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总用“金色”来形容童年,每每回忆起那段时光,犹如黄金般绚烂华丽,令人难以忘怀;但对于如今的多数小孩来说,童年是忧郁的蓝、是压抑的黑、是雾蒙蒙的灰。

8岁的小侄子,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

他是个十足的学霸,次次霸榜年级第一,但个性沉闷,不爱社交,每天在家只会念书,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周边人都羡慕侄子的自律,可在我看来,他早已失去了属于孩子的快乐。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能成为学霸吗(一种病态正在蔓延)(1)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当小孩子有什么好呢?活着真没意思呀……”

这是小侄子说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如果放在以前,我很难想象这是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的话,可过去几年在教育行业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有很多小孩和侄子一样,小小年纪就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是令人羡慕的学霸,可能是人人称道的听话宝宝,明面上接受着外人崇光,可没人看到他们内心早已出现了缺口。

一种“病态”正在蔓延

2018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能成为学霸吗(一种病态正在蔓延)(2)

其中问题尤为明显的就是“空心病”,这种病态近几年正在蔓延,而且越是学习成绩好和听话懂事的小孩,越容易“中招”。

从心理学上来看,空心病的本质为价值观缺陷。它常有以下表现形式:

  1. 情绪低落,很难快乐,兴趣减退,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
  2. 时常感觉到孤独,觉得人生没有太大的意义;
  3. 没有上进心,找不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理想,每天犹如行尸走肉般活着;
  4. 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异常厌倦,内心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5. 对未来持续性迷茫,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能成为学霸吗(一种病态正在蔓延)(3)

为何学霸和听话的孩子容易中招?

这两类人群,都有一个共性:活在别人的眼中。

“空心病”这个名词,最早是由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来的,而且他认为,北大的学霸中就有不少人存在这个问题,“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他们虽然顶着“学霸光环”,却几乎很少为自己活过,大人总说“你现在吃苦遭罪,考上名校以后要啥有啥”,从小他们就把“考名校”当成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摒弃一切娱乐活动去完成这件事。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能成为学霸吗(一种病态正在蔓延)(4)

他们的周围每天都是分数、分数,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没有太多社交活动,导致他们的内心更容易空虚。

考上理想大学以后反而容易陷入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完成这个目标以后该怎么办,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

再加上他们头顶光环,对着别人诉苦也只会换来“无病呻吟”和“凡尔赛”等回应,普通人没办法感同身受他们内心的煎熬,这种忽视更容易扩大孩子的情绪问题。

“听话”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算一个好词。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能成为学霸吗(一种病态正在蔓延)(5)

因为它背后还有很多引申含义:你要满足我的期待,顺从我的要求。

这句话中,他人的期待是排在前面的,而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是排在末位的。正是如此,以至于这类小孩往往容易身上背负太多,他们的孤独感也就更为强烈。

还有一点是:被评价为听话的孩子,他们长期受到别人的赞美和夸赞,往往会形成过高的自我评价,为了维持完美的人设,需要每天紧绷着过日子。

一旦发现现实与理想有出入,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别人的期许,就会陷入另一种极端负面情绪中,经常自我否定、自我怀疑。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能成为学霸吗(一种病态正在蔓延)(6)

这些均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问题愈发严重,有些小孩就会出现“空心病”,价值感开始缺失,难以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空心病”?

1、正确看待每位孩子

我们当家长的,很多时候都被世俗价值所捆绑,认为成功就是考一个好学校、有份高薪工作、能早日娶妻生子。

然而人总是多样的,每个人先天的资质、家庭的条件以及后天的机遇不同,所以未来的走向也各不相同,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能成为学霸吗(一种病态正在蔓延)(7)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有梦想,有追求,但不可急功近利,要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脚踏实地实现理想。

如果总拿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来捆绑每个孩子,要求他们都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给其设定太高的目标,往往就容易让他们陷入痛苦的深渊之中。

2、多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

北大的某位教授曾经说: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能成为学霸吗(一种病态正在蔓延)(8)

“中国的教育只教人怎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怎么去产生希望,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却忽视了怎么教人做一个男人,做一个女人,怎么去做丈夫和妻子,更没有教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家长,引导孩子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人生并不是只有读书和赚钱两件事,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去做,例如读一本好书、品一杯好茶、做一次手工。

这些兴趣爱好,往往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发现自我意义和存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