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

时光网特稿徐浩峰此人,很传奇。他是作家、学者、编剧、导演、传说中从五楼跳下毫发无损的轻功武者,也是被王家卫、陈凯歌推崇的文字好手。在他教授导演基础和视听语言的北京电影学院课堂上,他是无数学生崇拜的对象,网络上甚至流传着学生们自发整理出的“徐浩峰课堂语录100句”。

由文字认识他的人,熟悉他笔下的民国武林,和无数卑微而高贵的小人物。由电影认识他的人,多是被他反常态的功夫表现所惊到。从《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到《师父》,三部导演作品中,他讲故事方式、观赏性和电影表现力不断走近大众,变得好看。而不变的是,他电影里的规矩与价值观始终与他的为人品性密切咬合。

在武侠片式微,武打片演员凋零的时代,他选择“死里求活,寻挑战快感”,他将毫无武术功底的廖凡训练成南派咏春代表人物——一个门派的全部未来。他把传统的拳脚相搏变为械斗,在拳棍之外,区别于《叶问》《一代宗师》等武侠片,找到一方新天地。他更在《师父》中以长巷之战比拟奥义塔,致敬李小龙。他以真实的、来自于历史的人物命运为前提,做非嬉闹式的情感抒发和人物交流。明写武侠,暗写文雅。

曾合作过《一代宗师》剧本创作的邹静之曾这样评价徐浩峰:“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或者不活在当下的那种人。他很儒雅,又像个孩子,单纯的赤子那种感觉,他对自己迷恋的东西特别迷恋,身上老派人的韵味儿十足。我老觉得他和古人有直接的联系,他身上有这种通道。”廖凡也说,“徐浩峰身上,有民国气质,不疾不徐,极有定力。”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2)

《师父》终极版预告片

《师父》是徐浩峰第三部电影,是他一以贯之的新派写实武侠之途,是他孜孜不倦讲述的传统中国的社会体系,以及人在这个体系中如何自处,也是他第一部被烙上“商业”标签的作品,前不久刚在第52届金马奖上拿下最佳动作设计的殊荣。

影片由廖凡、宋佳、宋洋、蒋雯丽、金士杰、黄觉主演,以南拳北上立足的小人物陈识,展现津门武林画卷。面子上是武术和兵器,里子里是人情和规则、个人道德与群体道德的纠缠。跟徐浩峰以往的电影以及他的为人一样,不庸俗、不简单。

▌规矩“师父”遵从规矩 规矩本身却已崩坏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3)

《师父》面儿上讲武术,里子里讲的却是传统中国的规矩

2014年6月初,《师父》开机前,徐浩峰接受过一次媒体采访,当时,正值陈凯歌执导的《道士下山》神秘莫测之际,作为《道士下山》的小说原作者,人人都想从徐浩峰嘴里挖点料,有媒体甚至挑事儿般地问他,“你觉得陈凯歌拍你的《道士下山》能行吗?”徐浩峰大多数时候都这样回答:“我说这话,不合适”。在他看来,一个拍武侠电影的导演在新片上映前,对别人的武侠片指手画脚,那是逾矩。

王家卫也记得,最初因为佩服徐浩峰的武学修养,寻他来做《一代宗师》的编剧和武术指导,但徐浩峰主动请缨,将武术指导改为武术顾问,他的理由是:自己是武术指导里面唯一“不会打”的,提供的是拳理和习俗,而合作的全是袁和平、程小东、刘家良这些武功高手,顾问这个称号更合适些。

这是徐浩峰的个性,也是他一以贯之的为文、为人,如今也是为电影的精神。在徐浩峰的武侠世界里,面子上,他是在对中国大陆武侠电影进行一种崭新风格的尝试,但里子里,却是他孜孜不倦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命脉的审视与找寻出路。

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徐浩峰的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中国的文明为什么能延续到现在?”他认定:一定有一个规矩,通过这样一个均衡的制约,社会可以以安全的力度,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存在。“我是听着这些长大的,老辈人有德行,因为他们理解的因果关系比我们长。”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4)

在《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两部前作中,徐浩峰一直在贯彻他对规矩和社会结构的讲究

他至今拍了三部电影,《倭寇的踪迹》体现的是社会结构、是主人公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反思,《箭士柳白猿》讲人与规则对抗的故事。编剧的《一代宗师》讲民国武术界的行规,《道士下山》中的“山林”和“庙堂”也就是隐藏的社会结构,山林从来都是容纳庙堂失败者的地方,是政治势力范围之外给别人留活命和发展的余地,《师父》更是以个人道德与集体道德的对抗,体现一个阶层的土崩瓦解。

电影《师父》是徐浩峰的武侠新作,讲述的是民国年间师父陈识为完成“咏春北上,弘扬武学”的使命,欲在天津开武馆立足,由此掀起了津门武学界的一阵血雨腥风。

跟徐浩峰共事92天拍摄日,作为《师父》的主演,“师父”廖凡告诉记者,“在那个已经逝去的武林中,武人所讲究的、所遵守的规则,已经完全被改变了,他们那一代人只是一个消亡的部分。在这个随大流的时代里,《师父》保存了一整个时代的东西。”

徐浩峰在《师父》里,把廖凡塑造成了一位北上扬名如一匹狼似的“师父”,他作为闯入者,闯进了北方武林,他觉得自己最大的敌人,是北方武林,但没想到,此时整个武林都面对一个被军方吞并的历史阶段,好武之风是政客们的游戏,习武人反而是陪着玩的,这是时代的骤变。“师父”这个人物企图遵循规矩立足北方,但他发现,规矩本身已经崩坏,这个时候,个人的道德将如何取舍?徐浩峰说:“我想从职业角色的角度写武林人士。”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5)

一个遵从规矩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规矩崩坏的时代

徐浩峰自嘲,“我拍了三部电影,都是军方承担了反面角色,造成时代变异”,随后他又正色道:“一定不是一种武器取代了一种武器,一定是一种道德取代了另一种道德,才会发生某一个阶层的毁灭。”

这种对历史的认知,体现在《师父》中幻化成了南与北、外与内、军与民的推掌试刀,而规矩也就成了任强者或土地证自圆其说的津门笑话,明明没落,却还撑着故作得体样的可怜面子。

在徐浩峰本人最喜欢的电影里,其中有影史百大之一的《教父》,在徐浩峰眼里,科波拉拍黑帮,其实黑帮是被象征的,背后是意大利传统的行业规则崩溃破坏。同理,徐浩峰拍民国武林,拍的其实是逝去的武林,一个规矩崩坏的时代。

▌人物

群体道德与个人道德 合理性与高贵性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6)

廖凡的话剧功底为他埋下武打人该有的中国人的形和相

在走上教师、作家、编剧、导演之路前,徐浩峰在少年时代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油画的。虽然他的画在他上了导演系后放下了,但那份心性依然保留了下来。或许跟画画有关,对于自己电影中的人物,他常常谈到,希望人的样子是高级的,物种是充满感动的,“否则解释不了希腊的雕塑家为什么要做雕塑?一定是从他人身上看到好的东西。”

这个原则贯彻到《师父》里,是徐浩峰首先希望找到中国人该有的形和相,他要求自己的主要演员有话剧舞台经验,在他看来,话剧演员演民国戏武打戏有天生的优势,因为做话剧训练,要求有台相,而当代一般人在家教匮乏、集装箱式的学校教育下,对人生该有之相,从小缺乏一个系统的了解,所以散漫的形态演不了民国人物。

徐浩峰找到廖凡来演“师父”,除了廖凡早年话剧经验植下的形体表现之外,他还从廖凡的脸上,找到了对李小龙情怀的纾解。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7)

徐浩峰从廖凡身上看到李小龙的影子

作为武学爱好者,徐浩峰的年少世界里,李小龙是一个精神图腾。在徐浩峰的印象里,李小龙童星出身,维持着娃娃脸,童年标签被固定下来,一生挥之不去。他记得,李小龙也有成熟瞬间,是在他主演的美国电影《龙争虎斗》里。他笑说,私心希望自己电影里的李小龙不是顽皮少年,而是成年形象的李小龙。对廖凡印象深,源自他主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廖凡发狂时的脸型神态酷似《龙争虎斗》中搏命状的李小龙。

而片中饰演“徒弟”的宋洋是徐浩峰的御用爱将,《师父》已经是两人合作的第三部电影,宋洋的武功底子是徐浩峰一手培养,“如果不是师父陈识,宋洋演的耿良辰就是个暴脾气的车夫,一身痞气的古惑仔。虽然他拜师的本意,是觊觎师娘美色,但练功踢馆使得他阴差阳错成了天津街头的传奇。耿良辰就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刺头,因为他,我在电影中过了英雄瘾。”

徐浩峰是个老派人,他不喜欢拍一个完全散漫和痞化的人。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跟记者提及作为人的合理性和高贵性。

廖凡饰演的师父陈识为了融入天津武林,企图严格按照当地规则去执行,并延伸出个人道德和群体道德的纠缠。

作为天津武林,这个群体的道德是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个群体,为此,不能让秘密外泄,必须杀死陈识这个外来者,“但是你不能说他们不对,他们的道德是为了集体可以牺牲小我”,这是徐浩峰认定的“合理性”。至于“高贵性”,“他们杀陈识并不是暗杀,而是给他最后的机会,陈识凭他的力量能拼搏出去就能被放过,如果拼不出去,那就对不起,他就该死在天津”,换言之,这种“高贵性”体现在——所有的合理性并不是无限度、无底线地去做事。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8)

个人道德有其自私性和高贵性

同理,个人的道德也是如此。在《师父》里,“师父”陈识有他的自私性,他可以让徒弟蒙在鼓里为自己牺牲,底气是“你既然学了我的艺,我就可以强制性地要求你奉献”。但徐浩峰同样也不放弃个人的高贵性,一旦到了某个底线后,师父打破了自己的自私,他以数倍代价去报答徒弟,这也成就了《师父》中的高潮戏——师父的个人道德大爆发,他以毁家、毁业、甚至是毁命的方式,来报答徒弟当时的奉献。

“这个人物在这些年里总是隐隐地逼着我去写他”,徐浩峰谈及自己“被逼迫”的经历,有些似是而非的暧昧笑容浮在脸上,是一种投入的欢喜。“他这个人物不管是深陷逆境,还是单枪匹马的挑战,其实都是追求着一个风度。他按规矩办事,然而规矩总有变数。无论是陈识的复仇,还是其他人惩罚陈识,都不是乱来,不是一哄而上,即使在变数里,也是遵循了一定的遵从感来办,这些都是来源于传统生活里的,这是传统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并不是一个野人和文明社会的对抗。”

▌兵器

拳斗变械斗 咏春没落死里求活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9)

徐浩峰通晓拳理

徐浩峰出身武林世家,二姥爷是北方形意门嫡传李仲轩,他从小浸染在武学氛围里,凭借自身对传统文化、武术历史的深刻理解与传承,让他得以独树一帜。作为北派武学研究者的徐浩峰,在2008年因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而对于南派咏春有了接触机缘,当时,徐浩峰入组写作去了佛山,王家卫安排叶问的弟子梁绍鸿给他讲解咏春拳理,徐浩峰深感受益匪浅。

徐浩峰是个好武之人,至今书写或拍摄,皆脱不开武林,然而他又偏偏赶在一个武侠片式微,武打演员凋零的时代。他常常自嘲说,自己处于“前面的没赶上,后面的还没等到“的阶段,想拍武侠片,只能自己培养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武打明星。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0)

徐浩峰指导廖凡

他回忆,《师父》开机时,咏春已经没落,“他人放弃的事,我喜欢做,一是知道了不做什么,二是死里求活,有挑战快感。”

开机前,毫无武术功底的廖凡提出要求,希望能有至少半年时间习武,以弥补自己不会武术的短板。徐浩峰只给他两个月,并向他保证:“你失败了,就是民国武林的失败。”廖凡知徐浩峰夸张,但选择信任他。自此之后,廖凡在徐浩峰的指导下学习拳理,每天四点起床晨练,与咏春木人刀桩相处了两个月。

徐浩峰和廖凡之间有个鲜为人知的约定,看拍摄结果,打得好,说是“咏春”,打不好,叫别的,编个拳名。开机后,遇到自报门户的台词,均拍了两套话。杀青日,徐浩峰通知廖凡:“咏春。”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1)

《师父》展示了咏春两大兵器:六点半棍和八斩刀

别人拍咏春,展现的是拳脚。徐浩峰拍咏春,使出的是兵器,咏春门有两件兵器,六点半棍和八斩刀,其中尤以八斩刀为最后一套杀手锏。《师父》里展现的便是这一刀一棍。“棍”有甄子丹的前科,他在《叶问》里有以一敌众的段落,梁朝伟在《一代宗师》里也重现了叶问长棍钉钉子的掌故,这些都是观众可以拿来与《师父》做比较的,但是徐浩峰心里明白——刀无先例,尚有空间,是廖凡的新天地。

徐浩峰对《师父》中武打形态的基本设计是,南方八斩刀对北方单锋剑,是规范的武馆比武形态——挟刀揉手,徒弟完成;以八斩刀迎战北方各类长刀,街头野战形态,师父完成。短对短,平等较量,徒弟的世界单纯。以短击长,师父面对的是等级社会。

《师父》的高潮打戏,便是廖凡在天津长巷里打通关,几步一高手,挑战天津武林这个等级社会的缩影,同时,这也是徐浩峰对李小龙的致敬。在李小龙最后一部电影《死亡游戏》中,他带着两个小伙伴,一边彼此斗气一边闯黑帮老巢,奥义塔层层往上打,一层一高手,“《师父》等于是奥义塔放平,李小龙打一条纵线,我们打一道横线。”徐浩峰告诉记者,这场长巷戏,拍摄跨度长达11天,单机拍摄100镜,双机累计高达190镜,仅在巷战中就出现了10种兵器。对于观者来说,这段长巷比武中出现的战神刀,子午鸳鸯钺,这些形象各异的兵器,在以往的武侠片里,都极为少见。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2)

《师父》精彩的巷战中展示了兵器奇观

不过纵观徐浩峰以往作品,倒也就不奇怪,他热衷于拍兵器的打斗,他把这种习惯称为造物的观念,“一个兵器凝结着很多的信息:有象征意义,有它特有的历史感,人在每个时代造的物跟人的情感有直接关系,兵器就承担了这个,它直接影射人物的命运或者是影射一个时代。”

体现在《师父》里,“八斩刀”的历史文化背景,透露八斩刀其实是民国时期对抗外辱的兵器之一。“战神刀”是当时八卦门的镇派兵器,陈观泰使用他,代表这是津门地位最高的武者,而陈观泰也以自身表现述说着兵器之理:越是重的武器越是要轻着用。子午鸳鸯钺其实也是拿轻兵器去破重兵器。徐浩峰说:“东方世界,械斗胜于拳打脚踢,兵器是武人身份的尊严象征。”他希望《师父》展示出中国武术的合理性,“以弱胜强,以慢打快,它到底合理在哪里。”

▌商业

要拍电影,就永远不要提这个词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3)

徐浩峰本人十分不喜欢“商业性”这个词

廖凡虽然是头回跟徐浩峰合作,但他之前一直是他的书迷。廖凡开玩笑称,“见到徐导本人之后,才发现跟自己想象得并不一样:不是武林高手,而是和蔼可亲的文弱书生,不过看似文弱,却又‘内功’了得,暗暗发力不疾不徐。”

廖凡的印象概括了很多人对于徐浩峰的想象错位。看他的书,他的电影,再加上流传在坊间那些关于他的真真假假的传言,传得最神的一则是说,他从五楼上跳下来,毫发无损,很多人以为,徐浩峰是一位武林高手。跟他本人求证,他亲口告诉记者,自己少时习武,久不使用,早已忘诸脑后,如今懂得的皆是拳理。

很多人见到徐浩峰本人后,大多会觉得此人文雅。廖凡也曾说过,徐浩峰本人有民国气质。他老派、讲究、信奉尊严、规矩和高贵的价值观,这些对于他来说,都像铆钉一样,粘合着民国时代传统的生活系统。

但现在,那些系统不得不面临新的时代和规则,徐浩峰有时候也会因此困惑。有人说,他是一位快速减退的体面的坚守者,但在与徐浩峰的交谈中不难发现,坚守者做不出这种事,做这种事,只可能是因为他能从中得到快乐,主动地、投入地喜欢。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4)

徐浩峰的武侠片,非常作者范儿

然而面对光怪陆离的电影新气象,徐浩峰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提到,当年自己的著作《逝去的武林》出版时,出版商担心年轻人不喜欢,很多人建议他,改叫《你所不知道的武林》,那段时间,“你所不知道的”这样的书名特别火。衍生到如今的电影圈,徐浩峰要面对的是“拍个电影,很多人说别那么拍,年轻人不买票。”

“我觉得上了年纪的人,在年轻人面前如果没有尊严没有魅力的话,是一个很大的失败。所以我写书,包括和王家卫合作,我就说,能不能把这条给翻过来,能不能不太在意‘面儿’,咱们就做一种别人看不懂的东西。”

徐浩峰不止一次谈到,如今的电影叙事是,不直白就会遭到看不懂的回击,大众的定义变了,叙事的定义也变了。《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两部徐浩峰的前作,看过的人都表示有点“怪”,不是传统武侠片的既定印象,很作者性,讲规矩和道德观。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5)

徐浩峰坚信,正剧一定会取得市场成功

当《师父》被标签着“商业”之名出炉的时候,或许大多数人都很好奇,徐浩峰的商业性体现在哪里?

然而徐浩峰并不喜欢“商业性”这个词,在他眼里,这是个“幼稚,没有智商的词”,他觉得,商业性这个词很容易形成误导,把电影变成了广告,“一个名牌包,没有人说这个皮包的商业性,也没有人说可口可乐的商业性在哪,为什么我们要拿这个错误的、混淆不清的概念来说电影呢?以至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投资方面前都非常悲痛。我们谈了半天谈什么?投资方只能识别已成功的作品里面有什么例子,那种例子叫商业性。投资方经常会跟导演说,现在要拍的这个题材要能够跟某种例子契合在一起。”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气愤地对记者说,“你也代表我呼吁一下,要拍电影,就永远不要提这个词。”

在徐浩峰看来,真正的商业是能找到跟大众心态的契合点,引起大众兴趣。所谓大众就一定要做正剧,《师父》首先就是一个正剧,它是真实的,来自于历史的人物命运,不是嬉闹式的,是正常的情感抒发和人物交流方式。“我坚信在以前的电影历史上,最大的商业成功的电影都是正剧,我不相信在这个时代,正剧不能够取得商业成功。”

这样的个性和气节,在如今嬉皮笑脸浮躁万分的中国电影圈里,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如果说民国武林是个江湖,电影圈又何尝不是刀光剑影,徐浩峰大多数时候,就像是一个落寞的武者。问他这样的性格,身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圈,该如何寻求自处?徐浩峰很干脆,“我很简单,那些东西,我不介入。不认可我,就不要投资我的电影,如果没人投资我,我就写小说,就呆在家里。每个人都永远搞不清楚背后的终极层次到底是什么?我要搞清楚钱是怎么来的,这个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就是有钱就拍,没钱就呆着。我只能以这种简单的方式去生活。”

好奇问他,如果自己身在《师父》那样的民国武林体系里,他觉得自己会是怎样一种命运?徐浩峰一愣,很快恢复平静,他眼神飘远,想了想,脸上浮现出暧昧不明的微笑,“我的命运其实就是不会选择激烈的方式。为什么做艺术呢?因为不管你是画画排练,还是写小说,人最激烈的方式就是在他的艺术行为里完成了他最激烈的方式。那种在生活里一惊一乍,动不动就疯狂的艺术家,他一定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最大的劲是耗在世俗里,肯定不会耗在作品上。”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6)

徐浩峰选择刀背藏身

在《师父》首映日之前的发布会上,为了这部作品在市场上流通的“商业性”,徐浩峰被排满了专访,在时光网之后,他还有7个专访,然而当时已经是下午四点。看起来徐浩峰有些发晕,疲惫感写在脸上,他正在适应这种现代规则,并为此做出努力,但也看得出,他并不享受其中。

就在记者收拾设备准备出门,而下一家媒体还未就位的时候,徐浩峰有了一整天以来短暂走神的歇息瞬间,他忽然自言自语般地说,“我如果在那个时代,首先不会是一个剧烈的人。然后,就可能归隐吧,找一个茶汤姑娘在街庄卖茶汤”,伴着这句话的,是他惯常的如四两拨千斤一般的呵呵一笑,让人想起他在小说《刀背藏身》中的序言,“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电影)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

从小说到电影 男馆长变蒋雯丽

增加长巷高潮戏 陈观泰戴立忍兵器与人合一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7)

从小说到电影,徒弟视角转为师父视角

时光网:从《师父》的小说到电影创作,有非常多的改动,这些变化都源于什么?

徐浩峰:小说视角,几乎完全是以徒弟为主,但电影是以师父的视角去写的,所有故事的轻重、脉络都要反转。师父的世界比徒弟要大,徒弟死的时候,他面对的是武行里的几个对手,但是师父,他要面对全武行。之所以这么写剧本,也就是想全景式地展示一下天津武行的规模和气势。

时光网:包括你把邹馆长的性别都改变了,电影里变成蒋雯丽饰演的女性?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8)

蒋雯丽这个馆长角色,作为女子,不会武功,却通吃黑白两道,这不是虚构,是史诗

徐浩峰:小说里的邹馆长,他只是完成了武行群体中的一个代表。电影既然展示天津武林系统,邹馆长这个人物,他就不能是一个泛泛的代表了,他必须是一个有个性的,然后有自己意志力的角色。把他改成女子,从编剧技巧上觉得增加她的突出性,另外,她也是一个历史现实,因为以前北京和天津地区大家族的“掌门人”往往是长孙媳妇。“掌门人”这个词,是受武侠小说影响,其实这个词是不对的,按照老北京、老天津的话叫:“撑门人”,“撑门人”就是当家的,作为以前北京天津的大的世家,他的“撑门人”往往是长孙媳妇,或者是上一代的老太太掌家。所以群雄的领袖是一个女子,这其实是北方的特色。她不会武功,处于一个像黑白中间的灰色地带,所有人又信服于她。

时光网:在影片最精彩的长巷之战中,饰演廖凡对手的分别有戴立忍和陈观泰,包括像之前的熊欣欣,你是如何邀请到他们参与的?

徐浩峰:他们都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我跟他们其实没有私交,等于说建立友谊是从拍这部片子,才跟他们见上面。但他们是非常爽快的人。可能之前对我有些判断,比如我之前整理民国武术界的口述历史,等于为我赢得了他们的认知。他们虽然是在银幕上,但是他们都是真正的武术传人,本身武功都很高,可能就觉得我曾经做过一些武术界的事,所以呢,就此来相助,就是友情客串。

时光网:他们饰演的这些人物,包括每个人物使用的不同兵器,在电影里都有什么象征意义?

徐浩峰:因为蒋雯丽是武行老大,她其实是妇承夫业,接的是自己先夫的武馆。熊欣欣其实是蒋雯丽的先夫留下来的镇馆师弟,武行里面总要留几个特别能打的镇馆的人,就是熊欣欣这样的。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19)

兵器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陈观泰扮演的是天津武林一位前辈,他用北方的一种独特的刀,这个刀叫“战神刀”。看起来那么沉重,但其实是轻着用的,越是重兵器,就越是轻着用。他的这个方法如果不教的话,外人是看不懂的。就会觉得这么笨,这么重的东西,你怎么打?但其实恰恰是显得越笨拙的东西,是最灵巧的。“战神刀”是当时八卦门的镇派兵器。不管多大纠纷,只要“战神刀”一出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你拿这样一把刀在手,人就好像多了十年武功。因为陈观泰他是七十年代武打片的代表人物。所以,由他来使用这个北方的经典兵器,这个兵器和人相得益彰。

戴立忍在这里也是演一个八卦门的,他用的兵器是八卦门的另外一个经典兵器,叫做“子午鸳鸯钺”。 “子午鸳鸯钺”是独门兵器,形状稀奇古怪,也是如果没有人解说,你根本不知道它是很多用的。别看子午鸳鸯钺奇形怪状,其实是拿轻兵器去破那个重兵器,这是八卦门的一个独特发明。也是因为“子午鸳鸯钺”取巧取得太厉害了,所以我对这个兵器使用者的设定是,他也是一个奇特的方式存在的人,残了一条腿,但正因为他残了一条腿,但凡他打的话,他一定是特别取巧。

时光网:不同的兵器,实际上也是不同人性格,或者说不同地位的一个象征?

徐浩峰:对,兵器就是人的相,你拿什么兵器就是什么人。这个是中国传统的思维,人跟兵器其实是一致的,像《水浒传》、《隋唐演义》、《岳飞传》都是按照这个思维去写的。

拍民国武林 讲传统规矩

武林非黑帮 武打片主人公不能有土匪价值观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20)

《师父》展现民国武林津门画卷

时光网:你一直很关注民国时代,这个时代跟习武之人之间有什么互相影响?

徐浩峰:习武的人对民国有一个巨大的意义影响。那时候男子们唱京剧,很多人说这是亡国之音,又悲又甜,然后物极必反,那种顾影自怜和女性化的艺术到了民国,一建国,掀起雄风,不管是在书法上,还是在美术上,都是追求雄壮之美。所以,在对男人形象的判定上,也开始追求按照武师的标准。当时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文化部的长官是要拍裸照。男的要向大众展示,他的身体是有如健美运动员一样。习武人在那个时代,他对于重塑中国人的战斗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国武术的“黄金十年”,也让武人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不少武人都直接受聘于政府。因为要建立起一个类似于文人习武、武人习文的系统,民国时期的武人与文人合流的趋势非常明显。但百年后的“民国热”时,人们只谈先生,已不见武林。按照古代的规矩,练武之人如果有了官府的身份,就不能再入武林了。民国武士会的最大的特点,是乡间武师纷纷进入都市,成为都市中的社会名流。所以我在《师父》的小说里写“我师父那一代人,绝想不到我们这代人会如此富裕,我们有钱了,回不了头了。”

徐浩峰一代宗师(徐浩峰解读师父)(21)

《师父》斩获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

时光网:这次《师父》也获得了金马奖的最佳动作设计奖,这次的武术动作非常多近身搏斗,创作根据是什么?

徐浩峰:其实就是把以前的一些北方,守密的,不轻易传的打斗方式拿出来,这里面有一些打斗技巧,是那种你跟师父短则五年,长则一生你都见不着的东西。我这次为了拍电影,就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所以我的动作设计不是我的瞎想,他是有根有据的。

时光网:无论是你之前写的《一代宗师》,还是现在的《师父》,你的武林世界就像是一个社会阶层,很多人会觉得规矩很有压迫感,但为什么你会对表现规矩这么执着?

徐浩峰:比如说,民国时,天津和北京的各个社会阶层有一个默契在,打架时不能出现武器,所以武打片应该跟真实社会习俗结合在一起,不能不管不顾。这就是我电影的特点,因为好多武打片其实都是按照黑社会片拍的,就是打打杀杀,以暴力作为标准,我电影里的习俗有没有道理,都是所谓的规矩。因为我拍的是武林,不是黑帮。一个电影导演如果只有影像优势的话,你的优势一定会很快被别人学会,被人取代。电影导演背后一定要有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才能让你拍的东西立得住。

时光网:对,包括你无论拍什么,最后要体现的都是价值观。

徐浩峰:其实在武打片的系统里面,很多武打片是按照土匪的道德逻辑和价值观去写这个人的性格,所以说,只要你是个作品,你就一定会暴露你的价值观。以前我们看电影就没有人讨论价值观,所以近一年多来,大家在很多电影上开始讨论“三观”这个词,总之是好的,起码让大家觉得电影是有一个思想上的标准。

【推荐阅读】

如何用历史小说的方式来拍武侠片?《一代宗师》编剧徐皓峰做客时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