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时候总有那么多的心酸(Sonder过客感)(1)

昨天晚上被一个发小约出去撸串,喝了两瓶啤酒,微醺状态下又和他聊起了万年不变的话题——小时候的朋友和那几个只属于我们的根据地。

然而每次聊到最后,都只能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些只活在记忆中的人或物,到底还是过客啊。

01

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同学,由于发育的比一般人都要快,所以长的又高又胖,学习又不太好,大家都叫他傻大个。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现在和其他朋友讨论起各自小时候的生活时,好像每个人的班里都有一个这样的人,而且这个人总是很不幸的在被班里的其他同学欺负,傻大个也是如此。

惭愧的是,我也未能免俗。而且在欺负傻大个的这条路上我绝对是起到了模范带头标兵的作用,具体细节不再赘述,实在惭愧。

02

初三那年,我终于有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机(nokia8210,蓝屏的哦!是不是暴露年龄了!)。机缘巧合的与隔壁学校的一个同年级妹纸(J酱)互相成为了彼此通讯录的一员。

在那个网络资源匮乏,大部分人还都用拨号上网的日子里,能够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机的人并不多,所以自然而然的我和J酱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那时还没有微信,手机也上不了qq,1毛5一条的短信便成了我们之间最频繁的联络通道。但如此高昂的通讯费用也没能阻止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几乎无话不说,无话不谈,每当聊起天来总能很开心,我为她普及后街男孩,她为我普及宫崎骏,之后我们还一起看电影,一起唱k。

等到上了高中,手机慢慢在我们身边普及起来,后来又出现了各种短信套餐以及飞信,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简单且廉价,然而我和J酱却在这样的情境下变得联系越来越少了。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会这样,当时也并没察觉到,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由于手机变的更加便捷,我通过手机有了自己的新圈子,而她也是如此吧。

后来,她换了手机号,我们之间唯一的沟通介质也不存在了。

时至今日,当和初高中的朋友聊天时,偶尔还是会想到她。

前两天,再次因为某种缘分吧,我们又加上了微信。但话不过三句,就已经全然不知道要说什么了。当年聊天的感觉荡然无存。

我想,她的生活已经以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方式去展开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与事。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了。

有些人,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即使还有联系,而活在你心里的Ta,也只能沦落为过客了。

无聊的时候总有那么多的心酸(Sonder过客感)(2)

03

一个叫“无名忧伤词典(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 Sorrows)”的网站,生造了许多单词,来描述一些没有名字、却又触动人心、引人共鸣的感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sonder”这个词。

我们将它翻译为:“过客感”

当你意识到你眼中每一个稍纵即逝的路人,都拥有和你本人同样多彩而复杂的生活时的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朋友、习惯、担忧和属于自己的疯狂。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故事。在你的身边以你看不见的方式时刻开展着,仿佛是一个无尽延伸的地下蚁穴,每一个细小的通道都能连接到千万个陌生人的生活,你从不曾知悉他们的存在,但却有可能曾经有过一次出场:或是在背景中啜饮咖啡的路人。或是高速公路上模糊成点线的车流,或是在黄昏远处大楼中亮起的一扇窗。

无聊的时候总有那么多的心酸(Sonder过客感)(3)

04

Sonder,一个在很多人眼里最美的英文单词,却给了大家一个无比忧伤的解释。

著名的“邓巴数字”告诉我们,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这其中,能够达到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仅为20人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人的一生能遇见大约2920万人。所以绝大部分人对于你来说都会成为你的过客,亦或许是前文提到的你曾经的挚友们。

当你看到这里,我相信在你心里也一定会想起某个人或某个地方,也许是小时候租书的小书店,买爱豆cd的音像店,校门口冒着黑烟的烧烤摊;也可能是某个对你来说曾经非常非常重要的人。这些我们曾经以为会陪伴我们一生的Ta都已经悄然生息的离我们远去,成为了我们的过客。

Sonder,止于唇齿,隐于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