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是集商贸服务、文化游乐、宗教祭祀于一体,老幼皆喜参与的集会活动,被人们称为庙会文化。庙会文化,它不是迷信的产物,也不是宗教的工具,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是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将他定为一项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弘扬。

庙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颁布广泛,名目繁多。从帝王京城到深山老林,从繁华都市到穷乡僻壤,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地处中化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中牟县,庙会不但在黄河之滨、小清河畔、马陵岗前、双塔寺下比比皆是,而且蕴涵深邃,形式多样。这些一年四季连接不断的庙会,为活跃本地经济,促进工农业生产,推进乡村建设,方便群众生活,丰富民间文化娱乐,起到了特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使庙会有了新的含义,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政治、服务群众方面,展示了他特有的功能和魅力。如县志记载的不知哪朝哪代形成的三官庙乡四月初一的清凉寺庙会,是县南最大的庙会。不仅本乡本县的群众前来赶会,还招来了新郑、尉氏、长葛、开封、郑州、甚至武汉、南京等地大批客商。庙会成了大宗农副土特产品、家畜家禽的集散地,全国南北商品互通有无的交流场所。除商品交易外,会期还有曲艺戏班、马戏团等文艺演出供人们游乐观赏。一年一度的庙会不仅方便了群众生产,而且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中牟哪个庙会最大(中牟庙会文化)(1)

一:庙会的起始

庙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西汉哀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东汉顺帝时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创立后,由于历代帝王对宗教的推崇和诏书的颁布,各地教徒迅猛增加,建造寺庙之风四起,宗教祭祠活动需要的香、纸、金箔、糕点、糖果、吉祥物,及饮食小吃之类的饮食商贸活动也随之产生。因为祭祀活动的定期举行,寺庙周围商贸服务项目的增加,从事商贸服务的人员也日渐增多。所以,寺庙所在地就逐步形成了庙会。唐朝时关于庙会已有大量文字的记载。

中牟哪个庙会最大(中牟庙会文化)(2)

关于中牟县庙会的起始时间,民间说法不一,但大多无据可考。从目前见到的史料看,中牟县有据可查的庙会应起于明朝洪武年间。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一即位不但在京修建城隍庙,同时命名各府、州、县一律依照其衙门规模建城隍庙一座,城隍神也一律行使建制称呼。并颁布仪注,规定各级官员到任,必须到城隍庙向城隍宣誓就职、祭(据《中牟县志》记载,知县张永泰也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在县城西门内建丰收城隍庙一座。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又规定“各地祠神,令起大会,以报神功”。关于中牟县的祭神大会,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县志(《重修 城隍庙碑铭》)作了如下的描述:“吾县城隍庙在县西门内,威爽灵显遐迩,钦仰旧俗相沿三月二十八日有社赛会之享,诸技比集,歌乐喧阗,邑民赴者肩摩踵接,香火之气浮于霄汉,第自建国初迄令,垂二百年……”由此,可以看出中牟县庙会有文字记载的起始时间应是明洪武八年(1375年)。

二:庙会的场所

中牟哪个庙会最大(中牟庙会文化)(3)

庙会兴起的原因之一是寺庙的存在。有寺庙庙会才有场地,没有寺庙就不称其为庙会了。我县的寺庙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就庙会的形成来说,它是离不开寺庙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寺庙都举办庙会。如佛教尼姑、道教道姑主持的庵庙周围,因教规戒律的限制就不举办庙会。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周围也不举办庙会。我县举办庙会的场所主要在以下一些地方:

1、道教寺庙附近。由于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它承袭了自然崇拜和祷告崇拜,因此,它是一种多神教,群众信仰普遍,寺庙比较多,如玉皇庙、城隍庙、土地庙、火神庙、财神庙、娘娘庙等。这些寺庙为庙会带来了多而广的举办场所。

2、佛教寺庙周围。佛教是外来宗教,它信奉释迦牟尼,我县寺庙较少,如观音庙、阎王殿等。

3、祠堂、家庙所在地。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前功绩卓著,为人敬仰,古人认为“聪明正直之谓神”。所以为他修筑庙宇,以示纪念。如吕祖庙、鲁公祠、理学祠、裴公庙、孔子回车庙等。另外,还有家庭祭祀先祖的家庙、祀堂等。

三:庙会的会期

中牟哪个庙会最大(中牟庙会文化)(4)

最初的庙会都是随宗教祭祀活动的每月朔日(初一)、望日(十五)举办的。但随着宗教理论的发展,供奉的神仙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道教除共同供奉的神仙外,还有各地供奉的地方神。所以寺庙越建越多,祭祀活动也连绵不断,庙会也就随庙兴起。这些庙会的会期与岁时节令、风土习俗、宗教节日、神仙诞辰、寺庙落成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一、祭祀神仙诞辰。如白沙镇白沙村正月初七的火神庙会,这一天是火神阏伯的生日。郑庵镇贾堂村二月十九的观音庙会,这一天是观音的生日等。

二、纪念历史名人。如刘集镇大吴村九月十三的孔子回车庙会。鲁庙村三月十四的鲁公祠庙会。四月十二的理学祠庙会。姚家乡岗王村二月初十的裴度庙会等。

三、求雨、祈福、祈丰收。如八岗乡滹沱张村二月十二的二郎庙会。黄店镇石家村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白沙镇白沙村七月二十二的财神庙会等。

四、游园、观光。如黄店镇双塔寺正月十六的庙会。官渡镇仓砦村正月十八的水月庵庙会。官渡镇桥村九月九的关帝庙会等。

五、岁时节令。如白沙镇韩庄村的谷雨庙会。万滩镇台肖村、三官庙乡三官庙村的清明庙会。大孟镇大孟村、黄店镇段村的小满庙会等。

六、风土习俗。如白沙镇李湖桥村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庙会。刘集镇刘集村、大孟镇大庙李村十月一的(送寒衣)庙会等。都是百姓追念祖先,祭祖扫墓的日子。

中牟哪个庙会最大(中牟庙会文化)(5)

四:庙会的内容

庙会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传统习俗,而且还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参与性和时代性。因此,庙会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庙会活动的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为宗教祭祀、善男信妇女求神拜佛服务,变成了为群众生活、生产、精神文明需求服务,它的活动内容有:

一、商业贸易。每逢会期,摊贩商家云集,日用百货,地方物产,饮食小吃,生产资料,农具牲畜,应有尽有。

二、文化娱乐。为给庙会助兴添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说唱,舞台戏曲,杂技马戏,放录像、套圈摸彩等多种文艺活动任人参与,供人欣赏。

三、走亲访友。庙会期间在会址所在村及周围村庄居住的群众家家都要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亲朋好友,使朋友相聚,对饮叙旧,母女团圆,畅谈家常。

四、相亲订婚。庙会对未婚男女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择偶机会。他们特意梳妆打扮跟随父母赴会或在人指引下,相看对象(俗称小见面),或男方宴请妇女方父母、介绍人、姑娘,让男女双方对面相看,确定关系(俗称大见面)。

五、游玩观光。“借佛游春”、“游陆”是民间的习俗。逢这类庙会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所售商品也比较单一,都是一些饮食小吃,糕点,瓜果,小纪念品,甘蔗等。

六、时事宣传。由于庙会期间人员较多,层次广泛,场所集中,为宣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地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利用庙会组织各种宣传队伍,运用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了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中心任务,推动了各个时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三下乡”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对生产技术、致富门路、文化生活、卫生保健等都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所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也就应而生了。庙会为“三下乡”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用武之地,庙会上科普展览、科技咨询、致富信息、文艺演出、名医义诊等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中牟哪个庙会最大(中牟庙会文化)(6)

五:庙会的组办

庙会要招徕客商,吸引游人,办得红红火火,使它长盛不衰,就必须有一班得力的组织人员。由这班人员负责划分市场,安排摊位,维护秩序,联系文艺演出团体,修建舞台,安排演出场所,会费收支,办会人员的生活等庙会的筹备和善后工作。

由于庙会规模档次的不同,组办的形式也不一样。就中牟县大大小小二百多处庙会来说,组办形式有三种类型:

一:是官办的。例如县城三月二十八城隍庙会即是。如前所述,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发诏书,各地祀神、令起大会的报神功。从此,三月二十八城隍庙庙会就成了官办的庙会,延续了数百年。新中国建国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利用传统庙会发展经济,开展物资交流。每年都有工商、商业、县社、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负责庙会的筹备与举办工作。县政府还多次行文在庙会期间举办骡马物资交流大会,促进了经济交流,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丰富了文化娱乐活动。

二:是联办的。如果一个庙宇是几个村庄的群众联合出钱出力修建的,庙宇建成后举办庙会也由这几个村庄组建会社,并轮流当会首,主持庙会组办的有关事宜。如黄店镇正月十六的双塔寺庙会,就是由袁家、郝营、业王等村轮流组办的。

中牟哪个庙会最大(中牟庙会文化)(7)

三:是村办的。如果庙宇是一个村的百姓出资修建的,庙会就由这个村组办。如八岗滹沱张村二月十二的二郎庙庙会,就是由村民们选出德高望重、公道正派、有文化、会办事、能言善辩的人组成会社组办的。现在有的村已经没有会社这一组织,而由村委会负责庙会的组办工作。

现在许多寺院庙宇虽然都已不复存在,群众也没有了宗教活动,但庙会作为传统集市和文化生活的补充,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有增无减。一年四季各式各样的庙会仍然接连不断,会场上人山人海,文娱演出活跃在会场的各个角落,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这些对推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庙会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永远继承和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