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夏夏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1)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先试着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假如你正当青壮年,一定很少想过类似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往往只有在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彻底想明白。

最近,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我们仨”走散了

1932年,还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杨绛,机缘巧合下和钱钟书有了一次短暂的接触。两人第一次见面,钱钟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很快两个年轻人便顺理成章的走在了一起。

钱钟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这大概就是最深情的表白。

1935年,两人在亲友的见证和祝福下,举行了婚礼。随后,杨绛便随同丈夫钱钟书一同去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又辗转到了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也就是在此期间,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女儿钱媛。

国外求学的生活本就是清苦,女儿的降生,无疑给他们带了巨大的温馨和鼓舞。

杨绛称女儿是她一生唯一的“杰作”。杨绛在《我们仨》中这样写道: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2)

如果没有病魔,一家人平平淡淡,日子过得开开心心,可惜天不遂人愿,86岁的杨绛却要在晚年的时候,遭受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的打击。

1994年,丈夫钱钟书住进医院,长期缠绵病榻,全靠80多岁的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钱钟书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剁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杨绛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3)

杨绛和钱钟书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1995年的冬天,女儿钱瑗因腰痛去看病,被查出来得了脊椎癌,并已是晚期。因骨头坏死导致身体非常疼痛,钱瑗只能整日卧床休息。

钱媛深知母亲照顾父亲已然很辛苦,更不忍父母为自己担心,于是只能通过信件来传达自己的病情,告诉他们,自己一切都很好,不必挂心。

“星期一我去做了CT,医生说胸水又少了,骨头的情况也有改善,不过仍不许我“轻举妄动”,不可以猛然翻身,车床乱滚。我就“文静”地移动,这就比完全仰卧不许动有很大进步,还可以侧身。我每天晚上和妈妈、阿姨通过电话后,就看侦探小说,相当快乐。一切都很好,勿念。”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4)

女儿写给父亲的信,告诉他们自己并不严重

子女成年以后,对于父母,多半是“报喜不报忧”。这像极了常年在外的年轻人,明明吃着方便面,却打着电话告诉父母,自己正吃着山珍海味。

简单的言语,往往透露出父女之间最浓烈的情感。

1997年,深感时日不多的钱媛,内心对母亲杨绛含有深深的愧疚:自己受了父母的一世恩惠,却没来得及报恩,就要弃父母先去,这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恸。

钱瑗写到: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借此谢娘生。

也就在这一年,钱媛狠心撇下父母,离开了。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5)

女儿钱媛给妈妈杨绛的信

第二年,钱钟书没能战胜病痛,也“走”了。

钱钟书临终前,迟迟不肯闭眼,杨绛附在他的耳旁说:“放心,有我在”。

“我们仨”就此走散。

至亲至爱都走了,这对于一个86岁的耄耋老人来说,打击之承重不能用言语形容。这要是普通人,独活的勇气几乎耗尽。

杨绛忍着悲痛,轻声唤着老伴,让他不必担心,放心走。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杨绛后来回忆说: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6)

也难怪著名作家夏衍十分欣赏杨绛,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钱瑗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她知道自己终归有一天会离去,父亲也可能会因病离去,她最放心不下的是母亲杨绛。

她担心母亲独自面临世间的苦楚而不能好好活着,她担心母亲天冷没人添衣,病了没人照顾。

但她更担心母亲会因为一个人而糊弄自己的一日三餐。

她写到:

“你大约不会管自己的三顿饭,我希望你顾虑我的建议。你如果天天凑合,你又如何坚持下去呢……”

于是在病重得不能提笔的情况下,钱媛坚持画了一些食谱给母亲,告诉母亲哪些食物比较有营养。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7)

钱媛临走前给妈妈画的食谱

杨绛很“听话”。

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

高龄后,她坚持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100岁还能弯腰将手碰到地面。

我想她是以这种方式告慰女儿:自己活得很好,不必担心。

除了努力保持健康,杨绛还用了她最擅长的方式纪念了曾经美好的一家三口。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原计划一家三口,每个人写一部分,后来,丈夫和女儿相继离世,杨绛便只能独自一人完成了对三个人的回忆。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8)

百岁杨绛仍然坚持每天伏案写作

杨绛说:“我一个人来思念我们仨”。

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和丈夫先后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以她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9)

伉俪二人变成一家三口

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人。

2016年,《我们仨》销量已经超过100多万册,而杨绛先生将这笔千万稿费全部捐出。

“我们仨”团圆了

2016年,生命的最后,她嘱咐医生如发生意外,不要抢救。5月25日凌晨,105岁杨绛“打扫了现场”,带着那份从容和优雅“回家”了。

诚如她自己所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100岁感言》

杨绛是怎么失去女儿了(杨绛1997年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10)

杨绛给年轻人的“良言”

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想要的太多。但其实,人活一世,追名逐利,到走的时候,金钱和名利往往是最没用的。

读《我们仨》,才明白,人世间最难割舍的唯有亲情。

读《我们仨》,才知道,自己和老伴,哪个先走哪个后走,结局总是不一样的。

读《我们仨》,才了解,人活一辈子,最有意义的事不是多么声名鹊起,也不是金钱多寡。

我们在杨绛先生的文字或感动得泪如雨下、或感叹她的优雅处世态度、或痛恨命运的不公,但最终都能找到一股力量,不争不抢,她的文字就有让人安静和清醒的魅力。

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感兴趣的朋友,这本《我们仨》推荐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