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获得最佳人气奖感言(作品解读第八届)(1)

  本届“青未了”共收到39所高校报送的有效作品440件。经过评委严格评审,最终评出入选作品283件,其中包括国画65件、油画57件、版画11件、雕塑6件、水彩·水粉7件、陶艺9件、壁画·综合材料29件、视觉传达77件、书法22件。30件作品获评“优秀奖”(包括“新创意奖”5件,“新语言奖”5件)。

  其中,“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是主办方为完善青年美术人才发展的良好机制,鼓励青年人勇于突破创新,根据“青未了”品牌特性,在奖项设计上调整新设的。“新创意奖”鼓励作者表现当下的生活状态,作品在立意、构思、主题、观念上有前瞻性的想法。“新语言奖”鼓励作者在艺术技巧和语言表现力上进行突破。 

  为更好的发掘“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获奖作品的深度内涵及创作历程,特邀获奖作者导师撰写评语,并附作品解读,以飨广大读者。

山东美术馆官方微信将陆续推出第八届“青未了”“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获奖作品创作过程、导师评语和作品解读。更多“青未了”资讯,敬请关注山东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张智超

指导教师:王力克

文学作品获得最佳人气奖感言(作品解读第八届)(2)

▲ 张智超 赤松 240×120 油画 新语言奖 ▲ 张智超 赤松 240×120 油画 新语言奖

导师评语

王力克(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张智超同学是一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学生,他在读研期间勤奋好学,对绘画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并且敢于实践,除了学习自身专业还学习国画和书法相关知识,并融入油画实践中。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以“松”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在多次展览中获奖,其中《松魂》作品获得中国美协入会资格并被收藏。毕业作品《赤松》更是对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总结,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艺术素养。作为导师,希望他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勇于创新,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解读

《赤松》是我松树系列作品的一部分,在导师的指导下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画面更加的丰富,艺术语言进一步成熟。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松树本身具有高尚的品格,自古就有赞美松的诗句比如“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李白的“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都表明松树不屈的坚强品格,所以松也是历代中国画家所偏爱的题材。二是松树本身的美感就很吸引我,如松树本身的姿态变化丰富,蜿蜒迂回,具有节奏美感,再者枝干的粗糙质感,也体现着朴拙的美感。

我虽然是学习传统油画,接受过素描和印象派色彩的训练,但是我很喜爱中国画艺术的独特气质,所以在创作中也加入了很多中国画的因素,我一直认为油画和国画只是媒介不同,但是遵循的美学规律是相通的。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其必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应当借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我的松树系列作品也是奔着这一目标在践行,未来随着不断学习,阅历增加,定会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郭子瑶 刘明 然

指导教师:廖卫东

文学作品获得最佳人气奖感言(作品解读第八届)(3)

文学作品获得最佳人气奖感言(作品解读第八届)(4)

▲ 郭子瑶、刘明、然 光荣时代·沂蒙魂 286×185×120 雕塑 新创意奖

导师评语

廖卫东(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雕塑《光荣时代·沂蒙魂》是2017级雕塑班同学的一次集体合作,内容广阔、场面宏大,虽然构图、技巧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但确是近年来少有的现实主义组雕创作。从初入秋季的凉爽到来年的春草嫩绿,历时半年多的辛苦创作终于可得展示汇报。回想整个创作过程,从草稿创作到最终效果着色,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投入,雕塑系的老师们献言献策、加油鼓励,每一步都充满着大家庭的温暖与正能量,让参与者沐浴在创作的氛围之中,累并快乐着。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由于创作过程中郭子瑶、然、刘明等同学的无私奉献、参与老师的倾情授予,才使得作品能够完整呈现。在这里我还想把参与组雕创作的其他同学名字公布一下,以示他们对组雕创作成果所做的贡献,他们是庞雨晴、刘坤、郗孟坤、刘怡君、李璐、弭洋、杨秋雨、陈建业、李德明、贝旭东、张红磊、岑昕桥、王晨阳、耿晓慧、刘逸斐、宋秉睿等。

千里之行始于跬步,雕塑系老师们的激励言犹在耳。愿这次创作经验能成为同学们未来艺术创作之路的一块基石,初心不改,无远弗届。

作品解读

群雕《沂蒙魂》是由2017级雕塑全体学生在廖卫东老师指导下集体创作出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雕塑作品。群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山东地域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第二部分为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群雕利用写实的造型语言,运用具象的造型手法,在朴实粗犷的塑造中展现这些人的平凡与伟大,打破时空、运用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既展现了精神的传承,又凸显这些形象的榜样力量。

沂蒙的榜样人物、恢宏的历史叙事,让观众在视觉阅读中感悟时代记忆,产生情感共鸣。从表现革命精神的沂蒙六姐妹、到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到自强不息的朱彦夫,到表现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保家卫国、抗击新冠疫情等新时代人物,运用蒙山黄河为纽带贯穿整件群雕、用充满张力的视觉语言,将党的奋斗历程中催人奋进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的呈现出来。

沂蒙魂组雕的第二部分由26个不同行业的人物组成;农民、检察官、消防员、高铁工作人员、音乐家等等,凸出鲜明的职业特点,生动的精神面貌,呈现出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当代优秀时代楷模,聚焦当代各行各业,促进时代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

创作介绍

《光荣时代·沂蒙魂》是为弘扬沂蒙精神而集体创作的群雕作品,整体创作构思由“光荣时代”与“沂蒙魂”两部分构成,由“光荣时代”部分统领整个作品的起势与布局。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光荣时代”中塑造了山东省域社会中各岗各业的群体形象,社会各界代表集聚在红旗两侧,从航天员、科学家到渔民与建设者,从军人、记者到艺术家、普通老百姓等等,无不踌躇满志、洋溢自豪;《沂蒙魂》中则是选择了时代楷模与沂蒙精神代表人物,这些形象对照现实当中的具体人物,从沂蒙六姊妹、红嫂到时代楷模朱彦夫、赵志全,从优秀党员焦裕禄、孔繁森到劳动模范张连刚、李登海,以表现真实的人物形象来阐释与传扬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沂蒙精神是一种随时代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担当精神,表现沂蒙精神既有文化创建的自豪感也是对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颂扬。

这座雕塑作品的诞生,从练泥搬运、小稿的确立、架子的焊接、加泥塑造与调整、翻制着色,大家齐心协力,创作中充满着争执与辨析,每一步都渗透着指导老师的心血,正是廖卫东老师精心的指导,我们在创作中才会着眼于人物之间、人物和配景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把特定的情节凝固在精彩的瞬间。群雕创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推敲和琢磨人物位置、动作与整体的协调,就算局部创作的活灵活现,只要有违整体大趋势的就要调整,最终使得这座雕塑各要素之间浑然融合而又相互衬托。

在创作中发生了不少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在对英雄人物们的位置进行设计的时候发生的插曲,因为最初的设计稿更多是一种情感冲动和对艺术表现本能的宣泄,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制作中,不断的进行再设计与重新定型,重新思考整体的布局,拆了做做了拆,不断重复审视与自我批判。由小推大,再由大推回设计稿,这个过程无疑是劳累的,让人沮丧并产生放弃的念头,但人不就是这样才得以进步吗,不断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痛苦中锻打心灵与精神以获得成长。所以在最后完成的时候虽然感觉还有进步的空间,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现在只能做到这里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中点,而不是终点。未来的我们看到它肯定回想起绿宝石般耀眼的日子,而它也会看到一个精神与技术都更加成熟的我们吧。

构思过程

文学作品获得最佳人气奖感言(作品解读第八届)(5)

文学作品获得最佳人气奖感言(作品解读第八届)(6)

文学作品获得最佳人气奖感言(作品解读第八届)(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