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为李斯所书的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1)

《泰山刻石》堪称李斯的代表作,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立于泰安岱庙东御座内,是一座门式碑龛的形式,后人得以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2)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开启了泰山刻石的滥觞,从功用上来说:秦始皇是封禅是记功,祭天祈福,以保江山永固,万世太平;后人勒碑记人记事,也有刻石说趣,还有铭石寄情,还有说景题诗,还有墓志以超脱死者,还有刻石经以传大道者……正是无所不包的形式形成了泰山所独有的“真、草、隶、篆,各体具备,殴、柳、颜、赵,应有尽有”的刻石风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书法艺术发展史。正因为这些时刻,泰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3)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4)

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

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5)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6)

《琅琊刻石》是刊刻于秦代一方摩崖石刻,又称“琅琊台刻石”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颂诗”)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小篆,与《峄山石刻》《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残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7)

《琅琊刻石》的线条圆润劲挺,在技法上与后世篆刻中的“冲刀法”更为接近。

笔画线条上,其笔画圆转接近《石鼓文》,用笔浑融中见秀丽,笔意婀娜,横画不少呈上拱笔势,撇捺舒张,而且可以看出笔意的粗细变化。总体粗细均匀,给人以圆浑厚重之感。

结体上,结体的曲折部分(即弧形)比《泰山刻石》圆活,更表现出活泼的意趣,同一个字结体相同,均高长紧密端正,可谓法度谨严、雍容典雅、古厚圆浑,给人以古意盎然之感。

左右两部分的合体字,错落布置,形成对比,有的还造成险势,显得多姿多彩而又不失对称与均衡。

因年代久远水泐风化,字痕残烂模糊,许多笔画较难辨认。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8)

《峄山刻石》也是宋初徐铉的摹品。

《峄山刻石》有典型的小篆风格特点。用力均匀,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结构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笔法上,《峄山刻石》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法度十分严谨。起笔缓巧,行笔迟涩笔正,回锋自然,因此线条具有浑劲圆凝的强烈质感。

这种对中锋圆笔的绝对强调,表现了秦人对殷周古文书法的审美经验的总结和提练,更是大一统的规矩意识在文字里的沉淀!前人有“书如铁石”“千钧强弩”的称誉。

笔势上,宛转圆活的曲笔和挺拔沉着的直笔交互为用,构成笔势变化律动的美,而在曲笔和直笔彼此转换的过程中,纵横牵掣,钩环盘纡。

结体上,《峄山刻石》具有明显的中正、匀称、严整有序、封闭内向而趋于静态的审美特征。笔画(实)间空白(虚)对比和谐。笔画排列有条不紊,绝无张扬轻滑和失控处,使结字给人以严整有序而内向之感。

章法上,《峄山刻石》通篇的分行布白是严谨有序而又不失灵动,纵成行横成列,上下左右通达,笔画间不白参差错落,又有自然之态!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9)

《峄山刻石》作为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在训练线条的持久性方面有独到之处,提高控笔能力,强化笔画力量感,再过渡到隶书学习更容易。其气质浑重,雄浑温雅,精妙绝伦,对后代学书有重要影响!

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和笔画搭接处不可裸露圭角,笔画自然呈现,给人很大的美感!临习《峄山刻石》在墨法上也要讲究,墨中水分恰到好处,或“干裂秋风” ,或“润含春雨”,或“明如金玉”,只要笔力饱满, 筋骨劲挺,必能感人至深。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10)

《会稽刻石》是刊刻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一方摩崖石刻,传为李斯所书,俗称“李斯碑”,原石已佚,现有清代刘征复刻碑(钱泳本)存于大禹陵碑廊。

《会稽刻石》先叙述秦国兼并六国战争的正义性,后着重宣扬法治,歌颂秦始皇兼听万事,运理群物,整治不良杜会风气,使天下人皆遵轨度,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功绩。书法上,其书体近似《峄山刻石》,用笔均匀细瘦,圆转匀适,一丝不苟,法度谨严。虽精妙绝伦,而较《峄山刻石》则韵味稍逊,略显刻板。

法家代表李斯的主要作品(学书漫谈之李斯流传作品及简析)(11)

秦始皇从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筑“驰道”,以供巡狩之用。为了“示疆威,服海内”,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足迹所至,北到秦皇岛,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区,东到山东沿海,并在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泰山、芝罘山、琅琊、会稽、碣石(在今河北昌黎)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这些石刻,传说皆出于李斯之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郡县,南登琅琊,于琅琊台上刊刻《琅琊刻石》,于泰山刊刻《泰山刻石》,于峄山刊刻《峄山石刻》,都是为了歌颂秦之功德!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面对古越大地时秦始皇颇生感慨,于是命丞相李斯刻石立碑于秦望山,所刻即《会稽刻石》。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轨度,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陲休铭”

李斯的刻铭文采也是很高的,可以细细的拜读拜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