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公里、41公里、52公里……

这是奉贤区南桥镇一家闭环酒店到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距离。对于一个普通的机动车驾驶员而言,这是单程需要1个小时左右的距离,但对于南桥镇没有车的大病患者而言,这段距离曾是他们心中难以跨越的就医阻碍。如今,对于王桃等护送大病患者跨区就医的志愿者而言,这是他们每天往返的路程。

12天来,本职做汽修生意、前半辈子很少与医院打交道的王桃,早已习惯了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四处奔波,他背熟了市区各大医院附近的小路,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摆渡人”。

曾为癌症患者坚守一线的人(他们成为了大病患者的)(1)

5点30分:宁愿到医院等也要早点出发

自打搬到了人民南路上的闭环酒店,王桃就习惯了每天5点半起床的生活。

4月17日,为了缓解疫情期间大病患者就医难的困境,奉贤区南桥镇公开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担当“城市摆渡人”,将必须到奉贤区外就医的病人,送往目的地。

彼时,平日里做汽车销售生意的王桃,已驾驶着自家车辆,为南桥镇满天星超市担任了很多天的运输志愿者。就医的事情明显比物资更重要,王桃没多想,立刻报了名。

在186名报名者里,王桃凭借着年龄、车辆上的优势,成为最早入选“城市摆渡人”团队的5个人之一。

曾为癌症患者坚守一线的人(他们成为了大病患者的)(2)

在闭环酒店,王桃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伙伴,他们是一群和医护工作八竿子打不着的普通人:有人自己做生意,有人在企业里打工,有人出生在南桥镇,有人来南桥镇务工。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有车,都想为战胜疫情做点什么。

5点多钟起床,是这个团队共同形成的生物钟。只有在这个时间起来,他们才能从容不迫地到南桥镇各个点位接上病人,再将他们一一送往医院。

对于病人来说,预约一次跨区就医的机会并不容易,王桃宁愿将病人们提前送到医院,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他们就医。

7点30分:最后一名病人已送达

在4月29日这一天,南桥镇的跨区就医需求,出现了一波小高峰。仅王桃一人,就接到了3个跨区就医的接送名单。

这3名患者的目的地分别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瑞金医院。前一天晚上,王桃已经分别和患者们取得了联系。他们的年龄、疾病、治疗进程、需求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都是大病”。

曾为癌症患者坚守一线的人(他们成为了大病患者的)(3)

早上7点半,伴随着最后一个年轻小伙子在瑞金医院下车,王桃完成了当天的送医任务。接下来,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患者们完成就医后,再将他们一一接回家。

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乎要消耗掉志愿者们一整天的时间。

10点30分:私家车被消毒液反复喷淋

尽管偶尔有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就医的病人。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跨区就医的大病患者,往往需要数个小时的就医时间。病人们身体较弱,不适合长时间等待。此时,就需要志愿者们分批次将患者们送回到南桥镇。

4月29日,由于后两位病人完成就医的时间尚早,王桃选择先回到南桥镇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出发。每一次回到南桥镇,都意味着一次彻底的消杀。

5月1日,奉贤区已实现社会面基本清零,为了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像王桃这样频繁在各区之间往来的志愿者,在消杀一事上,更是分外谨慎。

车辆消杀点是志愿者返回南桥镇后的第一站。在这里,专业的消杀人员,会手持喷头,对车辆进行彻底的消毒。志愿者们也会在这里进行全身的消杀,更换防护服。

曾为癌症患者坚守一线的人(他们成为了大病患者的)(4)

“说不心疼是假的。”王桃说,志愿者所使用的车辆都是自己的私家车。每天进出几次南桥镇,车辆就会进行几次全面的消毒。

看着消毒液反反复复地喷在了车内物品上,对爱车的人来说,是一种煎熬。但对于防疫而言,这是必经的一道重要程序。

15点30分:高温下的等待最熬人

当天下午2点半,按照病人的就医时间安排,王桃再次出车,将患者分别从金山区、黄浦区接回奉贤。这两名患者都是已预约跨区就医车辆多次的慢性病病人,对于他们的就医时间,王桃已经摸得比较清楚。

更多时候,比起中途返回奉贤区,王桃会选择等在医院附近。毕竟,除了血透病人等需要高频往返医院的患者之外,大多数病人并不能准确地预估自己就医的时间。等在附近,是最合适的选择。

最晚的一次,王桃曾等到下午三四点钟。按照防疫要求,王桃身着的防护服、口罩等需要几个小时更换一次。更换防护服的时间已经临近,眼看着病人迟迟没从医院里出来,王桃当时很焦急。

病人也没办法,他们也说不清还需要等多长时间。只能告诉我可能需要再等半小时、再等一个小时,结果越等时间越久。”

王桃说。

曾为癌症患者坚守一线的人(他们成为了大病患者的)(5)

穿着全套防护服等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防护服的重重包裹下,连呼吸都变得憋闷,更别提还要对抗上厕所等生理需求。

“温度一高,防护面罩就会起雾,看都看不清。”王桃说。等待,是护送就医工作中最难熬的部分。

“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王桃说,“病人们要做检查嘛,这是没法控制的。”

在王桃看来,等待的过程虽然枯燥,但却值得。他现在已经有了经验,那就是出门尽量少吃东西、少喝水,这样他能坚持的时间,就会更久一点儿。

22点30分:新一轮“抢单”又开始了

不过,王桃也有不乐意等的时候。就在4月28日,王桃刚和志愿者车队队长贾春雷“吵”了一架,吵架的原因让贾春雷哭笑不得。

因为前一天跨区就医需求较少,王桃没有被“派单”。等了一天的王桃,在当晚派单前,着重向负责派单的贾春雷强调,要优先给前一天没有接单的人派单。

“要公平嘛。”王桃说,车队里的每一名志愿者都非常积极,一到夜里,他们就会在车队群里排队抢单。

负责分发送医需求的贾春雷为了保证公平,只能将所有车辆按序号排号,再将车辆按号派发。

王桃的序号排在后面,有时会被轮空。此时,他就会向贾春雷据理力争。“昨天1号车、2号车出去了,我们3号、4号、5号没出去的话,那今天肯定要从3号开始排单,不能不平均分配。”

“这些人都是热心公益的人,都不是第一次做公益,像我们队长公益做的尤其多。”当被问及为何如此积极时,王桃想了半天,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事实上,人们也很难从这些志愿者身上找到这个答案以外的原因。以王桃为例,他不缺事情做,作为经营汽车销售的老板,即使在疫情期间,为了服务保供车辆的正常运行,他的本职工作依然很忙。

同样,王桃也不缺钱,更无法从志愿服务中获得什么收益。然而,在完成了原本约定的7天志愿服务,而且自己的企业也已复工后,王桃依然选择作为“摆渡人”,继续服务下去。

曾为癌症患者坚守一线的人(他们成为了大病患者的)(6)

“我的厂子里有3个熟手在,不用担心。这些天我们5个兄弟相处得很好,我们都觉得可以继续做下去。”王桃说,他的手机里珍藏了他这些天来的“收获”,那里有和他并肩作战的志愿者朋友,也有他在志愿服务路上拍下的感人瞬间。

一张他特意截图保存的朋友圈图片,是他保存的感人瞬间之一。那是他刚开始做“摆渡人”时,遇到一对老人在他朋友圈中的留言。

这对老夫妻都已70多岁,妻子患有重病,丈夫陪伴在身边,两人曾一同搭乘王桃的车辆前往市区就医。听了王桃的经历后,不久前,老先生在王桃的朋友圈留言,他决定利用自己曾是医生的优势,报名做核酸检测志愿者。

“老先生已经70多岁了,这事特别感人。”王桃说。

新闻晨报周到APP记者·张益维图片来源:张益维

来源: 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