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并不是一个真正想要隐居的人,他想在自己无法摆脱,也从来没想过要摆脱的都市生活里,寻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地方,让自己能够在被现代工业不断破坏和污染的现实世界里,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探寻自我生命的价值。

梭罗把自己视为是瓦尔登湖的代言人,全书不是在自我陶醉和尽情享受瓦尔登湖带给他的轻松,自然和快乐,而是一直都在解说,解说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试图告诉人们: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不是生活的全部,应该还有可以让人平静下来的东西,就是自然。所以他在力争说服别人,我们的生活应该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即便是在大都市里也不例外。

桃花源记描绘一下桃源外面的世界(寻找都市里的桃花源)(1)

瓦尔登湖

这正是他和我国魏晋时期陶潜的最大区别,陶渊明是远离了世俗之后,回归自然,是在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里,体悟生命的真谛。而梭罗完全没有,他是在推广,可以说是在向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推广令他心旷神怡的瓦尔登湖,也是在推广自己的一种思想:纵然不能回归自然,至少可以距离自然更接一些吧!

鉴于此,梭罗这部《瓦尔登湖》虽说只是随笔式的散文,其实是有一定思维逻辑的,这种逻辑的依据就是梭罗自己内心对工业化城市和个人内心向往的生活的认识变化过程。

桃花源记描绘一下桃源外面的世界(寻找都市里的桃花源)(2)

梭罗

首先是反思。梭罗的认识起点非常高,一开始就提升到一种抽象和哲学的境界,什么是人生的宗旨?

芸芸众生过的生活是既安静又绝望。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

为什么有人能够享受六十英亩田地的供养,而更多人却命定了,只能啄食尘土呢?为什么他们刚生下地,就得自掘坟墓?他们不能不过人的生活,不能不推动这一切,一个劲儿地做工,尽可能地把光景过得好些。

在这片土地上,有所继承的人们和没有继承权的人们,都是土地的奴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我所期待的,并非仅仅是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的话,还有大自然本身。”这种期待的难以实现,变成了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焦虑,甚至是控诉。

天上的鸟儿有巢,狐狸有洞穴,野蛮人有棚屋,但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却有一半的家庭没有居所。尤其是在文明大行其道的大乡镇大城市里,拥有住房的人只占极少数。

这种文明的存在很难说是不是一种讽刺,而这些文字,绝不是散文所能呈现出来的。更像是通过借助瓦尔登湖这样一个对象,把人类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一面揭露出来。现实就是这样的,各位自己甄别吧!

而如果从最后的结束语来判断,梭罗显然是已经给出了答案:人类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深刻的思想家,还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起一种秩序。殊不知,这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新奇的事物在不断地涌进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我们置身于自己营造的一张由世俗和欲望编织成的网中,匆匆忙忙,乐此不疲,还自以为然。如果无法改变,那就享受片刻的夏日生活也好!

桃花源记描绘一下桃源外面的世界(寻找都市里的桃花源)(3)

瓦尔登湖

其次是在独居期间,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孤独。梭罗在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一个人的地方,自己建房子,自己种地,自给自足,却难以改变一个事实,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否则哪来的孤独和寂寞。其实一些动物不也是群居生活吗?如狼群,如大雁等。

作者在这里的感受是充满了矛盾性的。一方面牛蛙和夜莺的叫声,摇曳的树叶使他很难受,因为这些能够体验大自然存在的现象,在他的心里显得特别宁静。然后又认为宁静又不是绝对的,所以自己不必为这样纯粹的自然担忧。

真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参照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境界,梭罗更像是一个站在大自然之外的旁观者。和现在的一些农家乐非常相似,城里人偶尔到城郊的农村去体验一把生活,就好像和自然融在一起了。而且还很开心,原来农村的生活这样有趣,但真要是让他们回到农村,则是打死都不愿意去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浅尝辄止的过程和自我欺骗的美好感受。

梭罗也是一样的,他不是一个真正隐居的人。他并没有真正融入自然,只是在尝试,就像有人认为梭罗的思想是超验主义一样,超越现实,也不过是实验一把而已。《来客》中,他会时时抓住来到森林里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诗人,农民,还是哲学家,忍不住在一起攀谈一番。貌似是交换生活的感受,实际上是在派遣内心无处发泄的寂寞。以至于在种豆时,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提供粮食这样纯粹。

桃花源记描绘一下桃源外面的世界(寻找都市里的桃花源)(4)

瓦尔登湖

当我再次锄地的时候,觉得自己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并带着对未来的一种平静的信念快乐地从事着我的劳动。

农民在田地里耕作的时候,大概只有在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时候,才有难得的快乐和开心。除此之外,还能在田地里时不时地感受到自信和快乐,不是作秀,就是偶尔接触产生的新鲜感而已。

再次是对瓦尔登湖的自然描写,应该是全书最精彩,最吸引人的一部分。例如对湖泊的描写,惟妙惟肖。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岸边的那些河边生长的树木就是眼睛边缘的细长睫毛。而周围充满树木的群山和悬崖,就是悬挂在上方的眉毛。

在《湖泊》,《农场》和《动物》中有大量这样优美的文字出现,或许这才是这部作品的精华部分。相对于梭罗带有自我鲜明观点的诉说,这样的篇幅才是能够撑起《瓦尔登湖》成为一部散文佳作的关键。

这才是真正的瓦尔登湖,之前所有的认识其实都是在梭罗自我设定的知识结构里,围绕他的世界观进行的一场演说,告诉外面的人们,我的观点是什么,反对破坏自然也好,向往亲近自然也好,都是个人思想的展示。

桃花源记描绘一下桃源外面的世界(寻找都市里的桃花源)(5)

瓦尔登湖

而这些纯粹的自然描写,再结合梭罗作为博物学家的渊博知识,最大限度地把瓦尔登湖的生态详尽呈现出来,一起构成了真正的自然!让人们对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就像在差不多100年之后,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把香格里拉推到世人面前时,令人无比惊艳和神往。

总结

作者梭罗确实在瓦尔登湖居住过26个月,在他之前,没有人能把瓦尔登湖这样生动地刻画出来。全书更像是面对一群旁观者的解说词,解说瓦尔登湖给自己的感受和自己在瓦尔登湖生活的各种体验,带有宣扬自我的意图。但是在由各种轰隆隆的机器组成的工业世界和喧嚣的都市里,是不可能出现瓦尔登湖这样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个带有乌托邦思想的尝试,试图告诉人们:生活不知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他就曾经在这个“远方的田野”里生活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过。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