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心脏。

在颐和园路5号这块心脏之地,北京大学图书馆东楼重启得到诸多关注。近来,很多师生读者从图书馆东门进入中厅时,都会驻足拍照,被眼前这片简约大气的“文房”气氛所吸引。据工作人员讲,中厅的设计凝聚了馆领导的鉴古博今放眼未来的创意引领和馆员们日日夜夜精心筹备的心血。

进入中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石。202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东楼修缮重启之际,由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无偿赠予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2020年9月初起,图书馆安排工作人员赴山东临朐华建铝业集团考察这块巨石,并多次与临朐方面、学校基建工程部、建筑设计方、运输公司等会商运输方案,终于在各方共同支持协调下,于11月底集数人之力、克服种种难关将这块巨石妥善运送并安置于图书馆中厅。

图书馆最后一缕微光(东楼重启书香迢递)(1)

红丝石搬运入馆现场照片

细看之下,这块巨大的石头色泽红黄相间,且有红黄丝纹,名曰红丝石

红丝石自古以来即为名贵观赏石,而以红丝石制作的红丝砚早在唐宋即负盛名,被誉为诸砚之首。红丝砚因其质地温润细腻、质古如玉、发墨如油,且颜色红黄相间、纹理丰富、美轮美奂,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宋代唐询曾在《砚录》中讲,“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则其声清越,锵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闻见。”而且,红丝石制作砚台的石头一般不会太大,能够开采、收藏到这么一大块的石头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了。

本石名为“钟灵”,取自康熙为山东临朐沂山所题“灵气所钟”四字,同时寓意北京大学图书馆位于北京海淀未名湖畔,集灵气之所钟,乃人文之渊薮。

石重4.85吨,出产于山东省临朐县老崖崮村,石材立面由匠人精工镌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名,石面红丝密布,姿态万千,是不可多得的巨型天然砚材,也是山东临朐红丝石中的精品。

图书馆最后一缕微光(东楼重启书香迢递)(2)

东楼重启日校领导和山东省临朐县委书记为红丝石揭幕

当镌刻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七字时,这块巨石便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等待着一片文化空间的开辟。

巨石之后,是一扇以老榆木制成的格栅门,触感温润,线条交错,配之以“百年书城”牌匾,这一开放格局带来东方美的视觉冲击,构成了传统雅致的中国书房空间,书房空间下矗立制砚之石, “银钩洒落桃花笺,牙床磨试红丝砚”。整个书房空间以沉着的外表赋予典雅气质,烘托出图书馆于沧桑岁月中的沉稳之感,每位读者经过时都将从这块奇石中“蘸取”能量与智慧,在图书馆融古纳今的天地中汲取营养,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之作。

图书馆最后一缕微光(东楼重启书香迢递)(3)

格栅门后,是一筑高达6米的影壁墙。整筑墙体融合了设计与理念之美,以青铜浮雕的形式镌刻古往今来的文明进程,表达人类信息时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下面一层的墙体浮雕镌刻仓颉造字、雕版印刷、驿使图等文明场景,最上面一层的墙体浮雕镌刻月球漫步、未来机器人与五维时空等,而中间一层的墙体则为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当前图书馆的重要信息。三类信息流动空间柔和而不突兀,为书房空间增添了一抹灵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整个影壁墙都在诠释人类与信息的关系,在知识、信息、书籍中穿越古今,遥望未来,漫步历史。

图书馆最后一缕微光(东楼重启书香迢递)(4)

影壁墙两侧是图书馆馆史展览。

图书馆最后一缕微光(东楼重启书香迢递)(5)

自马神庙至沙滩红楼,从西南边陲到湖塔之畔,北大图书馆几易其址,孕育了数代人的梦想,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大学图书馆。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始建于1898年,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最后一缕微光(东楼重启书香迢递)(6)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章程》的首句是“藏书楼之设所以研究学问、增长智慧”,第四节又规定:“藏书楼所储各种书籍、图报,本应无论何人概许观阅。”这些理念都是相当现代化的,至今犹有指导意义。

1918年10月,北大图书馆搬进沙滩红楼,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很快成为中国传播马列主义的重镇、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运筹建党伟业的圣地。李大钊不仅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勤勉治馆、深筹伟划的图书馆学家,在图书馆管理和研究的诸多方面留下重大建树。198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编辑出版的《世界图书情报服务百科全书》,称李大钊为“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之父”。

百余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传播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建成独立现代馆舍的发展时期、艰苦卓绝的西南联大时期、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时期。如今,她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图书馆最后一缕微光(东楼重启书香迢递)(7)

面向未来,北大图书馆人将胸怀“崇高、忠诚、亲切、满意、包容、高善”的核心价值观,做“有精神、有本领、有智慧、有情怀”的服务者,遵循“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将北大图书馆建设成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使北大图书馆在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