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家训havard888

给你最轻松、实用、有效育儿策略

◆ ◆ ◆ ◆ ◆

读经过程中可以喝水吗(到底要了谁的命)(1)

1994年,“读经教主”王财贵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随后在台湾、美国、东南亚及大陆演讲1000多场,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风潮。20年间,他一手缔造了“老实大量读经”思想体系,被大量拥趸追捧。

在他的演讲中,王财贵描述了许多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景——教育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只要通过简单的读经,能帮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造就大才,甚至圣贤。这与不少家长们逃离体制教育、追捧传统文化的热忱不谋而合。

2008年,正是“读经运动”勃兴之时,光深圳一座山上就开起了上百家读经学堂。相当数量的少年离开体制教育,进入读经学堂求学。

背诵,不认字、不释义地背诵,就是学堂课程的全部。在一本经典背诵教材的序言中,编者明言:最好的读经老师不是人,而是复读机,或者会按下复读机开关按钮的人。

2016年8月,新京报以一篇《读经少年圣贤梦碎:反体制教育的残酷试验》报道,揭秘较早一批读经如今成人的孩子的全日制学经生活和现状--孩子们不仅没有成为君子、大才、圣贤,而且连书都不爱读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发现,这群学生的功底太差,识字量不行、错字连篇、英语更是处在小学入门水平。一篇八百字的作文他们写得吃力,他也改得吃力,要从标点符号改起。不仅如此,学生们都处于一种相当不安的状态,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自觉能力。他们性情很乱,既自我边缘化、又掺杂着傲娇和自卑。”

从狂热、受挫、困惑到反思,这批家长和孩子却从“从狂热支持者到坚定反对者”,推翻了自己曾真诚信仰并奉献了全部生活的东西。用读经界一位人士的话总结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场残酷的实验。

然而,这股读经风潮却并没有消退,还带着宗教般的狂热一路席卷到低龄孩童甚至婴幼儿圈。我们先来看看武志红老师为什么反对!

给婴儿读经?这是在要婴儿的命! 作者:武志红

昨天,和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聊天,第一次知道了“读经宝宝”这回事。顿觉三观尽毁。

这位咨询师也说,她第一次听到时,也震惊至极,乃至开始怀疑人生。

所谓读经宝宝,就是从婴儿一出生,就给婴儿读各种经书,如国学经典,还包括各种经典的中国画配上诗文,目的是,从生命一开始,就给孩子灌输最经典的知识。

给婴儿读经,这是真实版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可以说是精神病版的。用这种方式对待婴儿,未来我们的精神病院会有源源不断的客源。

这位朋友给我看了一个视频,一位表情僵硬的妈妈,在给自己几个月大婴儿在读经。我看着时,不寒而栗,觉得宛如恐怖片:一个无表情的僵尸妈妈在给瘫软成一团的婴儿,读对婴儿来说毫无意义的古文,婴儿多次转脸,几次转身,试着从这种可怕的吞没中逃走,但这超出了他的能力,而妈妈也一次次将他的身子扶正,然后继续读经。

对婴儿来讲,和活生生的妈妈,建立生动的互动与链接,是第一位的,经文是什么狗屁玩意!

虽然我现在脾气越来越大,但这样忍不住屡屡爆粗口,并不多见。

我们是一个特别的国度,所以我常用到“中国式的**”这样的词汇,给婴儿读经,以我有限的视野,也是中国式的现象。

婴儿观察课,是精神分析流派发展出的一个项目,顾名思义,即对小婴儿进行系统的观察,特别是母婴关系。

在婴儿观察课上,我看过很多国外妈妈与婴儿互动的视频,也看过一些中国学员递交的,发现,国外妈妈就算是极有问题,但都还是人,在用人的方式和孩子打交道,哪怕是带着对孩子的憎恨,哪怕是有虐待。唯独一些中国妈妈们,太急着给孩子灌输文字性质的教育,结果她们的神情与身体,常如僵尸,而其婴儿,也常无力如面条,也无比孤独。

读经过程中可以喝水吗(到底要了谁的命)(2)

有咨询师朋友,深入了解了一些读经宝宝的妈妈们,发现她们多是自己婴幼儿时,没与父母等养育者建立起丰富互动的关系,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和自己不会说话的婴儿互动,而读经,算是一个救命稻草,一个和孩子互动的办法。

当然,这个办法,其实不叫互动,因为只是妈妈们给孩子灌输,灌输也就罢了,让事情更糟糕的是,灌输的这些经文,对婴儿来讲毫无意义。甚至,如果婴儿真这么早地就活在这些经文中,他将碰触不到真实的世界,而陷入到一个非真实的诡异虚幻中。

语言是身体的末梢,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如是说。语言虽然很重要,但相比起身体,相比起体验,语言是细枝末节,而且语言是体验的抽象表达,语言不及体验之万一。而婴儿,则是身心灵最敞开的时候,感受力无比敏感,这么早就给孩子灌输哪怕是最经典的经文,也是舍本求末。

我曾尝试打坐、深度催眠的方式,让自己的头脑尽可能地安静下来,结果感受力拔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这时才明白,语言真不及体验之万一。

可以这样说,体验的波动,如果是以万为单位,而语言的波动,其实只是以个位数为单位。

语言很重要,人类一个重要的学习,是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体验,但仍然得知道,体验是第一位的,而语言学习是第二位的,并且两者的份量完全不是一个级数的。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特别重视语言的学习,而在各个层面上都忽视了体验。

给婴儿读经,是这个中国式现象的极致。

婴儿没有语言能力,这会让一些难以和人建立链接的妈妈们焦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互动。但,哪怕再焦虑,拿掉经文,试着和孩子直接相处,都是更好的选择。

再好的经文,对婴儿来说,也只是干瘪的僵尸。让婴儿整天和干瘪的僵尸在一起,就是在要孩子的命。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经文再经典,也无回应婴儿的能力,所以给婴儿读经,就是陷婴儿于绝境。

网友馨文胡说:现在好流行这个,各种胎教,真不如妈妈的一个温柔对待。

这是至理。

给婴儿读经,是中国式灌输教育的极致。婴儿的精神胚胎还未展开,他还没来得及用自己的心、身与灵魂,来感受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建立生动饱满的链接,就已被灌输了一堆僵死的东西,他的感受与思考,由此被锁住了。

必须得说,对婴儿来讲,任何经,都是狗屁,哪怕是《金刚经》《心经》与《道德经》。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都说了:复归于婴儿。结果我们反而去拿僵死的经文,去给婴儿灌输。

国际依恋研究协会创始人Patricia McKinsey Crittenden都反对玩具,觉得玩具破坏了孩子与父母的直接互动。她说:

对孩子来说,世界上最好的玩具,就是妈妈的脸。

网友“冬冬大美妞妞”发现了这一点,她说:

我家孩子现在很喜欢看猪小妹,但是只要是说有爸爸妈妈跟她一起玩,她马上就不看动画片了!孩子很渴望跟家长一起玩,哪怕是你跑我追她们都会很开心。

切记这一点:妈妈、爸爸与孩子丰富的互动,胜过一切教育。孩子越小,这一点就越是重要。

读经到底好不好?兼听则明,本文分享来自心理专业人士张伟先生,他认为读经本无错,武志红不过是从鸡血的读经极端走到另一个批判的极端。推荐阅读,欢迎在文末留言讨论。

惟有温暖御风寒--驳武志红《读经无用,这是在要婴儿命》 作者:曾奇峰

(1)

昨日,朋友在群里推送了武志红的文章《给婴儿读经,这是在要婴儿的命》。

武志红文中的着眼点似乎是针对近来读经传销式的传播和夸张的描述以及癫狂地迷恋。然而,文中未见对父母焦躁心态的客观分析,未见对父母成长的善意提醒,未见对问题解决的有效建议。有的,只是无边的嘲讽指责和对读经的鄙夷和诬蔑。

更重要的是,行文中看不到对父母拳拳爱心的悲悯与默默温情的善意。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难道这就是你写这篇文字的初衷?

文中历数几十年目睹国人读经之怪状,进而引申到读经是国人填鸭式教育的变种,强调要关注感受和体验,并反复用“僵尸、神经病、瘫软、麻木”等词汇来形容读经的父母和孩子。最后提出,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与孩子的温情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对把孩子成长与读经连结的父母大加鞭挞。

看完文章,感觉很别扭。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诚然,当下国人读经现象确实显得偏颇,对某些读经父母打鸡血式的热情和组织者传销式的推广,我个人也心生反感。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父母还是本着拳拳爱心和殷切期望给孩子选择了一条他们自己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武老师的这篇文章,显得偏颇了。

孩子出生后,确实需要与父母的生命进行连结。这包括感觉上的共生,情感上的依附,身体上的接触,目光上的对视,爱意上的融---国人对感受的漠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千百年教育习惯所致;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焦虑和恐惧,不应该成为父母教育的原罪,这和社会环境,国情体制及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把这些问题一句话归咎于读经身上,这锅未免太重了些。

而武老师文中诸如“精神病、要命、干瘪、瘫软、灌输教育、狗屁---”等极端词汇就显得刻意为之,有些用力过猛。不得不说:武老师,您的非典型投射,已经昭然若揭了。

读经过程中可以喝水吗(到底要了谁的命)(3)

(2)

读经和其他教育一样,无非是对孩子成长而选择的手段和措施而已。没必要夸大其成效,也不必贬低地一无是处,更无需对其进行妖魔化描述和蛇蝎化定性。若是还原事实,读经,不过是一种教育方式而已。如果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人性泯灭、感觉干瘪、个性压制,显然不是读经的罪过

我们看到,当代社会网络信息无孔不入,媒体喧扰见缝插针,吃瓜群众自娱自乐。出个药家鑫,弹钢琴成了罪孽;出个贫困生自杀,教师有偿家教成了罪孽;出个李玫谨,心理学专家被口诛笔伐;出个马诺,女性自由择偶的价值要素被大加鞭挞;出个师生恋,全国教授都成了禽兽;出个马蓉,防火防盗防经济人;出个张靓颖,父母越界被口诛笔伐,孝顺被拿出来极端讨论,长期被权威和体制挤压苟延残喘的呢喃终于找到了出口;出个渣男,全中国都成了巨婴---

这世界究竟肿么了?

但凡学过心理学的都会了解: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大典型表现。一个事件,固然有其系统原因需要深挖,但回归到事件本身,它无非只是一个事件而已。

在孩子学习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搞教育的非常喜欢丢锅,丢给变态的教育体制,丢给教师这个只剩下道德光环的职业,丢给社会对人性的挤压,丢给国内落后的文化和科学---总之一句话:都是他们的错。既然都是他们的错,那么我就可以为自己的懒惰找到借口而心安理得。

而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孩子学习这件事,把你难住了,你搞不定了,你不想费事了,你不愿付出了,你逃避责任了,你丢锅给旁人自己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躲开了。

(3)

回到读经。

读经、国学和其他教育一样,无非是一种教育手段而已。效果如何,和家长的自身的素质、层次、性情以及心态均有关系。如心态僵尸,不读经也未必会和孩子深情互动;如心态愉悦,读经也能读得声情并茂。

因为这里忽略了一个核心要素:关系。

关系好,练琴即便苦累,也是成材的磨砺;关系差,即便爱与自由,也是纨绔子弟。

父母如爱经典,带着生命热情,带着爱与喜悦,读经必能手舞足蹈,眉目传情,孩子得到滋养,丰足人性;父母天性寂静,木讷僵硬,读童话也必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但并不影响孩子从中学会敏行讷言,持重恬淡;父母如内怀焦虑与恐惧,希冀读经可以替代成长,绑架童心,那么即便学习nvc和pet,也会走入误区。

读经者言:武老师,关系这锅,我们不背。

另外,武志红在文中还若隐若现欲迎还羞地宣扬自己静坐冥想催眠之类法门,并按捺不住内心的优越感,明示通过静坐冥想,自己的感受力得到极大提升,顿悟到体验和感受要重于语言万万倍之说。

在我看来,能写出这种语言的,本身就已经堕入魔障(家族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尝言:我不相信静坐是可以达到顿悟的修行。但人家也没有说:但凡静坐,皆入魔道之类的话啊)。心理学学习走入误区的比读经有过之而无不及吧,难道这是心理学的罪过?

这里既然谈到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性,我想问:武老师,您婚了么?您有孩子么?您能体验父母对孩子的那颗慈悲之心和拳拳爱意么?您能体验到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有多少父母每夜起床两三次给孩子喂奶把尿哄睡的艰辛和慈爱么?您能感受到父母竭尽所能来支持孩子健康成长的悲悯之心么?

这期间必有越界,然而,为人子女,是把这种越界当作生命过程去经历,当作人生体验去丰足人性,从而觉察并滋养自己把中国式越界停留在这一代,还是说揪住父母人性的局限绝不放手,并当作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借口来埋怨人生。

“你老公是巨婴,他童年有伤痕,家会伤人,你婆婆没界限,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是永久的---”能淡然说出这些话,不是您学识有多深,只能证明您没养过孩子,不知道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精气。对父母缺乏感恩,只愿意接纳父母带给自己的生命与幸福,而对父母时代知识性情所带来的局限性表示鄙夷和不懈。

曾奇峰说:惟有温暖可御风寒。

国人为人父母已是不易,为孩子成长而作出种种努力的父母已是竭尽所能,父母需要的是培训而非指责,他们需要的是支持而非鄙夷,一股子恨铁不成钢的败家相,仗着自己一知半解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含辛茹苦日夜辛劳的母亲们横加指责,推卸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不得不说:武老师,您的心理学专业,学到狗肚子里了。

您写一篇文章,是为了让父母看清真相,还是在增添父母愧疚的业障;是让父母内心更有力量,还是让他们在育儿之路上更加迷惘。

读经过程中可以喝水吗(到底要了谁的命)(4)

(4)

最后,让我们收回投射,谈谈简单的事实。

亲子间沟通互动与成长,着实不易。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没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模仿,一切学习与成长皆须摸索探寻,甚至一切真相和顿悟可能只会在孩子长大之后才能豁然(我们真的能理解老人带孩子究竟是无原则地宠溺,还是经历了养育我们所有愧疚自责后的隔代偿还?),但这并不影响父母执着而努力地追问之路。

或许,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在意看见彼此的艰辛与温暖,相互扶持,彼此信任,共同成长。在成长的间歇,或许我们可以觉察到:

父母在做某个行为时,问问我们的心:

我是否相信这个行为是对孩子有益的?

在做这件事时,我是否愿意带着爱去做?

如果两个回答都是肯定的,对于父母,就足够了。

在写这篇文字时,我敢说,我内心是有爱的,对父母的感恩,和多广大家长的同理心。

武志红,你敢么?

惟有温暖,可御风寒。

好了,看到这,相比对于读经这事,智慧如你,肯定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吧!接下来关于读经的话题,我们将会继续报道,请依旧锁定,父母最爱的的育儿平台:哈佛家训(harvard8888)我们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