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赛尔的成熟学说

成熟学说认为,儿童的学习与成熟是分不开的。当个体的成熟程度不够时,教学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当个体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因此,这一学说认为,儿童的一切技能都是由成熟支配的,没有必要赶在时间表前面去教他们,教育和训练只有在儿童生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才有效, 否则只会徒劳无功。

为了证实自己的学术观点, 格塞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他的实验对象等 是一对46周龄的孪生婴儿,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T),另一个为控制对象(代号为C)。 实验开始前,T和C都没有见过楼梯,实验开始后,T每天接受爬楼梯的训练10分钟,共进 行6周;在这期间不让C做爬楼梯训练,也不让他看爬楼梯的有关场景。训练结束时,T能以 20秒的速度爬上特制的5层楼梯,而C在第53周龄时才开始爬楼梯,两周后,T赶上了C的 水平。这一实验显示了成熟在儿童动作发展中的作用。格塞尔认为,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 本条件,儿童的生理成熟度不仅影响其技能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其个性的形成。

但是,格塞尔把成熟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种片面的观点,这与我们持有的“树大 自然直”的观点一样,有一定偏颇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和物质前提,但并不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格赛尔给我们的一些教育启示有

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孩子

②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

③让孩子一道体验成长的乐趣

④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耐心等待。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Ⅰ本我-本能冲动-快乐原则

Ⅱ自我-本我与现实的冲突-现实原则

Ⅲ超我-形成规则自觉遵守-道德原则(人格的社会部分)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一)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反应,人类的行为来自学习 而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人的行为也是可以控制的。华生 曾踌躇满志地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环境,我就可以保证随机 选出任何一个,无论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 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医生、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不过请注意,当我 进行这一实验时,我要亲自决定这些孩子的培养方法和环境。”

可见,行为主义学说否认了遗传的作用,认为遗传只决定人的身体结构,而不决定人的行 为。人的行为,无论多么复杂,都不过是一系列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这一系列的反应中,最初 的反应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以后的反应则是由前一个反应作为条件刺激而引起。反应与反应 之间通过条件反射相互连接起来。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习得的。给儿童以什么样的 训练,就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什么样的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学说

操作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活动的结果决定的,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具有重要影响。他将这种影响称为强化,强化比练习本身更重要。建立特定的强化是行为学习的关键,例如,努力学习能使学生得到一个好的考试成绩,于是学生就进行学习这一活动。斯金纳不仅用这种理论解释和培养儿童的行为,而且还以此来解释儿童语言的获得。斯金纳还认为,思维也是一种行为形式,只不过这种行为形式比其他的动作行 为更微弱和隐蔽罢了。因为思维的行为是隐藏的,心理学无法测量。

斯金纳通过大量实验发现,控制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种:

(1)正强化,也就是某一行为如 果带来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和满足的东西,如食物、金钱、赞誉等,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行 为。

(2)负强化,即某一行为如果会消除行为者的不快和厌恶,如消除严寒、酷热、责骂等, 行为者也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3)惩罚,如果某一行为会导致行为者不快乐,或导致行为者 感到快乐的东西被取消,行为者就会倾向于终止和避免这一行为的出现 。

四、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4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1.成熟

成熟指的是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长,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 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儿童的心理不可能得到发展。但有了成熟这一条件,还不足以使儿童心 理得到发展,还需要以下各因素。

2.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理经验,即个体作用于物体,认识物体轻、重、大、小、 凉、热、软、硬的特征;另一方面是逻辑数理经验,指的是儿童在作用于物体时,从动作中获 得的经验。为了说明逻辑数理经验是怎么回事,皮亚杰举例说明:一个儿童在玩石子,他将石 子排成一排,从左向右数10个,然后他自右向左数,依然是10个,甚至把石子排成圆圈儿, 从两个方向数也都是10个,于是儿童发现物体的总数和计数时的次序无关。对于儿童来说, 这就是一个重大的逻辑数理经验。这个经验,不是石子本身的特性,而是儿童在动作的操作和 协调中得到的。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对儿童的教育,是儿童学习、训练的社会作用。皮亚杰认为,社会环 境产生的作用要比物理环境更大,因为社会环境向儿童提供了一个现成的交际工具一一语言, 语言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4.平衡化

皮亚杰称平衡化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什么是平衡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将从认知结构说起。皮亚杰认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具有相应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有一 个发展过程。最初的认知结构是在先天遗传的图式如吸吮、抓握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后随 着动作的发展,认知结构不断改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完备。与此同时,儿童的思维也就变得 越来越抽象。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世界、适应环境有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 同化, 是 用 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当有的认知结构不能接纳外界环境时,便做一定的改变或创 立新的认知结构,然后再来接纳外界刺激。

人在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把外界刺激同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或不时 地适度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界环境,可见同化和顺应是一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过程。 至于平衡化,则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使同化与顺应之间相互协调,达到平衡的过程。平衡化 的结果就是形成主体对环境的适应。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包含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 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最近发展区的 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因此,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 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学前儿童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