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本安

张怀瓘《书断》说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是把篆书特出出来。欧的八体应是大小篆、隶、飞白、真、行、章草、今草。又说“飞白冠绝,峻于古人”,而“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评价不算太高。又说:“其草书跌宕流通,示之二王,可谓动色,然惊奇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飞白、隶、行、草入妙,大小篆、章草入能”,唯独于真书未列品。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

大小篆、飞白、章草,今天已见不到作品,无从验证张怀瓘的评品。隶、真、行、草,都还有作品在。隶书有《宗圣观记》,另一件《房彦谦碑》已非正宗八分,姑不论。《宗圣观记》走的是方正一路。体方,笔则方圆并用,近于《熹平石经》和《白石神君》,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越北朝,追步汉魏的。草书有刻于董其昌《戏鸿堂帖》的《千文》,正如张怀瑾说的,虽“跌宕流通”“伤于清雅之致”。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2)

李嗣真《书后品》批评更严:“欧阳询草书难于竞爽,如旱蛟得水、毚兔走穴,笔势恨少。”行书存世的,有刻帖《史事帖》,散见于各汇帖中。《梦奠帖》、《千字文》两件应是原迹。《张翰思鲈帖》、《卜商读书帖》都能看出勾填痕迹。此外,尚有羼入《淳化阁帖》的行书《薄冷》、草书《益部》二帖,在王献之名下,米芾以为欧书一大致可信,但远不如上列诸帖。这些行书帖没有时间。

就前述欧阳询的书法演进路子看,均是贞观年间回归大王以后之作。就中《史事帖》为早,《千文》次之,《张翰》又稍后,可能同时。《梦奠帖》应该最晚,也写得最好,笔力最足。《卜商帖》在用笔上极力内擫,有别于其它作品。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3)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4)

欧的行书也是以险劲取胜,遒得紧,拓得开,于二王实是别开生面。张怀瓘的评品,似觉不足,亦有失偏颇。《宣和书谱》说的是:“询虽以正书为翰墨之冠,至于行字,又复变态百出,当是正书之亚。”还是《宣和书谱》说的是:“然询以书得名,实在正书。”

欧阳询的存世正书作品,都是碑刻和拓本。拓本只《化度寺》一件,吴湖帆《四欧堂化度寺》又是唯一的原拓本。存世碑刻都有很好的宋、明拓本,尤以《九成宫》的北宋拓本最清楚。欧书碑志,还有《姚辩志》和《虞恭公志》。《姚辩志》今天还能见到宋代翻刻本。当前流行着不同本子,仔细对照,点画有出入。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5)

如程遥田跋尾的本子,首行第六字“大”作反捺(旁边加了一点,可能在说明临写时改了笔势)。《虞恭公墓志》只有明清的翻刻,点画走失很大,已无欧书意味。就宋拓《姚辩志》观察,欧书自家风味不明显,既有北朝风规,也不失南朝意趣。

《九歌》也如此,辗转翻刻,已很少欧书风貌。此外,当前还可见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小楷千文》、《隋江县缘果道场砖塔下舍利记》等,均应属托名之作,不值一提。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6)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7)

对存世欧书贞观年间几方碑作,历代书家评品颇不一致:

乐卿父说:“率更书,温虞公碑为真书第一笔,学者率先学此。”(汪珂玉《珊瑚网法书题跋》卷二十)

《墨林快事》称:“皇甫明公之碑在信本中最为妍润。”王世贞说:“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杨宾(大瓢)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峭尤为难,此皇甫碑之所以贵也。”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8)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9)

姜夔《续书谱》:“化度胜于醴泉,骎骎入于神品。”赵孟顺、康里子山、李东阳、王文治、王澍等都同此说。如赵孟顺说:“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王澍说:“率更化度,楷法第一。”欧阳玄:“吾家率更流传人间甚多,邕禅师塔铭乃其绝佳者。”宋濂:“僧邕塔铭尤信本得意书。”王世贞:“赵子固以欧阳率更化度寺、醴泉铭为楷法第一,虽不敢谓然,然是率更碑中第一,而化度尤精紧,深合体方笔圆之妙。”周景元:“欧书遒劲清古,后世所师法者,邕禅师塔铭又为之冠。”(汪珂玉《珊瑚网法书题跋》卷二十)

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书家。他的楷书成就可以说是他之前三百年楷书发展的总结提高。因而评品欧阳询楷书标准应包括以下几项:

一、必须是综合南北之长,而不囿于南北一方。

二、在结体用笔上都有创新,有独到处。

三、书家个人风貌最为特出。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0)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1)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2)

先看《皇甫君碑》。这方碑已具备欧书风貌的结体和用笔。但过于瘦劲,缺乏应有的腴润。按宋朝道士陈景元的话说:“欧阳询书,世皆知其体方,而不知其笔圆。”《皇甫碑》体虽方,笔则欠圆,给人的总体观感,未免稍有枯露,而且北齐风味也较多,在综合南北之长上有欠缺。明人莫云卿说:“欧之正书,秾纤得度,刚劲不挠,点画工妙,意态紧密。”此碑正有失秾纤得度。

《虞恭公碑》是欧阳询81岁书,以此高龄,始终精神贯注,写成近三千字的长文,这在历代书家中是少见的。就杨守敬跋尾的宋拓本观察,欧书自家风貌浓厚,兼具南北之长,较之《皇甫君碑,胜筹。但与《九成宫》比较,用笔、结体在变化上都较少一些,方笔圆之妙亦未克臻,不能说是欧书的代表作。

欧书代表作,当是《化度寺》与《九成宫碑》之争。在前人眼里,《化度寺》是欧书最好的作品似乎已成定论。笔者以为不然。有不同看法如骨鲠在喉,不可不吐。

前人对《化度寺》评价虽高,但根据往往是历代翻刻本。就眼前能见到的翻本,敦煌本最清楚,但光绪晚期才发现,一般都未见到。郁逢庆题记本也较清楚,但点画过肥,不被重视。而端方、翁方纲、李宗瀚、吴荣光、松下清斋诸藏本,都模糊过甚,即间有较清楚的字,但风棱较露,有失欧书庐山真面。

前人持此评价欧书,今天看来未免令人深感憾事,也近滑稽。自恃精鉴如翁方纲者,真伪颠倒,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启功先生精于鉴赏,近期发表的论书诗,坚持敦煌本为真本,也是令人费解的。

王壮弘先生发表于1984年第6期《书法》的文章,比较、鉴定得十分明确,令人信服,不知启功先生读过该文没有。敦煌本《化度寺》六页拓片,除几个字外,其余个个字口清楚如新,然而笔势呆滞、缺乏生机,哪里有欧书应具的风神!如以此为真本,《化度寺》只能与宋以后复刻之《姚辩志》、《虞恭公》相伯仲。

但这也好。点画虽无生气,点画的位置安顿倒大致不走样,有利于观察其结体。四欧堂本字口虽模糊,但风神仍具,颇类碑拓中的蝉衣拓,朦胧中欧书风神跃然纸上。正如王壮弘先生所说,观之“则骤然肃立”,“佳拓精彩足心慑人”。

笔者经反复观察,《化度寺》无疑是欧阳询的小楷(笔者以为这件作品仍属稍大一点的小楷)精品。苏轼说:“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作为小楷的《化度寺》无疑是魏晋以来的小楷杰作。就其体势观察,二王小楷(当然只是勾摹本)是比不上的。但我们对欧书的评价还不能限于此。

《化度寺》既精紧又开张,但已不是体方笔圆的欧书应有特征,而是笔圆体圆,偏于平正,力避险绝,结体变化稍少,看出欧在写此碑时,极力追寻大王踪迹。成亲王永理确是一语中的:“化度为楔叙正传。”又说:“以化度较之,非唯皇甫,即九成犹逊上乘矣。”

看来,前人之所以把《化度寺》推为欧书代表作,首先是以江南书风的代表-王羲之为准绳,其次是忽视欧阳询在楷书结体上的创造性发展。不难肯定,在欧阳询的心目中,二王的用笔、结体(特别是结体)是必须超越的了。《化度寺》作为继承江南书风,是高水平的,以创新论,就不能与《九成宫》并驾了。

如果把这几方碑作分为大、中、小楷的话,《九成宫》应属大楷。虽然它未超出核桃字的范围,但从其用笔结体观察,由于欧用笔指实力沉,擒纵自如,这方碑充分体现了大楷的气势。

也只有如此,才使欧阳询在自家总结形成的风格上得到充分表现。其字形特征,按中国汉字的自然结构,长、方、横三势,都随体赋形,大小各得其宜,大小间杂,十分协调,不会破坏整体风规。在结体方面,无论三部结构、四部结构、两部结构;正品型、倒品型、并列型、斜贯型,分开来观察,各结构部件都能单独立稳。这在历代书家楷书作品中,可算是仅见。为稳立,他根据单字特征,上部能小就极力小,下部能宽就极力拓宽;能缩短就极力压扁(如莫、去、为等字),都紧扣住沉、稳、放三点,使每个字稳重如山。

在用笔上,无论是纵笔右展,中横、底横之扩长,撇笔之极力缩短,中竖之高高上耸,捺、戈画之向右拓展,也都紧扣住沉、稳、放三字。擒纵自如,纵笔发挥。欧字体方笔圆的特征是前人的共识,也是欧字的一大特征。比较欧书存世碑作,《九成宫》在体方笔圆方面最为典型。方正的体势,腴润的点画,相得益彰,最是沉着痛快,险绝而又洞达。

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取隋》一章中说:“通观古碑,得洞达之意,莫若隋世。”又说:《龙藏》统合分隶······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笔者认为,六朝集成之碑不是《龙藏》,后来居上,而是欧阳询的《九成宫》。

可以“洞达”二字观察。何谓洞达?刘熙载于《书概》中有一个确切的阐释:“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刘氏还说:“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必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这些话来表述《九成宫》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骨气”、“力实而气空”、“洞达”,《九成宫》兼而有之。“骨气”、“力实”《龙藏寺》远比不上《九成宫》,“洞达”呢,无论是《龙藏寺》,还是康有为列举的《豆卢通造像》等,更不能与《九成宫》相提并论。《九成宫》应该是东晋南北朝三百年真书发展的大总结、大提高。

南朝真书,在结体方面的代表作有《爨龙颜》、《萧幨》,北朝则有《张猛龙》、《石门铭》、《元显隽》、《元怀》、《云峰刻石》等一大批佼佼者,但与《九成宫》相较,后者毕竟统合了众长,且又匠心独创。说到唐法始于何时,理论界是有不同看法的。笔者认为,欧阳询是开创唐法的第一人。

他在真书结体、用笔方面的成就是特出的,空前的,似乎也应是绝后的。汉字书法的结体,大体上应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中宫紧结,四维开张,以王远(石门铭)、柳公权、黄庭坚为代表。二是外紧(或称控)内匀,以颜真卿为代表。三是内外皆紧,《兰亭序》中不少字是这样的,而典型的是杨凝式的《韭花帖》。

至于沙孟海先生总结出的“斜画紧结、平画宽结”的原则,以斜画紧结来表述他个人的书体特征,似无不可,作为普遍规律则不妥。欧字则兼具柳公权、杨凝式两家的特征,其开张处,又是柳公权所未做到的。作为真书,有两点是不可偏废的:一是法,二是意。

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这个“飘扬”也就是“意”的一种表现。欧阳询的真书,是抓住这两点极力发挥。他在结体、用笔上处处表现出自立其法而又严于执其法,在法中强化意趣,因而极力变态。莫云卿说得比较得体:“欧之正书,秾纤得度,刚劲不挠,点画工妙,意态精密。”王澍的看法,在意上又进了一层。

《竹云题跋》是这样说的:“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有右军以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醴泉铭》乃其奉诏所作,尤为绝用意书,比于《邕禅师塔铭》,肃括处同,而此更朗畅矣。”法、意两彰是难能的。

欧以其绝顶天资,在立法守法中抓住“法”与“变”的辩证统一,守法而变,变中立法,这才使欧书多变态、多意趣。歌德有句名言,不妨引来作为佐证:“在限制中才显出大师的本领,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早于歌德千年的欧阳询,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运用中得心应手。要限制就得立法、守法。守法中求变,才能意态万千,引人入胜,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书圣王羲之在行书的发展上开创新纪元的话,在楷书的发展上,欧阳询则站在他所处时代的制高点上开创了又一新的纪元。这不禁令人想起普列汉诺夫的话:“一个成功的天才,阻塞了千百个天才通往成功之路。”在楷书艺术的创作上,欧阳询确实阻塞了不少天才的成功之路,欧阳询不会意料到这一点。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3)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4)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5)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6)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7)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8)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19)

欧阳询的行书到底属于几流(如何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