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文章不太长,可大都记不住了,倒是文中引用的一句诗,至今仍记得一清二楚:“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1)

惠州荔枝

这首诗出自北宋苏轼《惠州一绝》,全诗一共四句,前面两句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罗浮山,是广东惠州的一座名山,奇峰林立,风景秀丽。当年苏轼在这里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句,使得罗浮山的名声更为世人所熟知,几乎成了惠州的代名词。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2)

惠州罗浮山

那么,苏轼因何到了惠州,惠州又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能让他发出“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呢?

苏轼因何到了惠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巨擘,诗文相当了得。同时官也做得很大,曾通判杭州,又知密、徐、湖三州,还是朝中重臣,长期身处权力核心,但他“劲直敢言”,屡屡上书神宗皇帝,论新法不便,为新党所不容,故多次遭贬,辗转流离,还受诬入狱,几被处死。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3)

苏轼雕像

宋绍圣元年(1094)六月,作为元佑党领袖的苏轼被新党打压,再次被贬惠州,“责受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所任的宁远军节度副使,是散官,即虚职,又被中央明令不得签署公事,根本就没有任何权力可言。

所谓的“安置”,是宋朝时期对高位官员的一种惩罚手段,受罚者一般不会被逐出官场,而是安排到一个偏远地区任虚职,是一种变相的流放。

安置苏轼的惠州,属岭南。在当时,岭南乃蛮貊之邦、瘴疠之地,气候迥于北方,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4)

雄视千古的大文豪苏东坡

岭南作为惩治罪臣的流放地,其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明确记载:“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是说犯罪的官员要么被发配到北边修长城,要么被流放到“南越地”,即岭南。

岭南不仅在地理上属于宋代辖境的最外围,是安置罪臣最边远、最险恶的处所,而且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南迁岭表无异于到了天涯海角。所以,流放岭南一直被认为是除了死刑之外最严厉的惩罚,是谪官人生中最阴暗晦涩的一页。

的确是这样的,路途艰险、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习惯各异,再加上经济落后、生计艰难,这一切都使初来此地的人们感到强烈的不适和排斥,求生不能,欲死不得。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5)

惠州东坡祠门前的苏轼像

但是,谪居惠州的苏轼在与朋友陈季常的通信中却说:“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是说惠州山清水秀,饮食丰美,民风淳朴,当地人对他十分友好和尊重。

这又是为什么呢?

惠州的风土人情到底如何

毋庸置疑,宋朝时期的惠州,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经济、文化、环境方面都比较落后,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此地不仅山高皇帝远,而且属于穷山恶水,不适宜人类居住。

可苏轼不这样认为,他在《和陶时运四首·其三》写道:“我视此邦,如洙如沂。”洙水出泰山,沂水出沂源,意指惠州为邹鲁之邦、孔孟之乡。

在苏轼看来,惠州之美,既在大美生态,也在厚重人文。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6)

惠州西湖边的苏轼与朝云雕像

刚踏上惠州的土地,苏轼便写了一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表达初来乍到的感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苏轼初到惠州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岭南万户皆春色”,更是当地的人情世态。

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惠州海纳百川、善待来者的开放心态,感受到了惠州百姓的可亲、可爱、温暖和真情。杖履所及,鸡犬相识,一下子就让远谪蛮荒的他有了归属感。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7)

苏轼食荔枝雕像

他在诗中甚至借苏武陷漠北、管宁栖辽海这两个典故,抒发了他想在惠州为家终老的感情。

“鸡犬识新丰”,也是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说刘邦做了皇帝,定都长安,其父刘太公身为太上皇,虽享受荣华富贵,却因思念故里,时常闷闷不乐。

于是,刘邦就在国都长安附近的秦国故地骊邑(今西安市临潼区),仿照家乡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的街巷布局,为太上皇刘太公重筑新城,并将故乡丰邑的乡亲故友迁居于此,太上皇这才高兴起来。

传说新丰城建造得与刘邦家乡丰县一模一样,丰县百姓迁至新居,连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此所谓“鸡犬识新丰”,比喻在他处仍能如在故乡般熟悉与愉快。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8)

惠州东坡祠

确实如此,惠州人对苏轼这样的外来者,始终抱有一种相融接纳的心态和相互尊重的愿望,这种大度宽容也表现为热心仗义、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

苏轼寓居惠州几年中,尽管穷乡僻壤的生活比较艰苦,但经常得到当地许多人的热心帮助,上至政府各级官员,如太守詹范、方子容,县令林抃,推官黄焘,下至普通的邻居村民,如道人邓守安、何宗一,僧人昙颖,嘉祐寺邻居林婆婆,白鹤峰邻居翟秀才、林行婆,江北荔园老翁,都是苏轼当时的好友。当地人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人文风尚,给苏轼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苏轼在《和陶归田园居六首·其一》中这样写道:“环洲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9)

惠州西湖

这幅桃花源式的民俗风情画,就是苏轼对当时惠州淳朴民风的评价,也是对惠州文化包容性的由衷赞美。

惠州人为什么至今仍在感念苏东坡

从惠州人的包容文化中,苏轼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元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与程正辅书七十一首之十三》)。

又云:“今北归无日,因遂自谓惠人,渐作久居计。”(《与孙志康二首·其二》),甚至“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迁居》)。

这不能仅仅看作他在逆境中的无奈和自我宽慰,也可以理解为他获得认同和尊重后而激发的积极态度。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10)

东坡劝农雕像

事实也正是这样,苏轼一来到惠州以后,便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铭记爱民之心,常怀惠民之情。

谪居惠州短短几年,他以自身不朽的事功和皇皇著述,不仅照亮自己人生中这段黯淡的岁月,也造福于一方黎民百姓。

不过,此时的苏轼,与在杭州等地任职时境况大不相同。那时苏轼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手中拥有实质权力,还得到主持朝政的太后的赏识和重用,可以直接获得朝廷财政支持,想要做点事情,还是比较容易的。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11)

惠州西湖

而此时,他无官无职,赋闲度日,条件和能力都很有限,但他还是非常热心,利用自己的名望、威信,通过建议、倡导、募捐等方式,把对民生的关怀落实为一桩桩具体的工程。

比如修建水磨,请建军营,掩埋骸骨,施医散药,推广插秧之法,普及插秧船的使用,改善税项,减轻百姓负担……

还有就是对惠州西湖的民生改造,尤为值得一提。

惠州有一湖泊,北宋林俛《惠州丰湖序》云:“苇藕蒲鱼之利,施于民者丰矣,故谓之丰湖”。由于苏轼偏爱“西湖”,“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秦观《东坡守杭》),“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杨万里《西湖长》),惠州人便把丰湖改名为“西湖”。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12)

惠州西湖

为了沟通西湖两岸交通,浚疏水利,苏轼向主政官员提出了“两桥一堤”的惠民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他不仅劳心劳力、四处呼号奔走,而且积极参与其中,甚至慷慨解囊。由于手头拮据,无钱可捐,便将皇帝赏赐的犀带捐赠出来。还写信动员远在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的弟弟为惠州捐钱“助施”。

工程竣工之日,“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两桥诗·西新桥》)。

苏东坡在惠州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又七个月,不仅与惠州人民结下深厚友情,还留下了大量诗文,为惠州山山水水增辉,也使当地人情风物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展现,赢得了人们真诚的爱戴和永久的怀念。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13)

惠州西湖“苏堤玩月"

据统计,苏轼在寓惠期间,共留下诗187首、词18首、各类散文129篇、书信233篇, 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惠州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这句诗,道出了苏东坡对惠州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

《惠州府志·卷十》亦称苏轼寓惠“首末四年,泊然无所无蒂芥,邦人欢仰之。”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苏东坡贬到惠州原因(900年前苏轼被贬惠州)(14)

美丽的惠州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至今日,惠州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荒蛮之地” “瘴乡疠海”,而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成为当前广东,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方热土。

有一种幸福叫过年在惠州,有一种风景叫文明在惠州,有一种美好叫生活在惠州,有一种希望叫创业在惠州。今天到惠州来的人们,依然能够从苏轼伟岸的人格和优秀的作品中不断汲取思想能量,开阔眼界和心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进取精神,共同创建惠州美好的明天。#惠民之州幸福之城#(张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