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

公元前362年,秦国国君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也就是嬴渠梁接替大位,此时的秦国内部却千疮百孔,长期内乱和落后的体制,导致农业凋敝,经济萧条,王权斗争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乱,拖沓成风,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威信。秦国民风虽然彪悍,但百姓热衷于私斗,而不愿为国作战。他感觉到一股强烈的危机感,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君主,胸有大志他立誓要复穆公之故地,夺回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

秦孝公意识到,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要改变秦国混乱落后的局面,否则将没有生存之路,他迫切需要一位目光远大、能够通盘考虑并执行有力的贤才,能够对秦国实施全面的改革。使秦国真正的强大起来。于是,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宾客群臣能有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而此时一位身在魏国的青年,闻听此令,怦然心动,他就是商鞅。

卫国庶出公子,商鞅自幼喜好刑名之学,他最初来到李俚变法成功的魏国,学习法经,准备大展宏图,然而事与愿违,商鞅当时是伺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向魏国举荐商鞅而未得到重用,商鞅为此闷闷不乐。

当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毅然决然的来到秦国。史记记载,商鞅见到秦孝公后,两人也是相互试探,商鞅先是以帝道、王道,即实行仁政,以德化民,然而秦孝公都快睡着了听得,不感兴趣不赞成。商鞅最后讲述以霸道为核心的强国之术,即通过改革法令制度,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顿时深深吸引了孝公,并深深折服了秦孝公,两人彻夜长谈,真的是伯乐遇上千里马,相见恨晚两人,两人之间达到前所未有的相知于默契,据说谈了好几天,最终秦孝公同意商鞅变法,全力支持。

商鞅虽然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变法还未开始,商鞅就面临着秦国各种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质疑。

当时秦孝公考虑到变法之事事关重大,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于是秦孝公召决定开次朝会众人分析商议此事,看看各方众人的态度,然而当时旧贵族两个最重要代表就是甘龙和杜挚,他们就是坚决的反对变法。

史记中记载:“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秦孝公听完后彻底坚定决心,封商鞅为左庶长,开始了变法。

当然商鞅制定法策以后,并没有立即公布施行,他也怕民众不信任,因此他安排人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就是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他像一根细小的杠杆一样撬动起强大的变法机器,一幕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就此拉开大幕。

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等。

他制定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以迅速发展。

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得以贯彻执行。

他强制实行小家庭制的人口模式,征收户口税,增加了国家收入,国富不在是一句空话。

当然变法措施的有力执行下,严重的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既有利益,顿时引来强烈的反弹,他们纷纷用各种方法,来阻挠变法,并鼓动百姓闹事。然而在秦孝公强有力的支持下,商鞅坚持依法治国的信念,通过严格的法律和违法必罚的铁腕手段向敢于挑战法制权威的各方势力宣战。

秦人因长期与戎人杂处,个性好勇斗狠,私斗成风,私斗破坏了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内耗,商鞅下令严禁私斗,违者根据情节予以处罚,然而秦人几百年来,野蛮粗鄙的陋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商鞅面对的是整个秦国社会的强大阻力。

据载,商鞅一天之中在渭河边行刑的囚犯就多达700余人,渭水被染成红色,嚎哭之声震天动地,这样的法律令国民难以接受,新法推行一年间,前来国都上书反对者数以千年,一时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变法风潮,商鞅对孝公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教化之民,将他们全部流放到边疆。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件,这个事件成为考验商鞅和秦孝公变法决心的试金石,秦孝公的儿子,太子驷触犯了新法,根据新法,太子应处以在面颊上刺字的黥刑,以往有刑不上大夫的规定,对贵族豁免肉刑。但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一定要依法处置,秦孝公再一次给予了支持,由于太子是君嗣,不能对他本人施刑,就将太子的两位师傅分别实行了黥刑和割鼻的劓刑,以惩戒他们教导不力,几次事件后,再也没有人敢轻易议论,触犯新法,新法在全国顺利推行开来。三年后,变法的成效初步显现,史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孝公十二年,将国都从渭水上游的栎阳迁到咸阳,商鞅并以迁都为契机,启动了第二次变法。此时,商鞅已被封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良造,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丞相加大将军于一身的职权。他将更加彻底地推行变法,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自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彻底开始像郡县制转变,商鞅开始推广县制建立官僚制的政策,从历史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它奠定了以后历朝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格局和历史基础,它不仅是行政区划上奠定了郡县,包括后来行省,包括我们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基础,同时在人口管理的模式上,在土地管理模式上,也奠定以后历朝历代的基础,所谓千百年之法皆商鞅之法,皆秦法。

此后两年中,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所必备的标准化工作。田开阡陌,初为赋开征人头税,统一度量。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此时的秦国已经脱胎换骨,国家富强,全民皆兵,

商鞅标准化的制度,使秦国的官僚机制高效地运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国正在形成,依靠商鞅制定的制度法令,秦国从地方官员到普通百姓,如同一个个齿轮般严密而又精确运行在整个国家机器中,引领着这架战车隆隆启动。拥有经济实力支撑,配合先进的军事征兵制度,注定秦国在战国中,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支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虎狼之师。

孝公八年,商鞅亲率秦军攻打魏国,大获全胜,斩首七千。

孝公十年,商鞅再次率兵攻打魏国,获得胜利。

孝公二十一年,秦孝公立即听从商鞅建议,趁魏国马陵之战战败,派军出击,一举击溃魏军。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魏惠王担心秦国再次来袭,被迫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至此秦孝公终于一雪前耻,再现秦穆公时期的辉煌。

公元前338年,孝公年老病逝,太子驷继位,号惠文王,惠文王一登基,公子虔等就诬告商鞅因此获罪,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不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被秦军杀死,惠文王命人将商鞅的尸体运至咸阳,施行了最残酷的刑罚车裂,相当于后人所说的五马分尸。一代商君,尽然死在自己的法之下,真的是造化弄人。

秦国的大良造(一代商君秦朝的大良造)(1)

秦国的大良造(一代商君秦朝的大良造)(2)

秦国的大良造(一代商君秦朝的大良造)(3)

虽然秦惠文王嬴驷痛恨商鞅,但是作为君王,他深知新法不仅使秦国摆脱了落后的面貌,走向富强,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且新法已经成为秦国稳定发展、成就万世基业的基本保障。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种变法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也是最成功的变法。当然也不排除当时的秦国也为其变法提供了极好的政治土壤和一个全力支持并且有远大抱负的君主秦孝公,变法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