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故导新

(一)屏显上一节课的思维导图,请同学根据思维导图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立足致用不忘致美)(1)

(二)导入新课。

刚才请同学参照思维导图回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说明方法阐述事理的。

二、分析事理

(一)阅读课文第7~10段, 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有四种因素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二)示范指导,分析说明方法。

1.研读第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的。

点拨:筛选关键信息,给句子分类,分别找出阐述事理与描述现象的句子。

明确:第7段共有8个句子,其中阐述事理的句子:“首先是纬度”“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描述现象的句子:“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作者先阐述事理,然后描述其现象,并对所描述的现象进行了举例说明,如:“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2.这些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举例说明。

点拨:找出事理和现象之间相对应的句子,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作者通过描述现象来表明事理,通过举例子来证明所描述的现象,比如阐述“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其中的“南北差异”,举例对照“南京和北京”,“日数”对照“20天和10天”,“季节”对照“早春和晚春五月初”等。

3.在第7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这 一事理的? 请具体分析。

明确: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举出早春、晚春两个季节中南京、北京两地桃花、刺槐开花的日数差,来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作比较:将不同纬度的桃花开花时间、候鸟到来时间作比较,如“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来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三)知识迁移,参照第7段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分析第8-10段中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三个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列举文段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8段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比较: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春冬气温对比、春天来临的时间对比,说明经度不同是影响物候的重要因素。举例子:举出大连、北京两地连翘、榆叶梅盛开时期的差异,济南、烟台两地苹果花期的差异,说明经度不同是影响物候的重要因素。

第9段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举出秋冬之交一定高度的空中气温比低处高来阐释“逆温层”现象,从而说明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重要因素。作比较:将山地秋冬两季早晨山脚有霜和山腰无霜做对比,解释“逆温层”现象,说明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重要因素。

第10段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本段以英国南部物候古今变化为例,通过比较1741- -150年和 121-1930年这两个十年间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的时间,得出后者的春天提前了九天的数据,准确清晰地说明物候存在着古今的差异。

说明:学生参照第7段的范例支架:给每段的句子分类、寻找句子间内在逻辑联系、分析说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要说明的事理。

三、品读语言

(一)赏析精彩语段,感受语言特点。

1.阅读以下两个语段,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立足致用不忘致美)(2)

点拨:朗读,感受说明语言的魅力。

明确:A段文字描述人们习见的现象,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语言生动活泼。其中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B段文字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通过对考察对象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变化是缓慢的,人难以察觉,用数字说话能清晰地展现结论,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2.从文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做批注(每人至少2则),品读并评价其语言特点。

提示:小组交流,推荐一则最佳的批注,全班分享。

示例①: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 片衰草连天的景 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批注:这段文字寓说明于描写之中,“渐渐变黄"“簌簌"把叶落秋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准备迎接”让大自然尽显灵性,语言形象活泼。

示例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批注:这里特别指出“高下差异”的“特殊情况”,思维缜密。举例之中,“天气晴朗”“无风”限定了范围,“-定”“比较”限定了程度,表达准确,体现出说明文科学的严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