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 芯片 技术(一定要啃下这根硬骨头)(1)

当下,全球半导体面临 缺货难题,而显示驱动芯片(显示驱动IC)更是一芯难求。继此前网络上传出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自行研发OLED显示驱动芯片之后,近日,华为旗下哈勃更是一举投资了国内OLED显示驱动芯片厂商欧铼德。

1,华为两路并进,全力杀向显示驱动芯片市场

据报道,北京欧铼德于近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加的股东名单中,包含了华为关联公司深圳哈勃科技。与此同时,欧铼德公司注册资本从3765万元增至约5706.28万元,增幅51.56。其中,深圳哈勃科技以941.25万元的出资额持有欧铼德约16.5%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欧铼德法定代表人张晋芳持股比例50.91%,为第一大股东。并且,张晋芳也是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集创北方的大股东和法人代表。

集创北方是国内显示驱动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该公司的产品涵盖了触控、指纹识别、显示驱动和电源管理等应用领域。在显示驱动芯片领域,集创北方有着深厚积累。欧铼德的技术实力显然不容小觑,毕竟背靠集创北方。或许,华为哈勃愿意投资欧铼德,其中应该有此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深圳哈勃也已投资了以显示技术研发、IP授权。以及显示驱动芯片、电路板卡生产与销售为核心业务的云英谷。据官方资料显示,云英谷成立于2012年5月,重点面向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AR/VR等消费类电子市场。目前云英谷产品主要包括AMOLED驱动芯片,以及硅基OLED微显示芯片,其中AMOLED驱动芯片已经量产,硅基OLED微显示芯片已向客户出样。

当前,在智能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上,云英谷在2020年实现了1%的市占率;集创北方在2020年11月开始为小米量产TDDI,2021年起TDDI出货量将有望增加。在此补充一下,所谓TDDI,即是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 智能手机的触控和显示功能都由两块芯片独立控制,而TDDI最大的特点是将触控芯片与显示芯片整合进单一芯片中。

事实上,华为除了向外投资驱动芯片厂商外,在内部还开始了“备胎转正”的计划一一自研显示驱动芯片。早在2019年时,华为就成立了终端芯片业务部门,立志自研显示驱动产品。紧接着在2020年8月,业界传出华为自研OLED驱动芯片流片。到了2021年7月,来自供应链的消息称,华为首款自研OLED驱动芯片再获进展,已进入试产阶段,预计2021年底便可正式向供应商交付,之后有望应用到华为旗下产品中。据悉,华为海思首款柔性OLED驱动芯片采用40nm制程工艺,计划2022年上半年量产,月产能200~300片晶圆,样品已经送给京东方、华为、荣耀测试。

一面是海思在内部自研,一面是哈勃对外投资,华为似乎要两路并进,彻底攻下OLED显示驱动芯片技术——一定要啃下这根硬骨头。业内人士表示,此前显示驱动芯片利润空间有限,技术门槛不低,资本没有动力投入,但随着美国一轮又一轮制裁,使得华为必须想办法来保障供应链。“美国制裁严重干扰了供应链,对市场造成不小的影响,无论是出于自主可控保障供应,还是出于国产替代产业升级,国内企业进入OLED驱动芯片都是势在必行。”

2,作为关键芯片之一,OLED驱动芯片目前被外国厂商垄断,华为或许最有希望打破此格局

实际上,业界为华为挺进OLD显示驱动芯片领域而欢呼的背后,正好反映了国内显示驱动芯片“跛脚"前行的窘境。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厂商的力推和OLED面板成本的持续降低,目前OLED面板已经成为了市场上中端及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OLED手机面板的渗透率也在持续上升。据群智咨询数据,全球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量在2020年第4季度及2021年第1季度,均超越了LTPS液晶面板,预估2023年全球OLED手机面板渗透率将超过45%。在OLED手机面板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同时,以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等国产OLED手机面板厂商的出货量及市场份额也在持续提升,京东方的OLED面板还成功进入了苹果iPhone供应链。

然而,当前的OLED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主要是被海外厂商所垄断。Omida数据显示,2020年,三星占据全球50.4%的份额,另外三家韩国厂商Magnachip、Siliconworks、Anapass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3.2%、2.7%、2.4%。也就是说,前四家韩国厂商就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另外,中国台湾地区的联咏和瑞鼎科技分别占据7.8%和2.4%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内地的中颖电子和吉迪思虽然也都推出了OLED驱动芯片,但目前在市场上的份额很低。

与国产OLED面板产业相比,国内OLED显示驱动芯片的进程明显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缺芯大潮下,显示驱动芯片极度缺货的状况更是对国内相关产业产生制约效应。所以,可以这样说,华为入局OLED驱动芯片领域,对国内半导体产业自主显得尤为重要。业内人士称,华为凭借自身在业界的影响力,以及友商京东方、荣耀的支持,有望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而随着OLED驱动芯片在市场上的关注度提升,国内厂商在OLED驱动芯片上开始有所尝试。此时华为也来入局,很可能会推动国产OLED驱动芯片研发进程迈入新的阶段。

3,华为入显示驱动芯片市场,最终成功与否,需要继续观察

华为虽然是一家竞争力极强的科技巨头,但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华为入局显示驱动芯片领域,最终成功与否,需要继续观察。

芯片设计是半导体产业一环,从上游的IP授权,到下游的代工、封装、测试、终端客户,都需要时间磨合。有业内人士指出,针对每家厂商不同规格的面板,显示驱动芯片厂商都需拿出对应的方案,找出最好的设计,势必需要时间磨合。当前,全球晶圆代工产能严重不足,业内由此推测,尽管华为海思可能后续会得到政策性支持,获得部分晶圆代工产能,但实际能拿到多少产能,仍然需要观察。不过,从市场最新消息去推估,中芯国际很有可能挤出产能,调配成熟制程工艺产线,给华为海思代工显示驱动芯片,未来与同样拥有成熟制程的中国台湾工厂,竞争关系将更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比起计算、图形、人工智能等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的技术门槛确实相对要低些。然而,华为进入此领域,仍要有个学习过程,而且需要跨过若干技术门槛。例如,驱动芯片应用在产品或系统,会遇到静电保护、能耗等问题,驱动芯片厂商处理这些细节与疑难杂症,就是最终综合决定客户接受度、产品成败的因素;要优化这些细节,需长时间与客户合作累积经验,这也是新进者想要追上韩国厂商和中国台湾厂商,必须走完的过程。

华为 芯片 技术(一定要啃下这根硬骨头)(2)

欧洲外资机构近期发布报告称,华为海思早在2018年就开始投入OLED显示驱动芯片开发,原预计2020年生产,但不料碰到了设计瓶颈、美国制裁而推迟。进而总结认为,华为海思因代工产能不足、产品性能较差,因此,在未来,华为OLED驱动芯片对市场上既有厂商构成的竞争威胁几乎不足为道。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HAS2021全球分析师大会已经明确表态,海思是华为的芯片设计部门,对该部门没有必须获利的要求,只要华为养得起,就会继续维持这支多达7000人的芯片设计大军。华为董事陈黎芳也表示,华为内部仍在开发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元件,海思不裁员、不重组。虽说维持7000人设计团队是沉重的财政负担,但由于华为本身系私人控股公司,并未对外公开股票上市,不受外部股东施压获利业绩华为管理层业已明确将不顾一切保留海思。然而,即便华为决定继续保留海思芯片设计团队,但其研发芯片,特别是先进制程芯片面临无晶圆厂代工的困难,这也意味着海思本身难以通过销售芯片来创收。有研究机构估计,华为要维持海思7000人团队正常运转,那么至少每年需要花费8亿美元。如此高昂的运营成本,华为恐怕必须从他处求。

另有相反观点则认为,海思在过去10年来与华为共伴成长之下,积累了深厚的芯片设计能力。华为海思因2020年遇上美国全力防堵而变得无用武之地,但至少实力仍在。华为跨入显示驱动芯片领域后,迟早会克服技术问题。加上中芯国际给予产能支持、中国市场广阔容量,对中国台湾厂商的威胁,短期并不见得明显,长期就很难说了。

不过,新技术应用与新商机掌握,仍旧是未来战况的关键观测点。市调机构TrendForce分析师叶碧纯指出,驱动芯片目前仍缺货状态,缓解时间点则需看晶圆厂产能释出的时间与量。他还表示,OLED驱动芯片在2022年仍呈供需紧张状态,2023年才可能“有机会”缓解。尽管目前这波驱动芯片缺货的好景气是由电脑等宅经济商品推动,但叶碧纯提到,未来也可持续留意成长率高的车用面板驱动芯片、AR、VR用Mini LED与Micro LED驱动芯片的相关商机。

(我为科技狂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