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兼论少奇同志和粟裕的不可能评帅!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1)

刘少奇和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

在1955年的授衔中,铸就了许多战神级高级将领的传奇,也在军事爱好者当中留下很多传闻、故事甚至争议,其中坊间争论最多的莫过于关于刘少奇和粟裕两位领袖人物的军衔问题,至今不仅热度不减,而且随着一些传记文学的畅销,这一话题越来越多地被人提起。

刘少奇和粟裕是在“皖南事变”后熟悉起来的,那时刘少奇临危受命,从延安来到苏中担任新四军政委,和陈毅一起力挽狂澜重建新四军军部,使受到重创的新四军获得新生,从而挫败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刘少奇在新四军3年的时间里,对粟裕极为欣赏,他是党的领袖人物中最早发现粟裕战神“属性”的,多次向中央推荐粟裕,可谓是后者的“伯乐”。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2)

周恩来和粟裕

1955年,中央军委向全军将士授衔,在这次空前绝后的大授衔中,刘少奇和粟裕都没有获得元帅军衔。在很多畅销的传记文学中,说刘少奇和粟裕本来是元帅,只是因为他们的高风亮节,不愿意接受这个崇高荣誉,因此推辞掉了这个最高军衔……

但我们经过缜密的推敲,并参照史料,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刘少奇和粟裕并未被中央考虑过授予元帅军衔!我们理解小说家们“杜撰历史”的初衷是出于对两位领袖人物的崇敬,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不能戏说。今天,我们仅从元帅军衔软标准和硬标准两大维度来简要分析下具体原因,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提出指正意见。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3)

刘少奇和周恩来

首先,我们看“软的标准”。

所谓软的标准,就是定性大于定量的标准,或是难以量化、没有硬指标的标准。

在195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和与之配套的《军官服役条例》中,明确规定元帅的授予标准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这个标准确实不太容易衡量,如什么是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怎样才算立有卓越功勋?

因此,我们把上述标准拆解为容易衡量的几个明细标准,这样方便比较,也更有可比性。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4)

粟裕

拆解之后,上述的元帅授衔标准可以细分为以下5个“子标准”:

第1,建军过程中,重要起义的领导者和重要参加者,以及红军部队的创建者。

第2,红军时期军团级高级将领。

第3,抗战期间八路军师级(含副师级)和新四军军级以上高级将领。

第4,解放战争期间4大野战军和重要军区司令员或政委级别的高级将领。

第5,上述阶段中具备相当的代表性。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5)

刘少奇

我们先看下刘少奇在军事上是否符合上述标准:

第1,建军过程中,他没有参与领导任何一场重要起义,也不是红军的创建者。这一点不符合。

第2,红军时期刘少奇并非军团级高级将领。这一点不符合。

第3,抗战期间,他担任过3年新四军政委,这一点勉强符合,但政委是政工干部,而且为期较短,因此说服力不够。

第4,解放战争期间刘少奇并非野战军或大军区军政主官,这一点也不符合。这段时间刘少奇虽然是中央军委副主席,但属挂名性质,“五大书记”中,只有朱德和周恩来是协助毛泽东进行军事战略指挥的,刘少奇和任弼时精力并不在军事上。

第5,上述4个历史阶段刘少奇并不具备代表性,即使是在新四军中,代表人物前有叶挺,后有陈毅,因此,这一点也不符合。

因此,从软的角度来看,刘少奇并不符合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6)

洪学智、萧华、粟裕和陈赓

下面我们再一起回顾下粟裕大将的生平,比对下上述的4大细分规则,看是否符合元帅的授予标准。

第1,粟裕参加了南昌起义,但当时他只是班长,影响有限,远谈不上“领导”,因此这一条不符合。

第2,红军时期粟裕的职务是军团参谋长,算是准军团级,离军团级还差一点,因此这一点只能算是勉强符合。

第3,抗战时期粟裕是新四军的师长,和军长差了整整一级,相当于八路军的旅长,是大将的级别,这一点不符合。

第4,解放战争中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淮海战役中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一点算是符合。

第5,综合来看,粟裕具备一定的代表性,但上述4个阶段中,无论哪个阶段,陈毅都比他资格更老,职位更高,综合贡献更大,即代表性不如陈毅,因此这一点不符合。

总体评判下来,上述5条标准中,符合的少,不符合的多,因此从软的细分规则来看,粟裕并不具备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7)

刘少奇和毛泽东

上面的标准都是从“软”的解放分析的,下面我们再看下“硬”的标准。

从彭德怀和罗荣桓提交中央的授衔文件来看,授予元帅的硬性标准“必须是军委委员”,也就是说,不是军委委员的,肯定不符合元帅标准的。

1954年,中央军委重新成立,共有12名军委委员,他们分别是:主席毛泽东,委员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

换句话说,只有上述12位军队领导人才有资格被授衔元帅军衔,其中,毛泽东是大元帅,只是因为他个人发扬风格,不肯接受这个最高军衔;另外,在名单中出现了邓小平,是的,邓小平确实是要被中央军委授予元帅军衔的,而且排名第7,位于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但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凡是转到地方的就不授予军衔,因此邓小平就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8)

彭德怀和罗荣桓提交中央的授衔文件

剩下的10名军委委员,就是后来的十大元帅,连排名都一模一样!

到此,我们已经分析出了关于刘少奇和粟裕“让衔”一说的真伪,不管是从“软”的标准去量,还是用“硬”的标准来套,他们都不符合元帅的授衔标准,不是元帅,拿什么让呢?因此,刘少奇和粟裕的谦让元帅传闻可以休矣!

当然,刘少奇和粟裕没有元帅军衔不代表他们没有军事贡献,刘少奇不仅当过新四军政委,而且是工运、白区地下工作、党务理论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杰出领导人,粟裕战功更是逆天,素有“战神”的美誉,和林彪齐名。我们决不否认两位杰出的领袖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无论他们是否获得元帅军衔,都不影响他们为作为伟人对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更不影响他们在老百姓中的崇高威望。

粟裕授勋超燃片段(1955年大授衔浅谈元帅标准)(9)

十大元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