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语文教师写文章为“下水”,挺确切。自己不“下水”,怎么教得好学生呢?

一边看剧一边跟我聊天 边看边聊过传忠(1)

教了几十年语文,大约是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惯了吧,不断地写一些东西发表,且多是千把字的文章,积累下来也要几十万字了。近来还有一个发现:我那辈同行当中,喜欢动笔杆子的绝不止我一个,尤其是到了耄耋之年,有些老师的大作见报反而更多了。就拿晚报的“夜光杯”来说吧,也成了大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园地。

譬如周丹枫,这位老校长、老教师,见多识广,所写文章不乏趣味。再如张大文,他和我同过事,见解独到,前几年出版了一本专著《行者大文》,颇受读者欢迎。他也爱写小文章,像谈家常一样,没有学究气。又如卢元,在我是师友兼之。如今九六高龄,定居澳大利亚后在华人圈子里笔耕不辍。“夜光杯”前不久刊登过他的五律和七律。“门墙桃李三千客,铅梓诗文百万言”,高度概括了他从教事业的硕果,而“老来何所寄,极目望神州”,怀念祖国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常在“夜光杯”上露面的,还有李新、吴莉莉等同行。老同学沈杰,退休后一口气出版了两部长篇,也是不容易的。当然,更多的写家是不熟悉的,这里只能挂一漏万了。

有人称语文教师写文章为“下水”,挺确切。正如游泳教练一样,自己不“下水”,怎么教得好学生呢?但是,众所周知,语文教师中不“下水”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从不笔耕,连批改学生作文时写评语都难以成篇。

怎么会这样的呢?答曰:“忙。”有的老师开玩笑说:“整天忙着看学生的作文,再看下去,恐怕要和学生同一水平了。”这话虽然有些尖刻,但也耐人品味。自己不实践、不提高,如同教练总同学员一起在浅水区厮混,这样做,即使再忙,也忙不出个所以然的。

应当把写作视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只记住写作的一些条条杠杠,只引导学生去向一些“范文”硬套,不针对实际,没有真情实感,怎么写得好作文?我们这样批评学生,而我们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没尝过酸甜苦辣,没经过摸爬滚打,学生跟着你也无从学起呀。现在的作文教学还有个文风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猜题目,背“范文”,凑“提纲”,编假话……有些教师甚至把这些当成了“法宝”,真是害人害己。还是从自己写作开始训练吧,下了水才能体会真“生活”。

有些前辈老师“下水”几十年,至今还未“上岸”,我们该向他们学习。

(过传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