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马姓》前言

  在古人的心目中,马的地位极高。马、牛、羊、鸡、犬、猪,马是六畜之首,很早就出现在古籍文献的记载之中。《易经》中认为干为马,以马和天、阳相对应,干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突出了马豪迈、奔越的性格。古人说过,在天上行走的没有比得上龙,在地上行走的没有比得上马。

  马在生产上,用于挽车犁田、驮重涉险,是忠诚、吉祥、鸿运的象征。它始终是人类忠实而勇敢的伙伴,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作出了贡献。以至于在今天的有些地区,它依然扮演着为人类服务、造福的角色。

  马在文字上,汉字马是象形字,在商朝甲骨文里已有刻录。以马作偏旁部首的字,仅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有10多个。马与数字结合组字、组词者也较多,如一马当先、驷马难追、五马分尸、昭陵六骏、八骏图、九马画山、千里马、万马奔腾等

  在古代典籍中有关马的故事、传说难以尽述。但这些传说和故事经世代流传,浓缩成了成语、典故,使我们从中体验马的风神及文化意蕴。有关马的典故有:

  马援标铜柱、车水马龙、马融绛帐、马革裹尸、白马驮经,白马青丝,白马清流,非驴非马,马立葬滕公,公孙跃马,方皋相马,立仗马,老马识途,杀马毁车,盲人瞎马,指鹿为马,避骢马,骥伏盐车,万马齐喑,碧鸡金马,石庆数马,伯乐相马等。带马字的成语四言的就有180余条,如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工枚速、一马平川、人困马乏、人欢马叫、牛头马面、香车宝马、风樯陈马、骑马找马、马放南山、马首是瞻、车攻马同、兵荒马乱、千军万马、心猿意马、青梅竹马、走马观花、马翻人仰,又作“人仰马翻”等。与马有关的俗语或习惯语有马后炮、马拉松、马前卒、当牛做马、下马威,牛马年、好种田,风马牛不相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与马有关的概念、语辞、词汇等更多。马的词汇浩繁,说明它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因而,人们就以文学、艺术等形式广泛地宣传它、赞誉它、歌颂它。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撰写了脍炙人口的寓言性杂文《马说》,全文虽然只有153个字,但他将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发现人才的重要性,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绘画大师韩幹、徐悲鸿、马晋,均以画马而著名,他们笔下的马,千姿百态,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如萧萧嘶鸣,如雷贯耳,马蹄声碎的骏马,成为传世之作。

  带马字的地名有马坝(人),马家浜(文化),马家窑(文化),马陵道(之战),马尾(之战),驻马店市,侯马市,至于马村、马家村、马庄、马家庄、马楼、马家楼、马寨、马家寨、马屯、马家屯的则更多了。

  人们喜爱马,歌颂马,汉武帝西征大宛获得千里马,特别作有《西极天马歌》。

  曹子建有《白马篇》。隋炀帝,唐代诗人李白、岑参、李贺,宋代诗人陆游等均有咏马的诗篇佳作。现代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马铃响米玉鸟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骏马奔驰保边疆》、《我骑马儿过草原》、《马儿啊、你慢些走》等歌曲。

  整出戏名带马的有《红集烈马》、《昌布试马》、《女附马》。影视片名带马的有《马西安秦始皇兵马中外驰名,成为世界第八人向迹。邮票中不仪有徐慧鸿的路天使》、《人欢马叫》等

  )

  《奔马》,还有一枚小型张泥马,名的“泥人张”曾塑造了大量的有关马的作品。杨柳青、安塞的民间剪纸中有剪马作品。在雕塑工艺中有汉面像石、画像砖上的大量马的造型。唐三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彩马。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前,屹立有石雕精品昭陵六骏。什肃武威山上的铜奔马“马踏飞燕”,造型独特,发人深思。而今,许多城市都以雕马作为大型主体性标志,其中广西桂林市伏波公园门前广场,耸立着一尊骏马,马的前峰奋起,骑在战马上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头戴盔甲、身披战袍,腰挂宝剑,张弓射箭,日视着远方的豪爽英姿,不仅表达出人民对马援的怀念之情,也寄托了广大市民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在工艺品店里有铜马、瓷马、木马、琉璃马、塑料马等造型迥异,琳琅满数千年来,人们一提起马,就会想到四蹄腾空、飞跃向前、万马奔腾的豪放目的各种马,成了马的世界。

  雄姿和磅礴气势,驰骋沙场的赫赫战功。马,是奔放、力量和勇往直前的象征。

  在古代,马是军队的根本,最主要是用在了战场上。有了马,就具有了那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壮观。汉族的赵姓、秦姓、马姓同宗共祖,其先祖或立姓之祖都与“马”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燕赵的马好,所以良马常称为“骥”、“”,以地名命名。燕赵之人自古擅长骑射,惯见刀兵,“胡服骑射”、“千金市骨”的典故为中国马文化增加了丰富的内涵。

  战国赵王陵遗址,占地28平方公里,现位于邯郸县和永年县境内。陵墓背靠马服山,雄伟壮观,是保留下来的战国时期最为完整的王陵区,表现了古赵国“万乘之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的恢弘气势,展现了赵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追根溯源,赵文化与马文化一脉相承,绵绵流长,造父正是凭借高超的车技载着周穆王西游异域,东征叛夷,因功被封于赵,因而有了赵氏。

  马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在第52位。目前,全国马姓人口约有1600万,列全国第13位。至于马氏的来源,历代古籍文献中均有记载,赵武灵王之子赵奢,自被封为“马服君”后,又为百家姓中增加了“马”这个著名的姓氏。在古代,兵马即是军队,“马服者,言能驭马也。”历朝历代君主打天下无不仰仗千军万马,因而有“骑在马上打天下”之说。

  马姓是个人才辈出的姓氏,自从马服君之后,汉族马氏名人灿若星辰。如五代十国的马殷被封为楚王,建立楚国。皇后有东汉明德马皇后,明代孝慈马皇后。

  任宰相的有唐代马周、马燧、马植,南宋有马廷鸾。著名水利专家东汉有马臻。名将有东汉马援、马武、马成、马元义,三国马超,宋代马扩,明代马芳,清代马玉昆、马金叙,民国有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民族英雄马尚德(杨靖宇)。辛亥革命时期有革命志士马侣、马福益、马宗汉。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领研域里,东汉有文学家马融,三国有发明家马钧,唐代有诗人马异、马戴,宋代有画家马远,元代有戏曲作家马致远,史学家马端临,元末明初有画家马琬,清代有语言学家马建忠、演唱艺术家马如飞。近现代有教育家兼语言文字学家马叙伦,经济学家马寅初,北大校长马相伯,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声学家马大猷,中细胞组织学家马文昭,生态学家马世骏,作曲家马可,作曲家兼小提琴家马思聪,文学家马烽,表演艺术家马季、马兰,女子体操冠军马艳红,著名教练马俊仁等。

  少数民族中马姓名人有元代文学家马祖常,明朝画家、诗人马湘兰,航海家马三保(郑和)、马欢,军事将领中明朝有马守应,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现代表演艺术家马三立、马连良等。

  那么马姓的源流、迁徙、分支、分布、宗族文化、文物古迹、人文精神等都有哪些呢?马姓人或许会在心中问问己,自己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我是属于 马姓哪一支的呢?祖先都有谁呢?祖先们的事迹如何呢?等等这些都值得后人去探索和研究,也必将给人们以启迪和思索,更加激发后人的爱国心和使命感,不断发扬先祖遗风,弘扬马氏精神,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与其他姓氏的人们一道,进行不懈的努力。下面就请大家在马姓文化研究这一历史空间中去翱翔吧。

马姓由来简介(中华马姓前言)(1)

马姓由来简介(中华马姓前言)(2)

马姓由来简介(中华马姓前言)(3)

马姓由来简介(中华马姓前言)(4)

马姓由来简介(中华马姓前言)(5)

马姓由来简介(中华马姓前言)(6)

马姓由来简介(中华马姓前言)(7)

摘自《中华马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