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汪洋大海中重要的一个浪头。

以最有代表性的京味文学作家老舍先生来看,老舍的作品与北京这片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等代表作,细致地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民的丰富生活。北京城的角角落落,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北海、南北长街;北京人的生活风俗,北京人的京味语言,方方面面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1980年代的京味文学,是一群外乡作家建构的精神故园。邓友梅是继老舍之后用京味语言写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一大家。《烟壶》《那五》等是其代表作。它们多取材于旗人的故事。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读者不大熟悉的旗人的生活画卷,给人以历史的感悟和现实的启示。

1990年代新京味作家则多元化发展。王朔用口语化、幽默化的语言来阐释价值观念,展现出别样的“新京味儿”,而叶广芩的京味,继承了以老为代表的现代京味文学的精髓,也保留了古都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作家刘一达也以自己的写作逐渐跻身为第三代京味文学代表人物,成为这一文学阵营的中坚力量。

最近,刘一达出版了新书《人五人六》,书中收入三十四篇散文,勾勒出老北京的市井细民、胡同里的凡俗小事。打拳的金二爷、酒虫儿老胡、胡同里扫街的老人、蹬三轮车的板儿爷、面临退休的老主任……刘一达写五行八作,形形色色的人,这些打头碰脸的街坊邻居,有拾金不昧的、有地道仗义的、有江湖侠义的;也有失了初心的、虚荣逞能的,他们有情有趣,展现了北京人的做派和德行。

6月28日,《人五人六》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办。刘一达与演播艺术家艾宝良,画家马海方以及现场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新书《人五人六》,并就“话说、画说北京城里的‘人五人六’”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

刘一达代表作 刘一达人五人六(1)

刘一达

“人五人六”与北京土话

作为生在胡同、长在胡同的北京人,刘一达对于北京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从小生活在胡同,跟老北京人生活在一起,老北京的故事和语言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刘一达写作的素材来源。而北京人,是刘一达创作的重要一脉。

《人五人六》可以看成是《城根众生》《故都子民》等系列作品的延续。“人五人六”本是个贬义词,多指人装模作样假正经,用北京话来说,就是“装大个的”。但用在这本书上却恰到好处,将老北京的市井模样巧妙地概括了出来。

刘一达说:简单来讲,人五人六的意思是“这个人不怎么样,非要装出来怎么样”,用北京土话说叫“装大个儿的”。《人五人六》是京味语言的范本,这里面完全都用京味语言。京味语言不完全是北京的土话,不是那种土得掉渣的语言,它是经过提炼的。老舍先生说北京话是活的,为什么是活的?因为它要不断推陈出新。很多老北京话用到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用了。比如老北京常说的:这个人现在牛了,大马金刀。大马金刀是什么?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人牛。还有老北京经常说的感叹用语,老北京人不说“哎呦我的妈呀”,而说“哎呦我的佛爷桌子”。

刘一达认为在写作中,越是简单的越难写,他提到自己的另一本书——《独门儿》,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系的是京剧《红灯记》的编剧之一翁偶虹。“翁先生在晚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最老辣的文章是什么?就是大白话。《红灯记》里面所有的台词,几乎全是大白话,比如‘提篮小麦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它。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翁偶虹在回忆录中写,里面有一句台词原本是‘刮什么云来下什么雨,活什么泥来脱什么坯’,江青看了以后说这个词不行,太土,限他二十天把这个词改了。翁老先生躺在床上听收音机,收音机里面播的农村科技节目,突然播报员说了一句: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老爷子一听这个,噌的一下从床上跳下来,于是才有这两句台词。”

刘一达代表作 刘一达人五人六(2)

“语文是看的,语言是听的”

画家马海方为《人五人六》画了配图。在提到刘一达的京味文学时,他讲道,“刘一达写得快,有味道,什么味道?北京讲吃的、喝的形容为北京味儿,豆汁儿浇圈麻豆腐,这个味儿,一句话叫地道。”谈及配图的艺术,马海方认为看一遍小说是不够的,看一遍只有个大概印象,必须看两三遍才能画。“大家看我给他配的图的时候,可能和看书还有距离,因为文字写人和用画笔画人,这个塑造形象的手段是不一样的。希望大家读这个小说的时候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刻画。”

艾宝良回忆起与刘一达初次见面的情景,他坦言非常喜欢刘一达的小说,“好多人把语言当成语文,把语文当成语言,其实语言不是语文。语文是看的,语言是听的,作家写的书是给人看的,所以它是语文。但是,又是语言又是语文的就是刘一达的语言,也就是说他的东西你又能看又能听。”

在他看来,刘一达小说的“京味儿”体现在他所刻画的北京人身上。“北京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拧巴着。刘一达小说里的人物就是这样。他写的大多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却有大情怀。他不写坏人,他写的‘坏人’都有可爱的地方,他写的好人也都有缺点。”

主持人米夏说:“刘一达笔下都是市井细民,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看完之后却让人觉得感动。比如第一篇《老槐》,你看完之后会有一种况味在心理,你会觉得北京人特点是古道热肠,他真正为你着想,但是嘴上又不绕人,这就是北京人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