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三十六

道德经是做人的法宝吗(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1)

22章“曲则全”、23章“希言自然”、24章“企者不立”内容上是一气呵成的。

此章的主旨仍旧是强调修身,强调“道”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运用会产生的效果。老子《帛书》甲本把第24章的内容放在第22章“曲则全”的前面,仔细思量有一定道理。

内容的顺序应该是,老子首先提出“企者不立”等内容,通过肯定修身过程中实施六种行为将会产生的恶劣后果,告诫修道之人不要为之;接着,老子在第22章使用常用的辩证思维,阐述修道之人做人做事时,要由此及彼、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的修炼过程,同时使用否定的句式再次重申“不自见故明”的修行效果;修道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第23章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的效应,实现君民皆循道而为的理想。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从内容分析,自我要摒弃的行为有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自我炫耀和狂妄自大,这些行为体现在修身上主要是自我意识的膨胀,自我约束力太差导致的,从修身的层面强调的对象最好是自己,是特殊的个体。

二是24章和22章的编排结构完全一致。24章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要求的修身对象是所有人,“自见者不明”等四句强调的是自我个体。22章的“曲则全”等六句要求的修身对象也是所有人,“不自见故明”等四句强调的是自我个体。老子《帛书》甲本将24章的内容放在22章的前面成为一个完整的部分,也许,老子的原始稿件就是这样的编排。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段话的解读可以参阅第34讲《委曲求全是为人处世取胜的法宝(续)》里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无功,不自矜故能长”的意思解读。这两段话的内容完全一致,只是表述方式不同,重在修身和慎独上。

南怀瑾大师认为,这几句话应用到领带干部的自律与严格要求上是最合适的名言警句。

这几句话和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题“全面从严治党”太切合了。如果全国的领导干部和党员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对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道德经》的功劳就大了。老子当初撰写《道德经》的目的在2千多年后可以实现喽!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赘”指多余的、瘤子的意思,我们经常形容肥胖者是一身赘肉。“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是指多于的饭食和身体上多于的赘肉,都是让人讨厌的事物。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为了减去身上多余的赘肉,保持健美的身材,不惜流汗节食,所以说,馀食赘形是多么让人讨厌啊!上述的“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都是令人厌恶的“馀食赘形”,所以,老子最后进行了点评,“故有道者不处”,有道之人通常会远离这些行为,视为洪水猛兽般的“馀食赘形”。

道德经是做人的法宝吗(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2)

24章通行本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炊者不立,自視(示)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