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蜂养殖基地在哪里(灌阳一村民人工饲养虎头蜂办蜂场走向致富路)(1)

伍兴吉展示蜂饼

再不“蜂”狂就老了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日报记者 苏展 韦莎妮娜 文/摄)虎头蜂又称胡蜂,体色通常黄黑相间,性情凶猛像老虎,所以人们就叫它“虎头蜂”,蜂毒会使人中毒,出现如红肿、奇痒、刺痛等过敏现象,严重时引起患者休克死亡。所以,民间又称“杀人蜂”。在灌阳县灌阳镇仁渡村有一位村民叫伍兴吉,他却偏爱这危险的虎头蜂。2014年他开始尝试人工饲养虎头蜂创业,经过多次失败又坚持下来,目前已建成几十亩蜂场,蜂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县里远近闻名的养蜂人。近日,记者来到他的蜂场,听到了他的“毒”家创业故事。

虎头蜂养殖基地在哪里(灌阳一村民人工饲养虎头蜂办蜂场走向致富路)(2)

展示虎头蜂。

人到中年再“蜂”狂一把

“还没养蜂之前,我就经常去山里‘冒险’——— 掏蜂窝。记得掏到最大的一窝就有16公斤。”1974年出生的伍兴吉,从小到大就对虎头蜂非常痴迷。他向记者介绍,大山里生活着的这种胡蜂体形硕大、凶暴异常,被当地人称为“杀人蜂”,如果不幸被其蜇伤,会使人中毒,出现红肿、奇痒、刺痛等过敏现象,若被蜇到要害,一口便可以使患者休克死亡。

“过去大家都不专业,掏蜂窝的时候,我们都是自己找来雨衣、雨裤、水鞋,还有头盔,作为防护装备。”伍兴吉说,如今时代进步了,网上到处都可以买到专业的防护服。不再需要自己做,掏蜂的人也多了起来,但也因为如此,山里可掏的蜂窝也越来越少。

今年42岁的伍兴吉从199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20多个年头,而这20多年来他从未换过工作,始终就职服务于一家电讯公司,从普通职员做到部门经理,一路平稳。家庭也和睦,生养了一双儿女,在大家看来伍兴吉的生活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然而,人到中年的伍兴吉心里却一直密谋着一个“毒”家计划。一直痴迷于虎头蜂的他注意到,近年来,胡蜂系列产品的价格持续走高,市场前景大好。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从2014年开始研究学习并着手人工饲养虎头蜂。

“家里的老一辈人都反对我这么做,而年轻人都支持我。”伍兴吉告诉记者,对于自己决定人工饲养虎头蜂创业的事情,周围人的支持声与反对声两极分化。老一辈的亲戚朋友普遍认为人到了中年是很难创业成功的,关于虎头蜂的养殖也少有听闻,而且十分危险,这么做就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而在年轻一辈的朋友看来,只要找到适合的项目,没有什么不可以尝试的。养虎头蜂虽少见,但一旦成功必然大有可为。最终,伍兴吉决定“蜂”狂一把,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毒”门创业之路。

虎头蜂养殖基地在哪里(灌阳一村民人工饲养虎头蜂办蜂场走向致富路)(3)

虎头蜂酒

“毒”家养殖不简单

伍兴吉所在电讯公司上班时间较为灵活,基本是上一天休两天,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其余时间他都用来研究虎头蜂养殖技术。他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凭着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伍兴吉逐渐掌握了虎头蜂的所有习性和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到处走访专家,虚心请教,回到家中开始实践。他选择了当地最常见的一种虎头蜂——— 金黄虎头蜂作为研究对象。该品种个头大,蜂群多,它产的蜂蛹幼虫数量多,蜂毒含量也大。

伍兴吉介绍,每个蜂巢中都有一只蜂王,其余的是雄蜂和工蜂。雌性的蜂王负责生育,雄蜂负责交配,工蜂则负责筑巢、喂养幼蜂、抵御外敌。虎头蜂在每年10月左右交配,雌雄蜂交配后,雄蜂死去,雌蜂成了蜂王。随后蜂王会找一个地方待着,不吃也不动,进行越冬。如果这期间有什么事惊动了它,它可能会死。3个月后解除越冬状态时,如果蜂王还活着,越冬就成功了。越冬之后,蜂王首先自己筑一个巢,作为整个蜂群的基础。在这个蜂巢里,蜂王产出第一批卵,卵经过幼虫、蛹,变成成虫。这些成虫都是工蜂,当工蜂数量达到20多只的时候,蜂王就把筑巢和哺育幼虫的工作交给工蜂,自己专门繁育后代。

虎头蜂生性凶猛,在养殖虎头蜂的过程中被蜇伤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虎头蜂太凶了,我都已经去医院打过好几次吊针了。”伍兴吉告诉记者,在当地农村有句俗语叫“虎头蜂蜇伤口,等于老虎咬一口。”伍兴吉的一位员工曾在工作时被虎头蜂蜇伤脸部,过没多长时间,整个脸都肿了起来,连朋友都认不出,只得以最快速度送到医院打针。此外,虎头蜂不仅会攻击其它种类的蜂,来自不同群的虎头蜂也会相互攻击。“所以我在喂食方面也需要尽量的控制,因为它们太饱和太饿都可能会互相残杀。”伍兴吉如是说。

“在人工养殖金黄虎头蜂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3个关键技术:选蜂王、交配和蜂王越冬。”伍兴吉告诉记者,其中蜂王越冬几乎是当下所有养虎头蜂的人所遇到的一个共同难题,在自己人工养殖虎头蜂的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是几十只才活下来一只。他通过不断尝试,搭建多种不同结构的蜂王越冬室、蜂王筑巢室,改善房舍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目前,能做到成功越冬存活下来的几率也只有50%到60%。

为了更好掌握蜂王越冬的技术,去年,伍兴吉还特地跑到湖南请教了一位资深养蜂人,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这趟学习之后的实践结果并不理想,反而损失更大。去年他的蜂“全军覆没”,光是蜂王就损失200只。

“可能我不去学他们那一套,反而存活率更高。”伍兴吉解释道,这可能因为不同地域的环境使然,在湖南养蜂用生的树筒也没问题,而在这里需要用干的树筒才行得通。可见,同样的技术放在不同的地方也不见得同样适用。去年,伍兴吉原本准备了几十方树给蜂王做窝,结果全没用上。

虎头蜂养殖基地在哪里(灌阳一村民人工饲养虎头蜂办蜂场走向致富路)(4)

蜂蛹食品

蜂巢里掏出商机

去年的失败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伍兴吉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原有的一半存活率算,就该有100只蜂王成功越冬,那么今年就可养100窝。每窝平均可泡50斤酒,产蜂蛹、幼蜂3000颗。按目前市场价80元一斤的虎头蜂酒和8角钱一颗蜂蛹算,每窝能得到6000多元收入,100窝就是60多万元。

“我现在的产品在朋友圈就卖完了,等明年规模再扩大可能才需要做广告。”伍兴吉告诉记者,目前虎头蜂的蜂蛹、蜂饼、蜂酒,这些东西都能给养蜂者带来不错的收益。尤其是虎头蜂的蛹和泡的酒。

伍兴吉所居住的地区多为山水环绕,地域常年阴湿,当地不少居民患有风湿骨痛的顽疾。据介绍,以虎头蜂为原料配制而成的酒最先兴起于民间传说,刚兴起时,并不知其有治疗风湿的功效,而当时风湿病例并不多。后经碰巧尝试,才得知该酒有此神奇功效。野生虎蜂酒,是《中国药典》从几千种民间药酒中筛选收录的五种药酒之一。饮用虎头蜂酒可以解除疲劳、祛除风湿、增强血液循环等。于是,他特地请来专业制酒师,反复实验,泡出目前自己兜售的这一款虎头蜂酒,几位村民服用后病情有所好转,产品越卖越好。

“山区居民不是经常喝牛奶。他们靠山吃山,像这些野生昆虫食品,也是获取蛋白质的渠道之一,所以蜂蛹的销售也不错。”伍兴吉如是说。

“明年我打算开启虎头蜂冒险之旅的项目。”伍兴吉并不满足于目前单纯的售卖蜂制品,他把目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 体验式旅游。他告诉记者,就在今年掏蜂窝的时候,本来是要请小工的,但是两个朋友却主动申请想要去体验一把掏蜂窝的刺激。这让伍兴吉灵感涌现,他计划明年将以“冒险”为主题,让游客在专人指导和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到自己的蜂场掏蜂窝,与虎头蜂零距离接触。这样一来,也可以同时让游客品尝自己的虎头蜂酒和蜂蛹套餐。

为了让记者更好感受“虎头蜂冒险体验”,伍兴吉带领记者进入了一个用于虎头蜂交配的网制笼室,近距离观察人工饲养的虎头蜂。他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养有虎头蜂的网制筒器打开,几只蜂趁机飞了出来。

“呀!蜂飞到我身上了!”此时记者身上停了几只虎头蜂,一只已经靠近耳边,紧张感顿时加重,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其翅膀快速震动的声音。伍兴吉提示记者:“不要乱动,这里面的蜂攻击性不强,一般情况下,只要你不主动招惹它,它也不会伤害你。”

伍兴吉表示,虎头蜂的养殖和生意还需要不断的创新改进,自己目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让许多人看到了背后蕴藏的商机,纷纷要求合作。而他更希望将来可以将自己的虎头蜂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当地老百姓一起开创“毒”门创业之道,走向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