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5月3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清晰描绘了今后五年广州全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新蓝图”。

《规划》着眼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适当普惠,不断提升广州市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到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约112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6%;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人口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初步形成具有高度竞争力、创新力、引领力的全球创新人才战略高地。人口空间格局方面,《规划》提出将推动城市副中心承载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积极引导人口向新区郊区集聚,增强新城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同时以功能置换推动旧城区人口减量和结构调整,为老城区注入人口新活力。

到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约1120万人,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

“十三五”时期,广州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全市常住人口1867.66万人,户籍人口985.11万人(含离穗半年以上人口55.33万人),来穗常住人口937.8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广州常住人口增加597.58万人,增长47%,增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广州人口发展规划(广州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约2100万)(1)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广州力争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优军优抚有保障、文化体育有保障”。人口持续集聚发展,人口总量稳步增长,人口规模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定位匹配。到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约112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6%;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人口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初步形成具有高度竞争力、创新力、引领力的全球创新人才战略高地。人口分布更加均衡,外围城区产城人融合深入推进,南沙城市副中心的人口发展地位凸现,与产业布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广州人口发展规划(广州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约2100万)(2)

广州还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就业、教育、健康、“一老一小”等方面的主要目标。就业方面,到202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0万人以上(含),扶持创业人数达到12.5万人。教育方面,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比重稳定在8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年,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不少于30万个。健康方面,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力争达6.46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4.81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224人。“一老一小”方面,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75%,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每千常住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托位数力争达到5.8个。住房保障方面,到2025年,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为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累计筹建政策性住房66万套。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方面,到2025年,建成优质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

塑造人口空间新格局 引导人口向新区郊区集聚

“十四五”期间,广州要建立多元包容的人口服务体系,以此作为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规划》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迁入户政策体系,逐步放宽入户限制,实施差别化弹性入户政策,在市内不同区域间实施差别化的入户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到广州郊区新区工作生活,促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广州还提出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具体来看,广州将健全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举措,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生育假、生育保险等生育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广州人口发展规划(广州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约2100万)(3)

《规划》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塑造人口空间新格局。具体看来,广州将推动城市副中心承载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积极引导人口向新区郊区集聚,增强新城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坚持产业导入,以功能置换推动旧城区人口减量和结构调整,为老城区注入人口新活力。预计到2025年,中心城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常住人口约675万人,外围城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常住人口约1425万人。逐步提升外围城区常住人口占比,较2020年增加约1.79个百分点。

鼓励“副业创新”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探索普通高中导师制育人模式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规划》提出,要壮大新动能、培育新就业增长点,引导和规范新业态就业发展,扩大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空间,支持劳动者通过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实现数字化就业、远程就业、分时就业、共享员工等新业态就业。为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规划》还提出鼓励“副业创新”,鼓励个人在主业工作之外,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等来开辟新的收入机会。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股市、租赁房屋、理财、技术转让等财产性收入。

教育方面,《规划》提出探索普通高中导师制育人模式,开展普通高中“校内走班”和“跨校走班”相结合的分层教学。建立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医疗卫生方面,《规划》提出实行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制,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推进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部门间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通报,推动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建设机制,加快发热门诊(诊室)规范化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托育服务圈

《规划》也对养老服务和幼儿照护提出了目标。要推动每个街镇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每个村居设置至少1个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配餐等功能的村居颐康服务站,到2025年,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床位占全市养老床位规划目标的比例达10%以上。

为了创造老有所为的就业环境,规划还提出要实施不同就业领域范围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构建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队伍,充分调动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参与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

托育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规划》指出,完善托育服务设施布局,引导市场优先布局托育资源薄弱地区,推动城市更新地区托育机构高标准配置,统筹打造15分钟社区托育服务圈。同时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政策优惠等扶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支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多种方式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

广州人口发展规划(广州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约2100万)(4)

《规划》提出构建生育友好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完善生育休假制度,积极探索试行育儿假等制度。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机构,优先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鼓励有学位空余的幼儿园依据相关标准开设托班。

鼓励符合条件单位建设共有产权住房

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标,对于低收入群体、城市新市民而言,更意味着期待与梦想。

《规划》指出,将转变公共租赁住房筹建方式,从集中新建转变为以项目配建为主、集中新建为辅的筹建方式。同时拓宽筹建渠道,通过商品住房项目配建、产业园区配建、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新建、存量房源整租运营等渠道筹建房源。

根据《规划》,广州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人才聚集区、人才安居区、特定安置区,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校等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并优先向本单位符合条件的人员出售。

广州人口发展规划(广州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约2100万)(5)

《规划》也强调了“租购同权”,指出要保障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同时保护承租人的稳定居住权,通过对租期和租金依法进行规范,保障承租人长期、稳定的居住权益。

形成“一核一廊两轴四带”岭南文化发展空间格局

《规划》还提出形成“一核一廊两轴四带”岭南文化发展空间格局,主要以越秀、荔湾、海珠为广州市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展示核心区,以中心城区的三十公里珠江前航道为文化精品长廊,以新旧城市中轴线为发展轴线,以天河—黄埔—增城为东向文化带、番禺—南沙为南向文化带、荔湾—佛山为西向文化带、白云—花都—从化为北向文化带。

广州人口发展规划(广州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约2100万)(6)

在体育休闲方面,《规划》则提出要联动市区两级,实施公园拆围透绿及景观品质提升工程,打开休闲步道两侧空间,增加缓跑径、体育游乐设施和科普设施,兴建公园绿地足球场,继续推进公园厕所革命,规范道路绿化配套设施,推动自然与人文环境有机融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陈忧子、王维宣

[ 编辑: 李 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