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网上突然没了沈巍的消息,还真有点不习惯。半年前,那可是火得一塌糊涂,举国沸腾的。有甘当儿子的,有排队当师娘的,还有开出年薪百万搞直播的。

只不过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火的时候,如排山倒海般红轰轰烈烈,凉的时候,又是如此的只剩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沈巍为什么成为流浪大师(沈巍已经凉了唐末的)(1)

沈巍的突然爆红,有他“流浪汉”身份处境和“学富五车”谈吐不俗的强烈反差对比的功劳。他所津津乐道的《左传》和《尚书》,是多少自认为“文化人”的精英们所不熟悉的,所以他迅速爆红,封神“流浪大师”。

爆红后,沈巍毕竟还是没有经受住诱惑。认了义子,准备养老。开了直播,也想改善生活,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并无不妥。毕竟大家都是凡人,也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生活所需。

但是沈巍毕竟还不是“大师”,终归还是受不了世俗的“污染”,最后还是选择了“流浪”,扔掉了“大师”的头衔,再次回到“流浪汉”的队伍中。

那么,有没有一些人,是真的大师,也在流浪,而我们却不知道呢?答案当然是有的。唐末五代后梁时期就有这么一位,不仅当时火了,而且从唐末五代火到了两宋,火过了明清,直到现在依然很火。

并且,丝毫不用怀疑,他还会一直火下去,至少在佛家的圈子里一直火下去,并且代代相传。他就是大部分人都非常熟悉的“布袋和尚”。

沈巍为什么成为流浪大师(沈巍已经凉了唐末的)(2)

我们现在一说起布袋和尚,大家都觉得很牛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一副云淡风轻,世外高人的样子。

其实当年,他也就是一“流浪汉”。不仅居无定所:寝卧随地。还一直在流浪: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囊中。当然更少不了乞讨要饭:入肆聚落。见物则乞。醯醢鱼菹才接入口。

拎着个布袋子,天天街上要饭,顺便还捡个垃圾啥的。这形象,跟现在的流浪大师沈巍何其的相似。为什么说他是流浪汉,而不是和尚呢?因为,即使是佛教徒极力美化他的书里也记载着他吃肉的字句:醯醢鱼菹才接入口。

不是说吃肉就不是和尚,济公当年也吃肉。但毕竟是少数,而且北魏梁武帝之后,汉传佛教慢慢就把素食当成了,僧人的主要标准之一。而这个,乞讨到大鱼大肉立马就往嘴里塞的流浪汉,自然是不能算进“和尚”行列的。

沈巍的爆红是因为会读《左传》和《尚书》,所以他一下成了国学大师里的“大师”再加上他流浪汉的身份,简称“流浪大师”。

沈巍为什么成为流浪大师(沈巍已经凉了唐末的)(3)

契此(当年那个流浪汉的名字)的封神是因为通晓佛法大意,所以他一下成了高深莫测的“和尚”,再加上他天天背个布袋的ID,就简称“布袋和尚”。

当然,布袋和尚的档次要比沈巍高很多。因为沈巍红了大半年,连一句“打工是不能打工的”深刻句子都没有。所谓的通晓《左传》和《尚书》,也不过是一些读后感。

布袋和尚的逼格就不一样了,只一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便足以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相媲美。

而且他还有歌: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祇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何。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名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沈巍为什么成为流浪大师(沈巍已经凉了唐末的)(4)

这歌词这逼格,也不是毛不易什么《牧马城市》《像我这样的人》,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所能比的。毛不易圈粉无数,是因为他的歌词能让人产生共鸣,惺惺相惜。

布袋和尚流传千年,就不仅仅是产生共鸣那么简单了。他歌词里包含的是如何证道,如何成佛,字字珠玑,震撼人心。

想一想吧,一千一百年前,浙江宁波的街头,来了一个自称叫“契此”的流浪汉,天天笑眯眯,乐呵呵的。身上背着个布袋,到处捡垃圾要饭,你以为他是个傻子,结果他一开口,全都是明心见性的石破天惊之语: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就问你震不震惊,还不害怕!三界无安,犹如火灾,众生痴迷,不知出离。人家一“要饭的”都能看明白的事儿,你还在那里贪著,在那里嗔恨。羞也不羞!

所以,当有人来问,如何处理世俗里的是是非非的时候,这个邋里邋遢的大肚子流浪汉仍然是一笑而过: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沈巍为什么成为流浪大师(沈巍已经凉了唐末的)(5)

这岂止是活出了真自我,简直是悟出了真圣谛。正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的求不得,所以我们才如此羡慕这个“笑口常开”的大肚子“和尚”。并且把他作为榜样,传说了千余年。

当然,人家也是有真本事。要不然,靠流浪可以火一阵子,但想传承千年,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有一定的境界,甚至是一定的市场需求。

市场已经不需要“假大师”,所以沈巍凉了。但市场永远需要“真弥勒”,所以布袋和尚被认为是弥勒的化身,已经火了一千多年,必须必将也必定还会一直“火”下去。

据传布袋和尚是在公元917年(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的,临终述谢世偈云: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公元1098年(宋哲宗元符元年),布袋和尚被宋朝的第七位皇帝赵煦赐号"定应大师"。

沈巍为什么成为流浪大师(沈巍已经凉了唐末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