfang
Chris Hardie告诉记者,重要的是强调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以及人与城市的关系。谈及未来的图书馆设计,他认为在拥有多种复合功能后,最终是关于建筑、人与自然的整合。他用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名言解释道,“如果你有一座花园和一个图书馆,你就拥有了一切必需之物”。
对话|Chris Hardie&林婧
Chris Hardie
林婧
上图东馆:城市中的“林中璞玉”
澎湃新闻: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形象如同“悬浮的石头”,设计理念叫做“林中璞玉”,与中国的园林有关。可否谈一谈最初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是如何在几乎没有传统建筑及园林的现代化城市,尤其是充斥着各种摩天大楼的浦东地区的设计中运用园林中的概念的?
Chris :我们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场地的挑选方面。这是一个非常优越的场地,不仅因为它靠近上海最大的新公园——世纪公园,而且场地本身和紧邻场地的区域都非常“绿色”。就像是城市与公园的相遇那样,大自然和耀眼的城市墙体的对立变得非常突出。在这一例子中,尽管两者都是人造的,但事实上我们有机会在建筑环境与自然相遇的那一刻创建一个图书馆,在界定的边缘,树木与新建筑相撞。这很有趣。
如果研究下中国传统园林,如上海的豫园,或是苏州的留园,你会立刻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人造环境决定的,而且往往是在城市环境中。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也有一系列决定性的特征,如水、绿地、卵石小径、拱桥、亭子和许多分组或单独呈现的石头,这些设计是为了让人短暂停留和思考的。在自然中的独立的“亭”的想法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具有象征意义和可识别性的东西。
上海图书馆东馆©SHL ©RAWVISION studio
上海图书馆东馆中的艺术作品《高山仰止》,谷文达,2022 上图东馆永久藏品,UAP策划。图片:上海图书馆
世纪公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当代的中国花园。对我们来说,对图书馆在历史上的意义和我们认为它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最有意义的元素是“悬浮的石头”,或是说“林中璞玉”的想法。太湖石被认为是园林中的视觉焦点,也是士大夫与文人墨客聚会交流的地方。因此,这就是我们阐释图书馆含义的出发点——一个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想法的地方。
图书馆将漂浮在树木之上,代表城市规模的当代中国花园中的一块岩石,同时,它也是坐落在低矮的亭子上,隐藏在树木中。
林婧:在第一轮竞赛时,我们得到业主的反馈是需要有地标性,对于建筑外观需要有意义的说法,以及故事性。之后在项目初期,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待在世纪公园里。世纪公园非常受欢迎,它是城市里的避风港——就像一座城市尺度的中式园林。虽然它是一座现代公园,但它的设计,却深受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所以我们开始研究上海的传统中式园林,以及苏州和北京的园林。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和图书馆有类似引申意义的,无疑是太湖石。太湖石通常是一座园林的视觉焦点,也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聚会交流分享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理解的,图书馆意义的起点。上图东馆,是世纪公园这座城市尺度园林里的点睛之石。
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图©SHL
澎湃新闻:中国建筑师童寯曾说,“园林是一幅立体图画”;谈及当下的园林,他说,“不应复古,其中建筑物亦不致依旧式兴造”。在你看来,现代的园林应该是怎么样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又是如何将园林概念移至现代都市中?
Chris :正如我解释的那样,中国园林是由几个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是分层组织的,把游客带入一段旅程中。无论你以传统或现代的方式使用这些元素,其意图和意义都是一样的。同样,自然和当代城市之间的对比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图书馆是定义我们的东西的容器,最终,它们应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因此,上海图书馆东馆有一系列大型阅览室,每个方向都有城市规模的窗户,让你在一个方向上与城市相连,在另一个方向上与自然相连。我们希望你明白,你正坐在自然和城市的边缘状态。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可以看向城市绿地©SHL ©ChrisHardie
上海图书馆东馆©SHL ©RAWVISION studio
澎湃新闻:在谈及上图东馆建筑内部的设计时曾这样描述,“古时候,学者们聚集在太湖石周围观察它们的竣削的孔穴、斑驳的纹理和奇特的造型……今天,读者在图书馆相互交错的空间中行走、阅读、思考,也将获得类似的启发和体验。”如何看待从过去人们在图书馆中只能安静借阅书籍,到今天带有探索行为的发展过程?在丰富图书馆功能的同时,是否会削减图书馆的严肃性和学术性?
林婧:图书馆是分不同类型的。 我们小时候印象里的传统图书馆,其实更偏向于学术图书馆,是非常安静和严肃的。而上海图书馆东馆,以及国内外新建的很多公共图书馆,本身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市民,更侧重图书馆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公共图书馆,正慢慢开始结合美术馆、文化中心、社区中心等不同功能。所以我觉得这两个类型的图书馆其实并不矛盾,而且功能互补。我们的城市,需要有各个类型的图书馆。
所谓带有探索行为的图书馆之旅,它的本质还是大阅读时代的阅读推广。希望通过在图书馆的“发现之旅”,引导读者探寻更多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体验。例如上图东馆少儿阅览区的开馆展《爱丽丝梦游仙境》,很多小读者看完展览后,都立刻去借了相关的书籍来看。阅读推广的目的就达到了。
同时,现在定义的泛阅读,已经不仅仅是书了,手机中的信息也可以是阅读的一部分。所以现在上图东馆有很多休闲沙发,是提供休闲阅读的地方。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 ©SHL ©RAWVISION studio
图书馆如何与当地建立联系
澎湃新闻:SHL建筑事务所在全球设计了诸多图书馆建筑,从丹麦皇家图书馆、丹麦奥胡斯Dokk1图书馆,到新西兰基督城中央图书馆,再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在设计这些图书馆时,是如何将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联系起来的?又是如何考虑因地制宜的问题的?
Chris :我们与地方的联系有几种方式。首先,我们在那里花了很多时间,与很多人交谈,并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与他们产生共鸣。例如,当我们赢得设计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的委托时,我们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参加了面试。我们认为,如果我们要为社区创造一些东西,那么社区就应该参与到它的创造中。获奖后,我们直接与公众合作了半年时间。 最终的设计是经过6个月密集的公众咨询的结果,我们每次邀请多达300名公众进行讨论,并讨论他们认为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对加拿大是陌生的,我们不知道什么对这个城市的人来说是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前就去了解这些问题。
SHL设计的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内部
当我们设计新西兰基督城中央图书馆时,是在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时期来到这个城市的。整个城市中心几乎被地震摧毁了。图书馆将成为第一个建成的公共建筑,并成为城市重建的标志。当我们与社区展开对话时,我们见到了毛利人。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波利尼西亚人,他们拥有奇妙的、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与毛利人社区的一系列会议,我们了解到他们的文化和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他们与我们分享了 “帕塔卡”(Pataka)的概念——这是毛利文化中用来保护酋长或部落其他重要成员宝贵财产的仓库。我们了解了 “Ta Moko ”(毛利人的传统纹身),这是他们文化的核心代表,也是承诺和尊重的表达。很明显,他们的文化与景观以及环绕城市的山丘和草原的颜色及纹理有着特别的直接联系。因此,所有这些东西都成为图书馆应该有的代表。我们创造了一个像“帕塔卡”一样的形式来保护知识。草原的颜色和图案被描绘在外墙的设计中。我们委托了一位当地的艺术家为该建筑设计了自己的毛利纹身,以示承诺和尊重。我们将图书馆的体量和空间作为一种工具来连接城市。
如果深入了解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图书馆的意义和过程,你会发现这些与人和地方联系的故事。
SHL设计的新西兰基督城中央图书馆
新西兰基督城中央图书馆外立面
澎湃新闻:此前,SHL建筑事务所就谈及未来图书馆“从书籍到交集”的转变,即从藏书到开放阅览、再到交流的转变。当下新建立的图书馆和传统历史建筑里的图书馆在功能和存在意义上有哪些异同点?作为建筑师,要如何去建设新图书馆所需要承载的功能和文化记忆?
Chris :图书馆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无论是公共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还是学术型图书馆,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它们可以是全新的建筑,如上海东方图书馆;也可以是较老的传统建筑的扩建,如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家图书馆;还可以是对现有建筑的全面改造,如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它们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功能,这取决于它们的目标读者、社会和文化。因此,它们的用途和受众将最终确定其功能和对一个城市的意义。而我们如何赋予我们的工作意义,在此前的问题中已有说明。
林婧:以被称为“黑钻”的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为例,其实这个新的简约的图书馆后面连接着的是一栋老建筑——原来的老皇家图书馆。它是一个非常学术性的,不怎么公共的地方,市民不太去。新的图书馆“门面”的建立,为这个偏学术化的图书馆带来了人气,将其变得公共化了。
SHL设计的“黑钻”丹麦皇家图书馆
丹麦皇家图书馆内部。摄影:Adam Mork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澎湃新闻:上海图书馆东馆被称为最大的新建图书馆,而在此前,SHL还建设了宁波图书馆新馆。在你看来,在中国建立图书馆最需要关注什么?
林婧:我认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它们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像宁波图书馆新馆,或者上海图书馆东馆,都是公共型图书馆,他们的侧重点是读者,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阅读体验。所以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主题阅览区,有展览、有演讲,提供全媒体复合型的阅读空间。而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或者上海图书馆的淮海路本馆,最重要的职责是对国内外图书文献的收藏和保护。高校图书馆的重点,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而遍布于上海各个街道的社区图书馆,可能更偏向于公益性和休闲性。
SHL设计的宁波图书馆新馆
SHL建筑事务所内摆放的宁波图书馆新馆模型
未来的图书馆
澎湃新闻: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新的图书馆会淘汰传统的以藏书数量著称的传统图书馆吗?
Chris :是,也不是。这真的取决于一个特定地方的背景和环境。就上海而言,人们希望在浦东建造一个新的市级图书馆,以配合位于淮海路的现有的上海图书馆。现有的上海图书馆(淮海路本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实体收藏机构之一(在全球图书馆收藏中排名前五)。因此,如果打算让浦西的现有图书馆和浦东的新图书馆一起合作,为城市提供服务,那么上海图书馆东馆对实体馆藏的要求就会降低。这使我们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我们使用“从收藏到连接”的说法。图书馆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对它们的期望。它们已经成为社会中心,而且重要的是,它们正在成为转变最大的中心——也是最能吸收社会需求和愿景的一种建筑类型。
我经常喜欢回顾历史,看看那些传统上是社会中心的地方和建筑,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几个世纪以来文明的一部分。从体育和竞技开始,以及其他一些庆祝形式,一直鼓励我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博物馆的艺术和文物,我们分享了我们的经验和对我们赢得的文化以及我们周围的文化的好奇心。历史上的商队曾遍布丝绸之路,那是交换货物的场所,但更重要的是联系。当然,图书馆也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交流。
今天的主要区别是,图书馆开始吸收所有这些功能,并成为能够最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中心。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的艺术作品,徐冰,《鸟飞了》,2022 上图东馆永久藏品,UAP策划。摄影:RawVision Studio
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的艺术作品杨振中 《无限》2022 上图东馆永久藏品,UAP策划。摄影:RawVision Studio
我们经常谈论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只有当它们成为策划收藏的物理空间时,它们才成为真正的图书馆,或者说图书馆1.0。当我们开始融入技术时,从书本、缩微胶片和计算机开始,我们走向图书馆2.0。图书馆的普及创造了对人的关注,我们开始看到图书馆3.0的社会和社会效益。然而,为了支持和刺激这个新的社会驱动议程,我们需要加入新的功能、项目、娱乐、音乐、健身和艺术展览,这就是图书馆4.0。兜兜转转,我们达到了图书馆5.0,成为了关于自然的整合——与我们周围的环境重新联系起来。
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有一座花园和一个图书馆,你就拥有了一切必需之物”。
林婧:不会!两种图书馆相辅相成,功能互补。而且对于城市来说,这两个类型的图书馆都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可以在上海图书馆看到八百年前的宋刻本,离不开历代图书馆对文献的保护。800年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籍,也会变成文献。所以书籍的典藏,对于图书馆来说,永远都是很重要的功能组成。
上海图书馆东馆七楼展示馆藏精品
正在展出的上图馆藏宋刻本《长短经》
澎湃新闻:对于设计图书馆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SHL在图书馆设计上有哪些不变的核心,又有哪些发展?
林婧:不变的是以人为本。但是图书馆的功能,其实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上图东馆的音乐图书馆,艺术图书馆,健康图书馆、全球城市馆、名人手稿馆等主题展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都很新鲜。再过二十年也许还会有更新的,有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其他功能出现。
空间是为人服务的。明亮的自然采光,温和稳定的空调温度,宁静的声学环境,窗外的绿色视野,舒适的阅读家具。一个宜人的阅读空间永远不会过时。
我觉得做公共图书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市级馆,则是希望有各种活动在这里面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