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花前观蝶客谁做柳下沐风人(不是花中偏爱菊)(1)

竹兰梅菊,以其高洁的品质和格调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成为诗人画家们吟咏描绘借以表现高雅孤傲风骨品性的重要艺术题材。

菊花开于农历九月,在百花肃杀的岁寒之时,傲霜挺立,独领风骚。我存有一幅寓物于情的《秋菊图》,几簇菊花黄艳秀雅,绿叶茂密清丽,团簇绽放的花朵与绿叶相互映衬,煞是好看。上题“冷抱冬心客寂寞,淡如人意更缠绵”等诗句。落款:“丙戌清和月之吉日,萧心泉写于沽上耕云馆之北窗下。”“丙戌”为1946年。

《秋菊图》的作者萧心泉(1892-1965),字曼公,号近水楼主,晚年又号老泉,斋名近水楼、耕云馆、寄萍馆等。天津武清杨咀人。生于清末光绪年间,幼时念私塾,熟读经史子集,后考入天津单级师范练习所,毕业后以课徒鬻画为业,曾在三条石一带开办“萧心泉学馆”。萧心泉自幼喜爱书画,早年自学,临《芥子园画谱》和各种碑帖。1929年参加天津广智馆附设的“城西画会”,拜著名画家张兆祥高足陆辛农为师。善画花鸟兰石及山水,其作品立意新颖,设色典雅,冲淡平和,讲究章法,与刘奎龄、刘芷清、陆辛农、刘子久合称津门画家五老。萧心泉曾任天津文史馆馆员。

萧心泉一度在北京徐世昌总统府秘书处供职,参加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活动,在此结交了不少书画名家。这期间,他饱览故宫珍藏,对宋元明清历代花鸟名家,如钱选、林良、吕纪、黄荃、陈白阳、恽南田等人的精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临习。同时,与画友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大大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此时,他创作了一批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形神兼备、充满生活情趣的花鸟画。他的画意境清新,格调高雅,用笔设色不拘一格,工致中兼有写意,对比、映衬以及设色和谐自然,表现出花鸟的神态,惟妙惟肖,深受人们喜爱。1930年,他的作品《玉兰》代表国家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银质奖,轰动一时。

1953年,北京北海公园举办首届中国国画展,萧心泉的花鸟画入选,当时天津画家仅有五人作品入选,即刘奎龄、刘子久、靳石庵、萧心泉和青年画家孙克纲。1954年,萧心泉与刘奎龄、刘子久、刘芷清等老一辈名家,以及孙其峰、萧朗、梁崎、王学仲、王颂余、孙克纲等中青年画家共同发起组建天津国画研究会,为推动天津国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晚年的萧心泉喜作水墨梅兰竹菊,尤擅画设色菊花,勾花写叶,设色赋彩,画面点缀小鸟虫草,颇有独到之处,有“萧菊花”之称,时人竞相求之。

萧心泉先生国学功底深厚,通晓诗文,常常自撰诗文题画,作品流露出书卷气。有评论说:“作为陆文郁的学生,张兆祥的再传弟子,萧心泉的没骨花鸟画上溯可至宋代徐崇嗣及清代恽寿平,下至清末于泽九、张兆祥等,学有渊源,笔有出处,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就连萧心泉同时期的陆文郁、刘奎龄等人的画风,也能在萧心泉画中反映一二。”还有评论说:“他的花鸟画既不同于张和庵的没骨花卉,也不同于陆辛农的工笔填色,而是二者兼而得之,自成一家。”萧心泉在《墨菊》题诗中有句:“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这正是先生心中的“自我”。(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章用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