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津市皇姑山下的澧县一中

一一母校生活回忆

文/陈祖芝

一九六四年,我终于考进了梦寐以求的澧县一中,九月一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学校。

当时,澧县一中建在津市皇姑山脚下,与津市人民医院相接;南临汤家湖,与麓山上的津市一中隔湖相望;东临襄阳大道,与窑坡医院相邻;西与芦家大队接壤。整个学校地势北高南低,占地约2.5平方公里。放眼望去,非常壮观。

津市一中澧县一中(60年前位于津市的澧县一中)(1)

(网络图片 图文无关)

澧县一中因五十年代初期高考优胜闻名全国,令多少学子向往。所以我能走进这所学堂,内心里感到非常自豪。

我与父母经过四个小时跋涉,上午十点半左右,终于来到一中校门前,只见一个弧形大拱门门框上方,镌铸着“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九个浑厚圆润的大字,特别醒目,据说是一位大书法家的墨宝。校门独居一格,气度不凡。

走进校门,只见鹅卵石铺成的平坦大道两旁,一人多高女桢树墙修剪得整整齐齐,像列队迎接贵宾的仪仗队。迎面是一个环形花坛,由女桢作环,三层叠成宝塔形,底层四周环绕着月季花,多色的花瓣在微风中摇曳,中层的玫瑰舒展着她的娇艳与美丽,含情脉脉守望着,毕挺的美人焦头顶着金缎子的桂冠傲立在顶层正中,迎送着来往的人们。

花坛的右边是一幢学生宿舍,左边依次是通往大食堂和行政大楼的分岔通道,行政大楼和右边学生宿舍之间是一条有百米长的绿化带,以女桢树为框、夹竹桃为芯的一堵绿墙。这正是夹竹桃怒放的的花季,那一团团,一簇簇,有的象花环,有的象火炬,有的象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形成一座美丽的屏风。

通道的右边是行政大楼,左边是两层的教学大楼。通道两楼之间边上各是四块橱窗式的大黑板,黑板报上洋溢着开学的喜庆,欢迎标语和开学须知,我们来不及询问,就有接待的同学迎上前来,将我们迎到教导处报到。

不知哪来的福气,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年近五十的老师,微胖的身材,戴着一幅黑框眼镜,微笑的脸上透出一股热忱和蔼的神韵。在他的安排下,我办理了入学手续,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徐顺芝老师。

我分在46班,在教学大楼的底层,一进教室,班上先我报到的同学,围绕在班主任身旁。班主任肖卫林老师中等个儿,清瘦的身躯,一副近视眼镜下一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他略带着外地的口音,很有亲和力,是一位刚从师大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

他说:“我们是师生,也是朋友,以后互相关心,共同进步。”多么诚挚的话语,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同学之间的互相问候,让我们很快融合在一起,好像是久别重逢的亲人,陌生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在先到同学的带领下,出得教学大楼东门,向宿舍楼走去。这是一条从校门通往大食堂的主路,北高南低的坡道,是由卵石和碎石铺成的。右边青翠的扁柏排成一条线,散发出幽幽的清香,一口鱼塘依附在它的脚下。左边路基边是高大的白杨,路基边上是一个陡坡,下面是汤家湖。

走完坡路,正面是大食堂,右边是一幢两层的男生宿舍楼,在同学们帮助下,我的住宿很快安排妥当。我父母好像一切都很放心,嘱咐几句,就回家去了。

我望着父母渐渐远去的背影,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这是我第一次远离家门。男儿少年当自强,爸爸妈妈,放心吧,儿一定会努力的。

中午饭开餐的铃声响起,师生们三三两两向食堂走去。进得门来,才知这食堂也是会堂,东头有宽大的舞台,是一个能容纳三千人的会场,一百多张歺桌,占据了会堂大半个空间,一千多学生就餐,人多而不杂,按班就餐,井井有条。8人一桌,三菜一汤,每个人都有自已固定的饭缽,我开初的缽号是988。

下午,是自由活动,我邀上几个同学,去逛我们的校园。首先我们从宿舍出发,穿过大食堂去了解生活区,大食堂西南角是男女学生浴室,中间是理发店。再往西是猪场,几十头肥猪圈在其间,全是约克夏的后代。

走出猪场,来到我们宿舍西边,是大操坪,这是一个椭圆形的操场,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四周是环形跑道,用煤渣铺成,可并排10人奔跑,跑上一圈500多米。中间是一个足球场,足球场中,设有几个篮球场,并排可同时训练的四个排球场,还有沙坑。

操场的西边高地是学农基地,东边是阅览室和女生宿舍。

操场北边高处是学校农场,常年有几个工人在农场工作。同时也是体育器械的存放处。农场边还有个小操场。农场西边是芦家大队,边上有我们学校学农田,对面山上,有学校的桃园、梯田。

小操场的东边是一口大鱼塘,学校共有2口水塘养鱼,一个猪场。是我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生产基地。那个时期吃鱼吃肉是稀罕事,我们学校每月都保证一次打牙祭,逢节日会餐都是自家产的。全县学生食堂,唯有澧县一中,生活好,生活费低,我们一学期缴纳学费生活费共35元。

再往东走,是医务室,有专职校医。医务室东边是科学大楼,这是一栋三层的学校主体建筑,西头是仪器室、生物标本室,也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

东头是高三和初三年级的教室。科学大楼和办公大楼之间约8O米的空地,并排修有若干乒乓球台。中间一条路,上山是梯等的一排排老师宿舍,最上边是学校幼儿园。往下是开水房,越过教学楼至阅览室通道,往下是教工食堂。

开学典礼上,校长和我们重温党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我们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每个班教室的正前方的黑板上方都张贴着校训,我们时刻都按照校训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把自已锤炼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那时还有一个时髦的口号叫“又红又专”,“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常唱的歌有《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教书育人,教是非常重要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一中的老师就是我们要择之师。老师教得好,学生学习效率才会高。

我记得上地理课比较枯燥,有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可一中的地理老师戴荣生讲课却风趣而幽默,旁征博引,把书本知识和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有关知识融会贯通,重点突出,知识面广,有时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得牢。他教的地理,我基本上没去死记硬背,当堂就记住了。

戴老师还有一门绝活,他在讲台上面向学生讲课,手在背后黑板上画地图,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一点也不含糊。他画的中国地图,有人照着画,不一定有他画的准确。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台下的苦练,哪有那样的绝活。

语文老师宋泽启原是高农的老师,身患疾病,经历过生死,据说是死了一会,从落气厅爬出来的。但他一上讲台,就精神抖擞,无论教现代汉语,还是古典文学,中心突出,言简意明,字正腔圆。

我记得他在朗诵《雪浪花》中一段文字时,浪花把岩石冲得光溜溜时一句“叫浪花咬的,”那“咬”字咬得多好啊!使读者好象身临其境,从节奏到声调,到意境,抑扬顿挫,恰到好处。语文课变成演讲课,那简直就是一种超级享受。

他还把中国传统的美德与当代的政治有机结合,潜移默化,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我们在学习《后汉书.乐羊子妻传》时,特别讲解“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情绪激昂:“嗟,来食。”这是一种带侮辱性的施舍,鞭策象狗一样获取食物的人,这句在我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影响我一生,宁愿挨饿也不食嗟来之食。

有次我在同学聚会上讲过,我们班上的同学受传统的教育太正统了,一个个都正儿八经的,至今没有一个逾越法律底线的,可想,老师的传道何等的重要。

宋泽启老师还结合时事,开辟课外阅读第二课堂,让我们去了解世界。我还记得他推荐的《某公三哭》是当时名人赵朴初写的散曲,嘻笑怒骂,以谐寓庄,涉笔成趣,妙语如珠,令人耳目一新。既表达中心主题,又学到幽默语言在文中运用的技巧,提高文章感染力和生动性。师者,王道也!

他治学严谨,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到津市轮渡渡口澧水河上看省水球队汇报表演,回校后写一篇作文报道此事,我洋洋洒洒,写了一整个作文本,在评讲作文时,老师念范文,我一听,好家伙,我得意起来,老师终于发现我了。

范文读毕,老师提问:“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有的同学说写得好,基本上反映那次活动实况,双边活动真实。有的说欠佳,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老师开始讲评,讲了几句优点,我笑了。哪知老师话风一转,“这篇文章是王妈妈的裹脚,又臭又长。我们这是写文章,这样平铺直叙,平庸之极,谁看?文章不是越长越好。”

他高举作文本不慎掉到地下,前面的同学看到本子上的名字,把目光投向了我,刹时,我脸象打了鸡血针,“老师,你可手下留情啊!”老师又发话了,“有些用词不准确,什么彩旗缤飞,飞到哪里去了?”我真的无地自容。原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已,那晓得惹得老师一顿猛批。那次老师点评,让我获益匪浅,终身难忘。

我立志要写好文章,我暗请老师给我开另歺,辅导我的写作,我有其志,可无其运,老师给我辅导一节课,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的语文老师成了《皇姑山夜话》的作者,一下成了牛鬼蛇神,辅导中断。

肖汉初老师给我的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有一次,学校安排高三语文老师肖汉初主讲《欧阳海之歌》,此书是作家金敬迈写的革命烈士欧阳海的传记,写解放军战士欧阳海舍身忘死抢救列车,挽救一火车人生命的动人的故事。

肖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技能,声情并茂地把故事情节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全校师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肖老师的演讲,让一千多人的会场没有一个人搞小动作的,学生们张着嘴巴,竖着耳朵全神贯注的听着。我还记得,肖老师讲到欧阳海的母亲呼叫着他的乳名“三——三”,情真意切,我们如身临其境,聆听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呼唤。

当讲到在部队训练中,一匹驮着钢炮的马,受惊呆在铁轨上,推不动,拉不走,一列火车呼啸而来,眼看一场车毁人亡的悲剧就要发生时,欧阳海心急如焚,怎么办?怎么办?肖老师语气变得那样急促而低沉,把听讲人心都吊到嗓子上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肖老师提高嗓门,用急促而铿锵的语气讲道,“只见欧阳海奋不顾身冲向铁轨,使尽全身之力,将马推了下去,列车得救了,一车旅客得救了,欧阳海倒在血泊之中……”演讲者哽咽低沉的语调,让全体师生两眼婆娑,会场雅雀无声,静静的,静静的。

不知是谁突然高喊着,向欧阳海同志学习!向欧阳海同志致敬!人们饱含热泪,尽情呼喊着口号,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英雄与艺术的魅力!

肖老师言传身教,一直感染着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那样的学校环境里学习,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享受。

再说我们的校长陈锡纯,他常教导我们做一个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人。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开拓学生知识面,经常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读书比赛、作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以及歌咏会、周未晚会、文艺会演等活动,校长带头,老师以身示范。

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联欢活动上,陈锡纯校长指挥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情景,手握双拳指挥音拍,庄重而有力,显示出昔日一个游击队队长的风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时,我们的口号是为革命而读书。学校把革命情操与读书紧紧结合一起,把革命理想和知识学习融为一体,学生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以学文为主,还要学军、学工、学农,还要参加政治活动。

那时国际形势舜息万变,不仅国内的台湾反攻大陆之声苟言残喘,国外敌对势力反华大合唱闹得正凶。我们学生时刻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保家卫国,练好本领,只要党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出发。

为此,学校安排时间参加军训,在一段时期内,我们每个学生购置一根木棒代枪,每天清晨,一中校园杀声震天。

“图刺刺——杀!”

“向左转刺——杀!”

“向右转刺——杀!”

“向后转刺——杀!杀!杀!”

师生同仇敌忾,一千多师生,就是一支军队。

几次,防空警报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们全体师生按照预定的方位,十分钟分散隐蔽在皇姑山上沟沟洼洼里。

我们的学农活动是在学校农场进行的。春季,我们去修整梯田,给庄稼地里除草,到桃园施肥,学习嫁接技术,修剪苗木。

我最喜爱的是去桃园。桃子成熟的时候,满园的桃压弯树枝,沉甸甸的,红通通的果实,真叫人美不胜收。孙悟空的花果山,未必有这样壮观景象。那株株桃树都凝聚一中师生的劳动和汗水。

明眼人一见都知道,那是精心嫁接的优质果树,一蔸分出三枝,树身不算很高,合理的利用空间而不浪费土地,巧妙的利用光照而不互相遮掩,高矮基本一致,株株好象峦生兄弟。身在桃树下,举手摘到桃,坐着摸到桃,睡在地上用口能咬到桃。

而且桃子大,三个约一市斤不为夸张,果鲜味美。红透的蜜桃在绿叶的掩映下,艳丽无比,香气四溢,同学们尽管馋得口水直流,但没有人胆敢碰一下。

那时,随着科学的普及,我们学生也紧跟时代的潮流,那时晶体管收音机在我国市埸上出现,还很稀罕,价高而且难买,我们在物理老师的帮助下,有一部分同学把学到电学、无线电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我也积极参予,先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后又组装半导体2管收音机,当时经济有限,但组装的人还是较多,学校实验室人满为患,可见学生热情之高。

我每个月小用钱是2元,有时尽量向父母多争取一点,一支高频管3元多,一只低频管1元多,一只半导体喇叭4元。底板用木板代,没有木匠工具,自制底板要在水泥板上磨很长时间.经过一学期努力,在学校物理仪器保管员李明星老师的帮助下,一部半导体收音机终于试装成功。

学校安排科学有序,学生生活有张有驰,我们常利用星期日,走出校园,去欣赏大自然美丽风景,参观过津市古大同、中午垱寺庙等人文景点,有一次我们获知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消息后,还专门组织参加横渡澧水活动。

各种活动的展开,大大丰富了我们的业余学习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积板性、兴趣性、创造性。古为今用,人为我用,互相学习在我们学校蔚然成风。

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有一次,我扁桃体发炎,吞食有点困难,被生活委员知道后,报告总务处,立即给我安排病号餐,当我端起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热泪盈眶,在自己家里未必有这样的待遇。

忆往夕,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声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弹指一挥间,转头已成白头翁。

一中学习生活磨炼了我,一生受益,终身难忘。

2020/7/21 于澧县

编辑:玫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