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峰真人 至真斋主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在赵嬷嬷和王熙凤关于“内人”、“外人”一段议论后,紧接着有一段文字:

贾琏此时没好意思,只是讪笑吃酒,说“胡说”二字,“快盛饭来,吃碗子还要往珍大爷那边去商议事呢。”凤姐道:“可是别误了正事。才刚老爷叫你作什么?”贾琏道:“就为省亲。”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凤姐笑道:“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

在这段文字后,现存多个抄本都有基本一致的夹批:“于闺阁中作此语,直与击壤同声。”在己卯本与庚辰本中还带有“脂研”的落款,如果“脂研”就是“脂砚”,那么这条批语基本确定为脂砚斋所留。

分析元妃省亲的意义,元妃省亲有何隐喻(1)

到了明朝时期,击壤仍然流行。晏璧《无忧泉》记载:“槛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万斛愁。白叟黄童争击壤,春来有事向东畴。”不过这时的击壤游戏有了变化,名称被称为“打柭儿”,又叫“打尜”、“打瓦”,并由此演变出“打柭柭”或叫“打板”的游戏。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耶?其谣云: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儿。”这种打柭儿便是由击壤发展而来的,已不是“以手中壤击之”。另据《顺天府志》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

从王充和皇甫谧的记载来看,“壤夫”反驳观者,认为击壤与尧的恩德无关,显示出一副不以为然、自得其乐的状态。后来,“帝尧之世,击壤而歌”成了太平盛世的一个典故。如清代方贞观《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有的《红楼梦》研究者认为,脂砚斋这条“直与击壤同声”批语是在歌颂清康熙朝的太平盛世。果真如此吗?从《红楼梦》思想内涵来看,作者不会为清人歌功颂德。要说这条批语是在说清人皇帝皇恩浩荡,那是南辕北辙。

我们从“帝尧之世,击壤而歌”这个典故的内涵来看,“壤夫”并不认为他击壤是在歌颂帝尧恩德与盛世,不管帝王是否有恩德,不管世道是否盛世,到时候“壤夫”都要击壤而歌,因为“壤夫”击壤是为了祈祷粮食有个好收成,粮食丰收了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保障了。从“击壤而歌”的本意我们就好理解《红楼梦》中脂砚斋这条批语的含义了。王熙凤说:“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脂砚斋却说:“于闺阁中作此语,直与击壤同声。”意思是省亲之事与当今皇上是否隆恩,甚至说与当今之世是否盛世无关。

分析元妃省亲的意义,元妃省亲有何隐喻(2)

其实,王熙凤说的那句话关键还在后面的“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古时妃子不可能独自出宫回娘家,只有跟皇帝出巡的时候,才有出宫的机会,但不可能独自回娘家。在古代,女子成为皇帝的后妃以后,就再也没机会回娘家了,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即便是在清朝后妃也是不能省亲的,那么她们怎么和父母相见?清代创立了一个“会亲制度”,每年皇后或皇妃的亲生父母可以进宫来看看他们的女儿。

那么《红楼梦》为什么要写元妃省亲呢?胡适红学认为这是在隐写康熙南巡。如果是隐写康熙南巡,怎么“元妃”都没驻跸就回宫了呢?而我们吴氏红学认为这是在隐写南明政权的建立。在《红楼梦》在第二个九回单元,也就是第10-18回,写了秦可卿葬礼和元妃省亲红白两件大事。秦可卿葬礼是隐喻崇祯的葬礼和大明江山崩塌,元妃省亲是隐喻建立南明政权,所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面对清人入关要霸占整个华夏江山,能让当时明人和作者感到振奋与激动的必然是南明的崛起。作者设计省亲情节只是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所以批书人说:“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处,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