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情感态度怎么写(最新分享韩发年)(1)

初中说明文教学中激活情感元素的方法初探

韩发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九年制学校)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说明文富有一定的描写性和抒情性,教学时不可忽视,宜适度挖掘,恰如其分,配合说明文的四要素完整释读课文,以还原文本本色,激活情感元素,使课堂生色,获得对说明文理解的整体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情感元素;激活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说明文,虽然以说明为主,描写和抒情为辅,但是因为描写和抒情的文字恰到好处,特别出彩,不仅没有冲淡说明文字的主体性和说明性,反而生动、鲜活地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并且读起来富有美感和抒情性。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使教材本色尽显,使课堂生色。

一、抒情激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以这一片段为例进行说明: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这段文字,第一个特点是说明性,明晰流畅,简明扼要;第二个特点是顺序性,按四季顺序,语淡而意明;第三个特点是抒情性,赞美大自然的魅力、亲和及勃勃生机。据此,激活文本情感元素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先当作抒情文字诵习(听录音、教师和学生朗读),或以多媒体的图画、动画、音乐、旁白等辅助,文字里蕴涵着自然讯息的丰富元素便会自然而然释放,弥漫在课堂。例如,“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燕子翩然归来”等词语,亲切熟悉,给人春天的新奇和喜悦。“翩然归来”“北雁南飞”“衰草连天”,这本来是诗的语言,宛然一幅幅美丽的画作,故不宜过于侧重技术分析、切割分析,而使情感先失。(2)体会“四季”之后,因为这段文字的说明性容易理解,在分析其他段落时附带分析即可。也就是说,把这段文字当作“美文”学习,要比当作“说明性文字”的效果要好,使课堂含新意、含诗意,也使作者竺可桢先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倾注在文字里得以凸显。

课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1)诗句衬托。引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正好验证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 — —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于是,课堂探究便会有此结论:情感里渗透知识,知识里渗透情感,互为照映,皆可使两者增色。(2) 视频或微课展示。诗意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精选图片或视频,可以用原文配朗诵词,可以挑选一部分口语或抒情语,营造自然氛围,使诗意的大自然与季节性的自然变化兼得。(3)师生答问。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场景向同学们汇报亲历家乡的大自然四季变化,表述语言含赞美之情。(4) 媒体展示古诗词,增加季节变化感。例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元稹 《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二、描写激活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时,以这一片段为例进行说明: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这段文字很像梭罗《瓦尔登湖》、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蒲宁《新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里描写大自然的文学作品语言。因为作家们固然在描写大自然,但是更在赞美大自然。也给作品的内容和题旨做铺垫,其强烈的情感因素不可忽视。《大雁归来》亦如是:“试探性”,描写了大雁的生物适应性和灵活性;“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具有舒适的色调和明快的画面感。“滑翔”,显示大雁的姿态、性情、湖面环境平和;“叫”字尽显其乐,假设把许多亲切鲜活的动词、形容词和“问好”“我们”“客人”等省略,文字会单调许多,大雁回来的亲和氛围也不浓厚了,直接导致说明性减弱。因此,从这些词语上滋润文字,会发现教材的情感元素里散发出许多延绵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单纯地技术分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是很多的,如果要在课堂上实施并完成,一则往往实际课堂上的某一个环节无法完成;二则教学过程如果单调枯燥,等于也没有完成;三则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成圆满的目标不是割裂开完成的,是浑然一体完成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完美的课堂是艺术,是境界。教学时,先诵习为“美文”,与文字里的情感成为“知音”,二合一的这种情感是一种力量,会智能地驱动多元化的课堂生成,学生汲取的信息量应该很大,后辅助分析大雁回来降落水面的情境,可谓以“情”驭“文”。正如朱熹《小学集注》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对《大雁归来》的文字性演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有温馨、有趣味、有节点的课堂步骤:(1)对大雁的报春颇感欣喜,视春雁的数目为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关键词:欣喜,富足。(2)由衷地喜爱、钦敬大雁的飞翔和迁徙飞翔。关键词:飞翔,钦敬。(3)对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喜欢倾听,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或音乐。关键词:鸣叫,交谈。(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怜悯,对枪杀者反感和谴责。关键词:怜悯,谴责。(5)赞美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平和观念。关键词:秉性,平和。这一连串抒情性的优美画面及附带情感,紧紧围绕需要说明的事物 — —大雁,作者的“爱心”贯穿全文,痴情可见,大雁迁徙的鸟类知识与喜爱呵护的人之情感两者兼得。(6)媒体展示古诗词,体会“大雁之情”。例如,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高适《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三、探究激活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昆虫记》 时,以这一片段为例进行说明:骄傲的蚂蚁问道:“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道:“夏天我歌唱太忙了。”“你唱歌吗?”蚂蚁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然后它就转身不理它了。

这一段活灵活现的拟人文字,如果不预先知道是法布尔 《昆虫记》 里的,仿佛是一段真实生动的寓言。尽管法布尔否定了这段文字里蝉和蚂蚁的特点,重新定义它们的特点,但是既然人们在说,这种特点还是有的。“骄傲”,说明蚂蚁的特点和相对于蝉的气力之大,如果单纯地用说明性文字介绍蚂蚁,给人的印象不一定深刻。“歌唱太忙了”,则是蝉的最大特点,令人想起树丛间整天的嗡嗡声,蝉的其他特点,因为人的视角原因,远不及它的“歌唱”。“不客气”,则又是“骄傲”性格的延续。“转身不理它了”,用形容人特别是孩子间的惯用语形容昆虫,好像昆虫也很有感情,很有个性,很有脾气,真的在说话,阅读丝毫不费劲,也不感到枯燥,令人轻松、解颐。这充分见证了法布尔倾注在文字里的情感十分浓郁,学习课文则需要多维度探究。

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昆虫记》,教师可以使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进行如下设计:(1)你对哪些词语感兴趣?(如骄傲、收集、太忙了、唱歌、跳舞、转身)挑选出来进行简要分析,并尝试重新组合成一段文字说明自己喜欢的某一种昆虫或小动物。(2)通过此段文字的学习,学生在习作中要注意两点:对某一种昆虫或小动物要抓住其特征,要善于使用新鲜、活泼的语言表达,也就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3)在说明文中,含有情感的说明性文字只起辅助说明的作用,不宜在整篇课文中大量使用,以免使体裁和说明主体受到影响。(4) 媒体展示古诗词,充分感受“蝉与蚂蚁”。例如,王昌龄《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说明文中的描写和抒情毕竟起辅助作用,点缀即可,课堂上不宜渲染过度。这两者的关系,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丹青写景都忌描摹的烦琐,文字写景似乎更宜用概括手法发挥景中之美感因素。

综上所述,只要在说明文中多维度地渗透情感,激活情感元素,绘声绘色,能够使说明文教学鲜活起来,达到目标,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于晓敏.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 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2019(8).

[2]陈小真. 分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作者:韩发年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6月刊(总第378期)

基教论坛公众号经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