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正直 时拾史事

袁绍历史人物简介(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本初)(1)

作者|赖正直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搬运

一、袁绍是一个假的高富帅

袁绍历史人物简介(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本初)(2)

(一)袁绍的“卑微”出身

很多人凭印象认为袁绍出身高贵,实则不然。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生父是司空袁逢,后过继为袁成养子,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袁绍的母亲却很有问题。公孙瓒在讨伐袁绍时发布檄文列举袁绍的罪状,其中第九条罪状揭了袁绍的老底:“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三国志·公孙瓒传》注引《典略》)。公孙瓒这样公开地指责袁绍的出身,当然不会是凭空捏造,肯定多少有些依据,否则难以得到舆论的响应。据此,袁绍的母亲并非父亲袁逢的妻子,甚至也不是妾或侧室,只是“婢使”,一个小丫鬟或女佣人之类的地位卑微的女子。

《三国志·袁绍传》说:“(袁)绍即(袁)逢之庶子,(袁)术异母兄也。”《三国志集解》引章怀太子注曰:“袁山松书曰:‘(袁)绍,司空(袁)逢之孽子。’”可以相互印证。这里的“庶子”、“孽子”都是比较委婉、隐晦的说法,而公孙瓒则是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袁绍母亲地位卑贱的事实。在公孙瓒看来,袁绍母亲地位之贱,以致于袁绍“不可以为人后”,连继承袁成的资格都没有,更不能代表整个袁氏家族,像袁绍这样卑贱的人,居然担任着朝廷要职、拥有皇帝赐予的爵位,这不但不是袁氏家族的光荣,反而是袁氏的耻辱。

袁绍据有冀州之后,群雄都来归附,袁术很嫉妒,说道:“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后汉书·袁术传》)。可见,在袁术眼里,袁绍不是老哥,只是“家奴”而已。袁术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袁绍的母亲地位太低了。十常侍之乱时,袁绍为中军校尉,而袁术为虎贲中郎将,中郎将的职级高于校尉。董卓掌权后,为笼络人心,封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封袁术为后将军、阳翟侯,后将军位比九卿,高于太守,阳翟侯是县侯,地位也比邟乡侯高。可见,在当时官方的体制里,袁绍的地位总要比袁术低一些。说到原因,仍然是袁绍的出身不佳:袁绍是庶子,袁术是嫡子,嫡庶之别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与袁术这个真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弟弟相比,袁绍只能算是一个假的高富帅。在外人看来,袁绍或许仍不失为汝南袁氏的一员,但在家族内部,袁绍不仅地位相当尴尬,而且在面对这些所谓亲人的眼光时,内心唯有说不出的苦闷。

(二)袁绍与家人的矛盾极深

袁绍之母虽然在袁家地位卑微,但得到了袁逢的真爱,只是囿于礼教,二人之间没有任何名分,甚至二人私生的袁绍也只能过继给二哥袁成,以避免尴尬。对此,袁逢虽然无可奈何,但他心中的不甘却难以平抑。于是他给儿子起名“绍”,“绍”就是继承的意思,可见袁逢是把袁绍视为自己的继承人,又起表字“本初”,“本”是原本、本来,“初”是第一,意即“第一个儿子”,也就是“长子”,这暗示了在袁逢的心目中,袁绍才是“本来的长子”。 这就是袁绍名“绍”字“本初”的含义。

袁逢对袁绍之母的爱,完全倾注在了袁绍的身上。后来,袁逢又娶了门当户对的正妻,先后生嫡子袁基、袁术。但曾经沧海难为水,袁逢和这一正妻似乎感情不深,因而袁逢内心并不认可正妻所生的袁基是长子,而是将“婢使”所生的袁绍视为长子。

袁逢对袁绍的偏爱,不仅导致其正妻以及袁基、袁术的不满,也导致了家族中其他成员的非议,例如袁逢的弟弟、袁绍的亲叔叔袁隗,对袁绍就没什么好感。因此,袁绍与这些汝南袁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关系都很紧张。后来袁绍起兵讨伐董卓,身在洛阳的袁隗、袁基及其母亲(即袁逢正妻)等袁氏家族成员一百多人全部被董卓所杀,对于这些袁氏家人的安危,袁绍根本不放在眼里,甚至可能是有意造成这样的“借刀杀人”之局,可见袁绍与家人之间的矛盾之深。

二、袁绍为了改变命运所作的奋斗

作为一个私生子,如果碌碌无为,袁绍很可能真的就像袁术所说的那样,不过是半个家奴而已(《红楼梦》中贾政之妾赵姨娘所生的贾环尚且备受歧视,何况是没有名分的私生子)。但是,袁绍并未向命运屈服,他努力为自己设计和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广泛开展社会交往,结识了众多有能之士,为将来的政治军事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的私生子竟然成长为家族的代表人物,这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人们往往认为,袁绍手下能汇集各路豪杰,是依靠他世家大族的出身背景,依靠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资源优势。可是,当时世家大族很多,弘农杨氏五世三公,说起来比袁氏还要根基深厚,为什么弘农杨氏不能汇聚豪杰、称霸一方呢?就算是汝南袁氏,也有很多支系,为什么豪杰们不去投奔袁术、袁遗、袁胤,偏偏要去投奔一个“地实微贱”的“孽子”袁绍呢?可见,对于一个试图逐鹿中原的大军阀来说,大家族的背景所能提供的助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更何况袁绍只是袁氏家族的半个弃子。袁绍后来的发达,主要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一)经营名声

袁绍有个优点,就是长得帅(高富帅中只占一个帅字),“有姿貌威容”(这大概也是他得到父亲偏爱的原因之一),而且因为不是嫡子,公子派头也没有那么大,“能折节下士”,所以他身边有一大群的死党哥们。有一次,袁绍从濮阳返回家乡汝南,一路上呼朋唤友,“车徒甚盛”,好不热闹,但是一进入到汝南地界,袁绍就把这一帮朋友全部遣散,说:“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于是一个人驾车回家。许子将就是许劭,是大名鼎鼎的“月旦评”的主持人,是袁绍的汝南老乡,对当时士大夫的舆论评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得许劭一句赞语,立即就会身价暴涨,成为风靡天下的名士。袁绍不愿意许劭看到自己摆阔气、耍大牌的样子,可见他很重视保持自己谦虚、低调、亲和的公共形象,这是他后来能吸引很多人才齐集麾下的一大原因。

(二)标榜孝道

袁绍还努力树立“孝”的道德品牌。他在母亲去世时为母亲服丧三年(这里的母亲显然是袁绍的生母,而非后来被董卓杀害的袁基之生母也就是袁绍之嫡母),又追行父亲之丧三年,“在冢庐凡六年”。因为东汉后期士大夫普遍不服亲丧,而袁绍恢复古礼,安心服丧六年,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人们都认为他是举世无双的大孝子、古今难得的道德模范。袁绍为自己精心打造孝子的形象,当然不是为了上CCTV“感动中国”节目,而是因为“孝”在当时是选官的标准之一,袁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在将来获取更高的官位积累政治资本。

(三)结交豪杰

服丧礼毕,袁绍搬家到洛阳“隐居”。这当然不是真的隐居,而是利用“隐居”的身份结交各路英雄豪杰,继续蓄养名声,为将来混官场打基础,这是当时名士惯用的炒作手法。事实证明,袁绍很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把自己的身价抬高到了“海内知名”的程度。他还暗中联络社会上的“游侠”,结交了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人。请注意,这几位都不是简单人物。张孟卓即张邈,是著名的党人,名列“八厨”之一(“厨”的意思是说能用钱财救人于危难,就像一个大橱柜。当时有八个最有名的大橱柜,张邈是其中之一)。

后来张邈当了陈留太守,与曹操起兵拥戴袁绍为关东反董卓联军的盟主。何伯求名叫何颙,也是党人名士,在党锢期间常“私入洛阳,从绍计议”,是袁绍的死党。许子远即许攸,从他的几件事迹来看,应该是一个性格相当极端的人,他年轻时曾参与王芬等人谋杀汉灵帝的“恐怖主义活动”,后来又参与谋划刺杀董卓,董卓死后成为袁绍的幕僚,最后因隙投降曹操,导致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惨败,这是后话。伍德瑜名伍琼(又作伍孚),在袁绍出逃时游说董卓,使袁绍不但免于沦为通缉犯,而且白捡到一个“渤海太守”的官职,还封了“邟乡侯”。当时与袁绍结交的还有后来闻名于世的荀攸、郑泰、逢纪等人,与曹操相识大概也在此时,这些人俱为豪侠之士,成为袁绍后来从事政治活动的助力。

袁绍的努力为他在士大夫中间赢得了“清名”,这完全是他个人奋斗争取来的,反观袁术以及其他袁氏诸子,就没有这种清名。袁绍的清名为他积累了参与政治活动的社会资本,但也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注意和反感。大宦官赵忠曾对手下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赵忠的话里透露出对袁绍的忌惮,可见,袁绍这个不同凡响的年轻人在未出茅庐的时候就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了。

果然,不久之后,就连对袁绍没有什么好感的叔父袁隗也不得不催促袁绍尽快出仕。于是袁绍进入何进的大将军府担任府掾,在建立西园军时,袁绍成为中军校尉,从此登上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舞台,并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方诗铭:《论三国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于涛:《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杨联陞:《东汉的豪族》,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时拾史事读者群号30428330,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