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这个老话题最近又起新波澜。中国社科院相关课题组近日发布“2020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在十个维度评价中国“最好”的25座城市。浙江有两个城市上榜,毫无疑问是杭州和宁波。

学术角度之外,在“国家中心城市”官方语境之下,杭州和宁波也成对出现。浙江省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

在社科院报告里,杭州有8个维度(金融、贸易、科技、文化、医疗、交通、信息、对外交往)上榜,宁波在金融、交通、信息这三个维度中榜上有名;在现实层面,浙江将杭州、宁波列为国家中心城市培育对象。杭州和宁波谁能获得种子选手身份冲击国家中心城市,答案已经比较明显。

杭州宁波很早就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近两年杭州持续加力,而宁波则没有了声音。今年宁波“另辟蹊径”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对于宁波来说,争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项桂冠,是务实、多赢的选择。而对于浙江来说,哪条路都是赢。

政策加持的香饽饽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自2005年提出后,从2010年到2018年,国家先后批复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按照新近获批的4个国家中心城市流程来看,通常是地方积极争取,所在省支持,国家发文批准。由于地方的主动性格外重要,所以近年来,至少有十余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海洋中心城市最新规划(杭州向左宁波向右)(1)

“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不完全是看经济实力。”专家表示,首先是看城市能否承担国家使命,符合国家战略布局。其次是看城市能级,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另外,合理的区域分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平时所讲的一线、二线城市,是从城市个体出发,以收入水平、房价等重要指标为参照,讨论的是个体对城市的印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前院长李晓江指出,讨论国家中心城市,强调的是它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它在区域中的引领辐射作用、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各城市竞相争夺国家中心城市的称号,实际上是一种政策竞争。有了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标签”,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投资倾斜,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交通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文化事业等方面得到优先考虑。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可以将城市变成一个巨大磁场,将资金、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资源不断吸引过来。正是由于这强烈的政策加持作用,国家中心城市成了各大城市角逐的桂冠。按照惯例和角色定位,一个省通常只会有一个城市入选,所以“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省与省之间的竞争,在省内也可能有资格赛。

2017、2018年青岛连续两年宣布申报国家中心城市,去年济南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公开招标,目前形势基本明朗(搜狐城市曾专题拆解)。辽宁省内大连和沈阳的争斗也基本尘埃落定,2020年辽宁省“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支持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而给大连的重点任务是“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海洋中心城市最新规划(杭州向左宁波向右)(2)

浙江双子星杭州和宁波,同样在2017年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今年年初,杭州规划局透露,已预留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空间。那么,宁波是否已经没有机会了呢?我们先来看看学术角度的评价。

杭州宁波全方位PK

“2020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相较2018年,2020年杭州在多个指数排名中上升较快。在金融、贸易、科技、文化、医疗、信息、对外交往7个领域都排在前10,尤其在贸易(上升7名,位列第6)、信息(上升5名,位列第6)、医疗(上升4名,位列第8)、科技(上升2名,位列第6)排名涨幅大。

数据显示,杭州在9个功能领域发展相对平衡,尤其贸易、信息、医疗、科技领域发展迅速。杭州去年实现了常住人口、经济总量、人均GDP这三个关键指标均达到高收入国家(地区)发展水平,学术视角与现实情况相对一致。

海洋中心城市最新规划(杭州向左宁波向右)(3)

如果说杭州在报告里是全面开花,那么宁波则是可圈可点。在金融排名中,宁波位居全国第11位,较2018年该指数首次发布时上升7位,成为最大“黑马”。截至11月26日,A股宁波辖区的上市公司总数达92家,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8,且总市值突破万亿元门槛。

宁波在交通的排名较2018年蹿升了8位,同样高居全国第11,超越了南京、杭州。这很可能得益于今年的榜单,新增了国际港口航线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指数两项指标。这样一来,即便地处交通网络末梢,宁波仍凭借背靠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三大港的优势,跻身国家潜在重要交通中心行列。

有了“金融”和“交通”的助攻,宁波成功入围“国家潜在重要信息中心”,排名全国第21位,与厦门、青岛、大连名次接近。这一维度主要衡量对全国高端信息要素的集聚,强调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联系和辐射作用。

不过,宁波在“教科文卫”方面的短板,仍有补齐空间。此外,2019年,宁波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3.7亿元,同比增长7.7%。这一数据不仅在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并不靠前,其增幅更是低于全国8.0%的平均水平。

从现实来看,2019年杭州地区生产总值15373亿元,同比增长6.8%;宁波为11985亿元,同比增长也是6.8%。宁波经济总量超过青岛,跃居计划单列市第二,仅次于深圳。去年杭州以55.4万人的增量领跑全国,宁波净增34万人位列第二。两地去年新增常住人口之和占浙江全省新增量80%左右。

海洋中心城市最新规划(杭州向左宁波向右)(4)

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从2020年经济竞争力的解释指标排名来看,杭州营商环境、全球联系和当地要素均位列全国前10,可持续竞争力的解释指标方面,经济活力、社会包容、科技创新和全球联系位居全国前10,但环境韧性的短板明显,仅为全国第76名。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杭州和宁波的对手不只有对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1座城市提出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分别是济南、青岛、长沙、厦门、杭州、宁波、南京、沈阳、南昌、昆明、合肥等。

目前已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其中,中西部地区共有5个,在华东、华南地区各有1个国家中心城市,华北地区有2个,东北地区目前尚无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专家分析,未来可能增加更多,也是可以预期的。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有两三个国家中心城市也比较正常。具体到浙江来看,杭州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科研资源集中度还是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杭州都是浙江首屈一指的。”话虽如此,如前所述,即便杭州踏过宁波在省内胜出,它离国家中心城市也还有几道坎要过。

有分析认为,在东部,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福州、厦门等城市直接竞争一个名额。首先,苏州、宁波属于上海的“势力范围”,在中心城市竞争上,既缺乏地理优势,也缺乏科技、信息和辐射能力,基本排除。其次,福州、厦门虽然靠近台湾,有海峡西岸经济圈,但无论综合经济指标,还是科技、交通和辐射能力指标,以及国际竞争力,都过于弱小,可以排除。

海洋中心城市最新规划(杭州向左宁波向右)(5)

最有可能的,是南京和杭州。二者经济和增速相差不大,在科技创新上南京占优。南京经济圈涵盖镇江、扬州,还辐射安徽马鞍山等省外城市,杭州也在积极谋划,将都市圈扩展到安徽宣城。再考虑南京的政治和交通条件,六朝古都应当可以胜出。不过,预测只是预测。毕竟在郑州和武汉当选之前,也有观点认为中原区域只能是“二选一”,后来两地同时入选。

回到杭州和宁波。看看浙江省的布局,“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前半句“双城记”之表述有的放矢:杭州以数字经济、经营城市见长;宁波的优势是制造业,实体经济。两市之间的互补合作空间较大。

总体上,杭州新兴产业过度注重模式创新,但在科技研发方面仍然不强,尤其是整个信息经济结构偏软。相比之下,宁波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同时宁波制造业发达,但是现代服务业方面与杭州存在较大差距。“一个城市不会所有方面都面面俱到,而是有其特色的产业结构,因此城市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样也更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

至于后半句,宁波近两年来已经不再提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今年提出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这一点上,杭州和宁波、沈阳和大连、济南和青岛这三对双子星城市默契地达成了共识:省会城市全力争取国家中心城市、港口城市全力奔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

杭州市年鉴、宁波市年鉴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20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

谁是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杭州已预留空间规划.21世纪经济

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称号竞争背后是政策竞争.中国新闻周刊

浙江将培育国家中心城市 唱好杭甬“双城记”.第一财经

国家中心城市:又一场硝烟四起的争夺战.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