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故事#李青山283,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迎春为什么不能回娘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迎春为什么不能回娘家(迎春的故事)

迎春为什么不能回娘家

#人世间的故事#

李青山283

2021-2-6 23:31

迎春的故事

一 情洒民间

改革开放以后,我当上了民办教师,正好那时,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离开土地,家里有了自己的责任田。

改革开放,一切都 开放了!民间的一些久违了多年的习俗,诸如人情礼物,逢年过节等等都开始复苏了。平时,张家娶媳妇,王家祝寿,李家盖房子,赵家开铺子,都得庆贺一阵,乡亲们少不了礼尚往来,送去一些喜联或寿星图等等,以表情意。到了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打理院落门庭,贴上“春联”,贴上“门神”“家神”。

从那时起,我利用周末业余时间画寿星图,装裱对联 ,然后写上不同的喜庆内容,以满足乡亲们临时不同的需要,适当收取一点成本,这样有三四年。后来,我妻子的舅舅,他开长途货车,每逢年关,沿途看见有人摆摊写春联卖。他教我也试试,练一练笔墨,还可以挣点钱,解决一些经济困难。

虽然落户农村,但是老家的街市永远是我神往的地方 。两地相距大约二十多里地。放寒假以后,从腊月二十开始,我就骑着自行车起早贪黑往返于两地。寒冬腊月够冷吧,更何况早晚呢!

到了街上,得选一个人群流量较大的地段,找好位置,很麻利地摆放好纸笔墨砚。有时点水滴冻,墨水结冰,还得用烘炉暖着。纸张是事先裁好的,有着不同的大小规格。

摊位搞定了,人气也就接踵而至。儿时的老街已经被一条新街所取代,因为106国道经由老街西侧,于是大家赶趟似的一个劲地把铺面、住房建在国道两旁。当然新街的繁华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老街。可是,诺大的一条新街,铺面对峙林立,做对联的就我一人。摊位搞定了,人气也就接踵而至。

有一回我们教育组的书记上街看见我,称赞我的字写得好,我一时觉得不好意思,心想那有教书卖字的?他看出我的尴尬,便正儿八经地安慰说“君子爱财,取之有理”嘛!旁边的人都乐了,说书记的话有道理有水平。

写好的大红春联摆上街头,格外引人注目,成了小镇年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们带着不尽相同的文化需求,聚集在我的摊位前,当然,多数是着实要买春联的,也有专门琢磨写毛笔字的,其中有认出我是谁的那些老街坊和老同学。他们的到来,更多的是彼此的关心问候或怀旧,偶尔也发出人间冷暖或沧海桑田的感概。

要春联的慢慢多起来,有拿现成的,有等着现写的,有自作的请我写,有请我现作现写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味,不同的品味有不同的需求。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寄托着新年美好的愿景,我一边写着一边分享着他们的喜悦。他们感动着我,强烈地诱发着我的书写激情。经常忙不过来,他们便帮我摊纸,添墨……有时一口气写上十几副,越写越流畅,越写越洒脱,越写越放纵。待我直起身子稍事休息的时候,周围又添加了不少新的面孔。摊位上铺满了待干的春联,无以复加,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呀!

于是,干脆在粮管所门市部门口摊位旁边,打扫一块水泥地面来,席地而书。粮管所的会计也赶来配合帮忙。谁知,这样写的效果出人意料,写的时候,感觉视野更开阔了,更容易把握每个字的大小和它们相互的间隔,能够使整幅对联的章法达到协调与和谐。这样写,要弓着腰或蹲着腿,还要屏住气,像练武功一样,很累的。为了追求效果,我还是坚持着。

对每一位来客,我都热情 地接待,热忱地服务,仔细清点和包装好每个人需要的春联,甚至告诉他们该怎样贴,唯恐服务不周全,办年货要图个吉利,要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一天到晚,就这样迎来一拨又一拨,送走一拨又一拨,分手时彼此之间还少不了大声客套一阵,互致新年祝福。于是,小镇上顿时荡漾着淳朴的乡风乡情和洋溢着年前的欢乐。

二 金鸡报晓

老街上还住着十几户我的自家人,他们每天都热情地挽留我,以便减少我的奔波之苦,我也就欣然从命了,于是在我的一位不远的叔父家住下了。

这位叔父解放前黄埔军校毕业,当过兵,改革开放后县统战部通过当地政府将原来收缴他的毕业证书、军校校徽、帽徽、校训、同学录等等都退回給他,并且恢复相应的社会地位,每年过年都会收到政府方面的慰问信。他因此而感到高兴和自慰,他很健谈,茶余饭后,经常与我谈起在黄浦军校峥嵘岁月里学习生活的往事。

白天的忙碌是远远不够的。一天下来,对联销空了。为了明天,得挑灯夜战。

吃罢晚饭,喝完家乡香醇可口的绿茶,驱散了白天的疲劳。接着,在堂屋的中央摆好八仙桌。

开始裁纸了,对联分大中小三种,所用的纸张得按三种对联的比例分配,统筹兼顾,这样就不会产生孤张,不会造成浪费。叔叔告诉我,有一些特殊的家庭,要用绿的或黄的春联。比方说,死了人的家庭,第一年贴黄的,第二年贴绿的,第三年才贴红的,简言之“一黄二绿三红”,这称之为守孝的“孝联”。旧时死人当时挂的对联是白纸写的,那叫“挽联”。因此黄色和绿色的纸料也少不了裁一些。经过一番周密的计算、规规矩矩的折叠和丝丝入扣的裁剪,一摞摞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纸料成型了。

书写对联是最费时间的,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因为写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不少经典又时新的春联,这样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对联有五言的七言的八言的,乃至字数更多的。写得多了,不用折格子也能分行布白把版面安排的疏密合理,字的大小得体而相映成趣。写着写着,堂屋的每个角落都摆满了待干的春联,再也没法摆了,于是,后来者居上,就这样一层覆盖一层。

别忘了,夜晚还得准备好白天客人定写的,夜晚要做的事基本上完成了,铺天盖地的一屋子对联少说也有一百多副。冬天的夜晚虽然漫长而寒冷,但是对于一个痴情于书写的人,遇上了能够痛快淋漓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言,既不觉得冷也不觉得疲劳。有时一上床公鸡就打鸣了,随着悠长的舒缓的鸡鸣声而进入梦乡,做着希望的梦。

三 乐在其中

年年过年,年年写春联,我写的春联像鲜花一样撒遍了福田河周边的村村落落,它为节日增添了不少的情趣,它为乡亲们送走了多少个峥嵘的岁月,为他们迎来了多少个吉祥如意而又大有作为的春天!岁月不知人已老,在我的额头上也写上了一道道的皱纹,写春联累了自己,苦了家人。

从开始那年起,很少过上一个宽松愉快的年。每到年关,我的全身心都放在对联上。事先要进县城,成批地购买纸张和年画,还有大瓶大瓶的墨汁,等等。接着就不间断地到街市上去经营,因为春联是时令商品,就那么几天,像倒计时一样,很紧张。特别是二十八、二十九和除夕那几天,我算是读懂了“夜以继日”和“废寝忘食”的真正含义。

那时候,孩子都小,家里办年的担子全都落在他们的妈妈肩上。过年的事务纷繁而琐碎,要打年货,要杀年猪,要磨豆腐打糍粑、蒸肉糕;要打扫房屋,清洗床单被子衣物;给全家人准备新的衣服和鞋袜,等等。年三十那天,年饭做好了,娘儿们都在家等着我回家,一等再等,有时菜都加热几遍了,好不容易等到我回家吃年饭,大团圆。

吃完年饭,头等大事就是贴自家的春联,对联内容往往几天前就酝酿好了,或是“勤勤恳恳耕田种豆得豆;认认真真工作学书教书”,我女儿考取大学那年,儿子还在高中,我的春联用了“凤已展翅,龙可腾跃”以表达我对儿子的期望。遇上猴年便写上“父属猴子属猴金猴奋起;民当运国当运好运行来”等等,至此一年的忙碌便打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 与时俱进

我是2004年退休的,年年做春联的事情也就放下了。妻子和儿女都不愿意让我再去吃那份苦了,其实我心里还是念念不忘。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了,从那时起,跟着它的脚步写了二十多年的春联。我的春联记录了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衷地抒发了人们热爱新时代和追求新生活的激情。从人们对春联内容的要求,可以看出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或蜕变。

“勤劳人家先致富,向阳花木早逢春”,这是开放之初,最受人们青睐的首选春联,是啊,它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勤劳致富”多么朴实,“早逢春”多么美好的愿望。当年那抢购的场面我记忆犹新。过了几年,像“勤劳致富”、“艰苦奋斗”这类联语使用频率不高了,人们更欣赏像“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样的对联。因为它表达了“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思,谁不喜欢?

温饱问题解决了,好日子总是过得快,又是几年,老百姓紧跟时代的潮流,于是“与时俱进”、“奔向小康”,还有“科技致富”等等成为了春联的主角。从贫穷到致富,从致富到发财,春联也就不断地翻新。为了满足大家不同的需求,自撰了一些专业对联,如学校的“让智慧聚变能量;将知识成就未来”,医院的“为生命保驾;于健康护航”,修理车辆的“精工修理摩托望君满意;廉价配置元件祝你顺风”。为税费改革写的“税费改革深感党恩浩荡;全面小康倍觉国策英明”。专门免费为残疾顾客写的“靠勤奋起步;同命运拼搏”等等。打工潮来了,青年男女闯荡四方,便有了“龙游东海引财进,凤飞南山招宝来”的联语,那几年这副春联的“点击率”可真高啊!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人们珍爱生命,追求健康平安,于是有了“爸爸妈妈年年健健康康,家家户户个个平平安安”这类的春联。还有,致富之后,寄希望于后代,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也洋溢在大红春联的字里行间,我为他们所作的,如:“大器将成,为学本无止境;前程远大,望子更上一层”,“天意无私,为民平分秋色;惠政有情,于我开拓前程”等等。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年代,家乡的小红楼像雨后春笋一样矗立起来,人们对春联的需求又上升了一个等次,要求形式气派,大方醒目,内容更加时尚新潮,更能随心所欲表现自我。我当然乐善好施,踏破铁鞋,挖空心思,使出浑身解数,为他们奉献最贴切的辞藻和最流美灵动的字迹,诸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的不胜枚举。

社会的变革使得新旧事物不断更替,沿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传统对联开始变味了,取而代之的是印刷的千篇一律的铺张的鎏金大字对联。这种新型的商品对联,挑战传统,一改传统对联的多种款式,特别是对内容进行了垄断,不再有从前那种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喜人的写照。人们随心所欲抒情言志的,散发着翰墨清香的春联文化在一个时期悄然淡出,作为一个略知民族文化并热爱她的炎黄子孙而言,颇有莫名的无奈与伤感!

好在最近几年,传统的手写春联又焕发了她的活力,每逢过年,无论城市和乡村,都有喜欢书法的朋友们书写最美好的春联来迎接最美好的春天。

随后多年,我每逢年关也不去小镇凑热闹了,但是,伴随我二十多年做对联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写于2020年元月李青山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