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儿童”是指那些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针对“回流儿童”返乡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玉林市政协副主席、民建玉林市委会主委杨正川,民建广西区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建玉林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麦佶敏认为:“回流儿童”返乡“水土不服”现象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应引起足够重视。

杨正川、麦佶敏表示,与人口流动相伴而生的“回流儿童”群体面临比较严重的学业和心理问题,已成为值得关注的普遍性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与“非回流儿童”相比,“回流儿童”的学业成绩更差,留级的比例也更高。此外,“回流儿童”的抑郁比例也较高。

杨正川、麦佶敏在调研中了解到,“回流儿童”从繁华都市回到偏僻乡村,对新环境不适应,加上各地教材、学习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不同,难易程度有别,新旧知识点衔接不上,还需要适应新的校园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不少孩子逐渐产生心理落差。由于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宣泄,进而影响学习,最终导致部分“回流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甚至萌生辍学念头。另外,“回流儿童”回到家乡后,父母仍旧外出务工,导致“回流儿童”变成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频次低,缺少父母陪伴,让孩子失去原有的亲情归属感,与爷爷奶奶交流较少,孤独感和负面情绪陡然增加,心理压力增大,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

杨正川、麦佶敏发现,“回流儿童”回到家乡后,多数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长辈看管,因祖辈学识有限,年龄跨度大,难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对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更是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部分“回流儿童”对新群体不适应,网络依赖度高,出现厌学、逃学情况,叛逆性较强。此外,部分“回流儿童”回到乡镇,凭借自己开阔的眼界,超群的胆识,善于沟通的能力,很快融入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导致乡镇的同学对“回流儿童”产生一种崇拜感,让“回流儿童”产生膨胀心理,存在从城市中回流的儿童带领其他同学一起“逃学”的情况。

“推进户籍和招生制度改革,减少人为产生‘回流儿童’。”杨正川、麦佶敏呼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入学升学机制,降低异地户籍考生初高中入学制度门槛,让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在城市享受同等教育。同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加强乡村教师培训,稳步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

杨正川、麦佶敏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回流儿童”数据库或相关管理系统,搭建“回流儿童”关爱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回流儿童”服务活动,加强对“回流儿童”的心理疏导,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解决入学、升学等问题等。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逐步减少‘回流儿童’。”杨正川、麦佶敏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村创业的配套政策,如设立农民创业贷款的专项资金,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等。放宽、简化农村建厂的审批手续,让更多的厂房落户农村。加快农村的开发与投入,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地方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切实增加农民的本土就业岗位,切实从源头上破解“回流儿童”难题。

记者:肖亮升

编辑:莫愁

来四川水土不服怎么办(回流儿童返乡水土不服)(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