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拾粒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一周晚上的闲暇时间,读完这本瓦尔登湖。我了解并接受他的思想,要比读到他这本原作的时间更早。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通过个别我喜欢的中国作家,他们的创作,是对这种思想持续的探索,扩展,与延续。比如海子,顾城,还有刘亮程,安妮宝贝。

顾城就曾希望在激流岛上做一个孤岛上的王,与世隔绝,他在岛上养鸡,种植,自给自足。甚至视自己的儿子都会是闯入他理想国的不速之客。海子卧轨的时候,手里拿了四本书,其中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一首关于梭罗的诗中,他说梭罗,一卷荷马就是他的盔。

当然,像顾城与海子,最后步入一种极端。我想,如果他们能再前行一段距离,一念之差,从那个至暗时刻掠过去,可能他们就会成功泅渡到另一个阶段,另一重境界。我不知道一卷瓦尔登湖会不会是海子的盔,但执着于一种思想,并以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为此献祭,人就不再拥有真正的自由,而被对自由的想象利用。灵魂的自由应该是一个流动且无念的状态,不会有边界。可以沉浸其中,而不去试图留存它,占有它。

也许梭罗还没有抵达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纯粹。那样的纯粹,虽然有成为传奇或神话的可能,但危险同时如影随形,比如偏激,容易走向极端。梭罗灵魂的自由表现在,他既能随时沉浸其中,又能随时置身事外,以另外一重人格去冷静审视自己的行为。他仍然具备一种理性,通过思辨来分析自己的状态与选择。不仅一卷荷马是梭罗的盔。古老印度的吠陀经,中国古代哲学,亦是他的盔。

对工业化社会所推崇的物质文明,他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心灰意冷。物质的繁荣,事实上是建立在一种虚伪而短暂,且并不坚实的一种基础与结构之上。但他认同的是永恒,是真理,不屑空洞乏味的常识与概念。

书中,梭罗如数家珍记录了许许多多他与自然共处,消隐于自然的美妙时刻,譬如,观察湖畔生活半径内的各类动物邻居,亲自劳作获得的收成,小屋中的冥想与阅读,散步,泛舟,森林中的远足……如其所示的一切兼为启发,兼为真理。

其中许多的片段,让我不禁回想起我在二十岁之前,在乡村度过的青少年时期。隔了一段时光与距离回看,那些现在才能以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智,得以体会的宝贵记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恍如昨日,历历在目。所以读的过程,似乎与他始终不存在距离。这个过程很奇妙。在我尚未通过一本书了解到其思想的时候,这种思想的原料——宝贵的自然生活体验,已然成为我生命历程中的一种先验知识。彼时不懂,实际却离真意最近。因为没有介入理性的成分,与更多无谓的概念。仅仅只是感觉,体验。而梭罗倾向并信赖的便是一种直接经验的获取。

目前这个时代,貌似物质已经深砌人类的身心灵魂,让其无法与之分离。对物质的追随与依赖,无可厚非,毕竟它属于生活方式选择的一种。但若把它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视为生命的根本,而从未试图探索过精神领域的边界,却是对灵性生命的浪费与辜负。

记得他在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在湖畔森林中看到一座废弃的小屋,眼前景象早已物是人非,而昔日曾在这里生活的那些人亦都已归于尘土。他想象孩子们幼时手植在屋子旁边的苹果树,如今仍年年岁岁独自花开花落。一瞬间被这个描写击中,内心无限感慨。

物质有形的一切都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轮转,而成为过眼云烟,“而太阳永远会是宇宙中那颗明亮的星。”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经典语录(读梭罗瓦尔登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