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阅读中,《资治通鉴》有说道公孙龙是精通坚白同异的辩论大家,但实际上严格的来讲,公孙龙只是“离坚白”的提出者,其和惠子提出的“合同异”才统称为坚白同异。

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活跃,而其中涉及到哲学思辨,逻辑思考的主要是名家。名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 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战国时期主要的名家思想为惠子的“合同异”派和公孙龙的“离坚白”派。

每日一悟随笔一句话(每日一读14读懂)(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惠子,其也是合纵策略最开始的倡导者,还是庄子的好朋友。我们熟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是出自他之口,甚至学富五车最早也是形容惠子的。惠子在思辨上主张“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句话有些绕口,单看词语理解很难,但是其中心思想可概括为万物之间是有相同的关系,也有差别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是相同的联系。简而言之看,惠子认为事物之间都是“大同小异”,侧重于强调大同。

“离坚白”派的提出者是公孙龙。公孙龙认为一块坚硬的白石,用眼看只能看到白色,而看不出坚硬,用手摸,只能感受到坚硬,而不能感受白色。所以世界上只有白色的石头,和坚硬的石头,而没有白色坚硬的石头。

每日一悟随笔一句话(每日一读14读懂)(2)

混淆是非

另外的同一个非常著名的辩题是“白马非马 ”。其认为马不是白马,所以白马也不是马。从概念逻辑上来说,马单指的是这一物种的概念,是从形上而定的;而白马这一物种则是从色和形相结合的概念;两者在概念上有所不同,所以不能说白马是马。这个诡辩的逻辑在于,分开了物种之间的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单从形而上的概念去说讲。仅仅从“是”这个词上面去谈,而忽略了“是”所代表的包含意义。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大同小异”和“白马非马”都是属于不太严谨的思辨方法,大同小异忽视了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差别,一味地去强调相同点。而白马非马则完全是词语上的诡辩,忽略了事物客观存在的事实联系。

在阅读相关资料之前,我对于“大同小异”和“白马非马”其实理解也不太深刻,因为很多涉及到了哲学上的一个逻辑概念。但是当我把两个错误的逻辑带入到生活中的常见场景的时候,我突然就变的很好理解了。

每日一悟随笔一句话(每日一读14读懂)(3)

差不多啊

比如大同小异的错误逻辑。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的“差不多”就是这种错误逻辑的现实例子。比如你用高价买到了劣质的盗版商品,找商家投诉,一些奸商可能回复就是“两者差不多啊,也能用啊,效果是一样的”。这就很明显是在混淆逻辑,刻意强调相同之处,忽视不同之处。

再说白马非马。这个就更多了,比如一些网络上很多人支持吃狗肉的人在说,我们吃的是肉狗,这就是在刻意分开狗和肉狗的联系。(仅仅是从言语逻辑上分析,至于支不支持吃狗肉,个人有个人的思考和选择,不做干涉。)还有诸如度数低的酒不是酒这些言论等等。

每日一悟随笔一句话(每日一读14读懂)(4)

讲清逻辑

简而言之,从现代的思维观点和逻辑看,“大同小异”和“白马非马”本质上都是在逻辑诡辩,混淆是非。若生活中面对于此,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有理有据,和他们好好讲讲道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