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总有人以为是“下扬州”,其实原文就是上扬州。故事出自南朝的一本《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把好事都占了。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

像扬州人那样生活,十万贯够不够?

爱好烧钱,自然可以,毕竟“也是销金一锅子”,当年盐商们挥霍起来用“有钱任性”来形容都是委屈了他们。

在扬州,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浪法,普通青年普通的浪,文艺青年文艺着浪,斜杠青年,当然可以斜杠着浪。

扬州人把日子过得逸逸当当,因素很多,钱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那个。

关键不在钱,而在于扬州人的生活态度。

如果你说不对,关键就在于钱。那我替你可惜,你大概率是体会不到那种调调了。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

美食令人幸福,对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人来说,扬州不光是世界美食之都,还是世界幸福之都。

扬州的美食太多,但要说名气大,扬州炒饭肯定得排在前边。据说扬州炒饭是隋炀帝时期沿着运河来到扬州的。现在你也知道了,全世界有中餐馆的地方就有扬州炒饭。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3)

在扬州街头,每天都有人问,哪里的扬州炒饭最正宗?

对不起,扬州人只能告诉你最喜欢哪家的炒饭,但很难说哪家最正宗。扬州炒饭属于可以讲究,也可以将就。

讲究起来,高端style要蛋液裹着米粒,称为金裹银,彩头那么好,难怪扬州聚焦了那么多有钱人。

将就起来,街头大排档的一碗炒饭,也可以惊艳到你。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4)

三头宴是淮扬美食的代表作。狮子头就是肉圆子,哪儿都有,但扬州的狮子头真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却将一脔配两蟹,世间真有扬州鹤。”翻译一下,蟹粉狮子头真好吃,吃上一只感觉赛神仙!

鲢鱼头和扒烧整猪头都能体现出扬州人对食物的态度:鱼头、猪头都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甚至有人还会嫌弃,扬州人照样做成名菜。当初你对我爱理不理,现在就让你垂涎三尺。

说到猪头,奇怪的是,扬州最有名的猪头竟然来自寺庙。“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朱自清也说了,法海寺最著名的东西有两样,一样是白塔,另一样就是红烧猪头。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5)

寺庙里好吃的东西多呢。文思豆腐来自天宁寺的文思和尚。把豆腐一刀一刀切成千丝万缕,没点定力肯定不行。除了文思豆腐,还有菊花豆腐,把豆腐切成5000根,根根相连。作为普通人,实在搞不清究竟哪种切法更难,总之都让人叹为观止,膜拜就对了。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6)

要说费功夫,三套鸭也不简单。看上去没啥,不就是鸭汤吗?吃起来才发现原来鸭子里面还有野鸭,野鸭里面还有鸽子……套娃不能吃,套鸭可是真香啊。

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扬州菜看起来简单的,往往很不简单;看起来非常复杂的,原材料反而很简单。这么会玩,玩出个世界美食之都,也不稀奇。

一味追求复杂费事,那也不行。三套鸭这么费功夫的菜,扬州人也不常吃的。五丁包子也是。五丁包子是在三丁包子馅鸡丁、肉丁、笋丁的基础上,再加上海参和虾仁,补、鲜、香、脆、嫩皆具,但就是太费事,一般只做三丁。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7)

话赶话就说到了早茶。

“早上皮包水”是扬州人打开一天的正确方式。一笼包子,一碟干丝,不必吃得太饱,重要的是品那个味。如果爱吃肉,可以点一份肴肉,也不用贪多,尝个味就好。

为什么不用吃太多?接下来还有太多好吃的在等着呢。

除了早茶和午餐晚餐,扬州人的日程表上还有小中、下午、夜宵……在吃的间隙干点别的,这样的生活,就问你想不想涌有?

选择太多了。京江脐是一种碱面做的小吃,造型别致,味道也独特;京果粉外地不多见,吃的时候要用水调成糊状。偶尔有点没和匀的粉疙瘩,更好吃。茶干、牛皮糖属于小吃刮,当零嘴吃了玩玩的,也可以作为伴手礼。酱菜是小菜,但来头不小,曾经位列贡品,长三角这一带,都吃它。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8)

如果肚子真的有点饿,饺面、干拌,都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干拌面配腰花汤,真是绝配。秋冬季节天气冷的话,牛肉汤再搭块烧饼,一碗落肚,寒气全无。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9)

好吃的东西太多了,但是还没说到老鹅。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扬州人对老鹅是真爱,街头巷尾的老鹅摊子不计其数,每家老鹅摊子都有自己的忠实用户,每到饭点前,老鹅摊子前都排起长队,老板剁起鹅来,咚咚有声,每声都撩拨你的味蕾。

老鹅摊前,外地人很容易“暴露”,通常都是“买点尝尝”,本地人就不一样了:“前胛还有啦?剁一胛!”

老饕说:扬州是鹅黄色的。我竟无力反驳。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0)

美食已经让人幸福,但在扬州,这还不够,还要再加码。生活里各色各样的小确幸,都在拉高扬州人的幸福指数。

“扬州三把刀”包括厨刀、理发刀和修脚刀,都是服务行业,意思是夸赞扬州的服务行业水平高,不是真的要卖刀。

扬州的理发行业,是中国四大理发流派之一。清代扬州一位道士研制了理发工具,并创新了理发的手法,把理发变成一种享受。扬州理发刀法轻柔,精修细剪,不光理发,还包括修面、洁耳等,理发或者等待的时候,跟人聊几句,更是一种休闲方式。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1)

扬州修脚被誉为“肉上雕花”,在全国独一份。但凡体验过修脚的人,特别是初次体验,都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没想到自己的这双脚,还能被人如此细心的呵护,太舒服了!以初次修脚为界,人生简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足疗店是后来才有的,以前修脚都是在浴室里进行。浴室是扬州的一大特色,“晚上水包皮”,说的就是泡澡。扬州人可以在茶楼谈生意交朋友,也可以换个地方,在浴室进行(够坦诚)。时间也并不限于晚上,中午浴室一开门,爱泡澡的就进去了,直到日头西沉,才舒舒服服地踱出来。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2)

扬州出美女,扬州的小姐姐不光美在皮相,更美在精致的生活态度,胭脂香粉自然马虎不得。“天下香料,莫如扬州,戴春林为上。”(《扬州画舫录》)戴春林始于明代,是扬州香粉中的老字号,名气很响。《补红楼梦》中便写道:薛蟠路过扬州时,在埂子街买了戴春林回去送人。扬州香粉另一大品牌谢馥春始于晚清,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过银奖。

“扬州好,溜雀校场中。月样红叉鹦鹉架,水磨黄竹画眉笼。顾盼健儿雄。”教场的北侧,曾有一条雀笼巷。这一带是扬州的鸟市,好养鸟的人常到这里溜鸟、赛喉,以此为乐。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3)

扬州教场曾经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齐名,教场里面五行八作曲艺杂耍什么都有,有茶楼酒肆,也有书场,许多扬州评话大师,都曾在这里开讲。扬州评话表现形式十分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帕一扇一醒木,仅此而已,说起来却描摹入微,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王少堂被称为真正的语言大师,一句“且听下回分解”不知道吊足了多少人的胃口。

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其实扬州人十里栽花算种田,四时花不谢,八节草长青,片片花海,早已领先潮流几百年。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4)

扬州人种花,尤其爱芍药和琼花。琼花天姿国色,冰清玉洁,传说隋炀帝下扬州,就是为了看琼花。扬州的芍药,也非常有名,曾经与洛阳牡丹并称,在宋代,扬州还有“四相簪花”的故事。扬州城里开了四朵金带围,韩琦、王安石、王珪、陈升之四个人,一起簪花,后来四个人先后做到宰相。难怪每到芍药开放的季节,都有人打听,哪里有金带围?

扬州的盆景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以一寸三弯为特色,是中国重要的盆景流派。其实扬州的许多东西,都是包容并蓄,自成一派,论学术,有扬州学派;有绘画,有扬州画派;论吃,有淮扬菜,有世界美食之都;论园林,融南秀北雄于一炉,赢得“甲天下”的美誉……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5)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援引了刘大观的评价。扬州园林的发达,与盐商的关系太大了。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6)

没办法,想造园子,这个真得有钱才行。

清代扬州盐业鼎盛时,两淮盐税占到全国赋税的四分之一。盐商当然清楚,自己挣的是盐业垄断的钱。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当然要讨好皇帝。乾隆历次南巡,扬州都是重要的一站。为了迎接皇帝,扬州的盐商努力建造园林,最集中的地方就在城北,没错,就是今天的瘦西湖一带。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7)

今天扬州还流传着盐商一夜造白塔的故事。传说乾隆皇帝游瘦西湖,指着法海寺一带说,这里有点像北海的琼岛春阴,可惜少一座喇嘛塔。乾隆说过算过,盐商听了,当即花重金把喇嘛塔的图样搞到手,连夜用盐堆起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皇帝再经过此处,看到白塔,了解了背后的故事之后,感叹盐商之财力伟哉!

盐商留给扬州的东西多着呢。

盐商除了在城北造园林,其他地方也造。比如东关街旁有一个小玲珑山馆,就是盐商马氏兄弟建的。这兄弟俩建这片园子不为别的,就为了让文化人来住。

“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著名。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袁枚这首诗,并不是拍马氏兄弟的马屁,是真的。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8)

清代杭州学者厉鹗,就曾长住在这里。厉鹗在杭州的一位学生来扬州看老师,到扬州城北游玩之后,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把瘦西湖的名头叫响了。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19)

金农、郑板桥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之所以出现在扬州,也与盐商有关。扬州八怪大胆创新,正合盐商的口味,于是八怪负责创作,盐商负责买买买,撑起一片书画市场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0)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盐商还撑起一片演艺市场。当时的昆曲名角都被吸引到扬州来,以至于扬州成为昆曲的第二故乡。现在扬州还有一条苏唱街,就是当时昆曲艺人集中的地方。除了昆曲之外,安徽的戏班也很多。不同的剧种在扬州互相交流融汇。后来为了给乾隆祝寿,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成为国粹京剧的创世纪。

清代李斗著有《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尝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可谓足迹半中国,回到扬州,写了这本书,记录下扬州的五行八作,人文掌故,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看了这部书之后,对扬州心生向往。

现在,请将手机旋转180度,看看扬州插画师夏阿笔下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图景。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1)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2)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3)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4)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5)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6)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7)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8)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29)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30)

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写了一个故事,淳于棼酒醉之后,睡在一株大槐树下,在梦中进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尽享荣华富贵。醒后发现,这是南柯一梦。传说那株大槐树,就在扬州驼岭巷内。

扬州美得就像一场梦,时时吸引着你。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31)

骑鹤上扬州,十万贯够不够?

看你怎么想。有人千儿八百就够了;也有人来了扬州,从此心心念念,不辞长作扬州人。

杜牧在扬州,仕途混得并不如意,却一生难忘,写下许多诗篇追忆扬州。姜夔写下名作《扬州慢》后,继续浪迹江湖,后来他写道: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廿四桥。

来过扬州,扬州就一直在心底。

2010年首入扬州起,扬州万科十年深耕,从懂得扬州开始,把自己变成“扬州人”,变成扬州的一部分。“二十四瞧”点亮城市人文专题首期,邀请扬州籍插画师夏阿,描绘一幅鲜活而又妙趣横生的图景,献给这座城市。

扬州。扬州。

绘图:夏阿 版权归扬州万科所有

摄影:欢颜 勇哥 黄培 田丁 王征星 张日雨 高笑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