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时任河南省沁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的李建国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电话里称常平县附近的关爷坡处有一具无名尸骨,死前还保持着奇怪的姿势。

接到协助电话的李建国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动身赶往尸骨的发现地。一路上,李建国思绪良多,常平县是他多年走访的老地,拥有太多的回忆,前往的路线也早已熟然于心。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

图1

到达现场后,李建国在了解尸骨发现的经过时,尸骨背后尘封的往事也逐渐揭开,引得在场的民众敬重不已……

意外的发现竟是无法忘怀的往事

2014年4月,常平县的几位村民正向往常一样在山上追赶野兔。追着追着,村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一块巨石,定睛一看,一副尸骨隐约透了出来。

“这里面好像有一具尸体”一位村民惊呼后,其余村民也都半信不疑地探着身子查看,确认了这一事实。

有些受惊吓的村民们第一时间赶忙掏出电话报警。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2)

图2

不久,几名警察便驱车通过崎岖的道路,无路可走后,警察便跟随着村民,辗转到达了报警的地点。封锁现场后,警察展开初步的现场勘查。

巨石的背后是大约3、4米深的洞窟,尸身早已跟洞中的泥土融为一体,岁月的沉淀只留下了一副保持着奇怪姿势的白骨。

经过仔细地辨认,警方确定并不是凶杀。考虑到常平县特殊的历史年代,谨慎起见的警方将此事上报到专家,而闻讯赶到的李建国等专家研究后猜测,此尸骨为烈士的遗骸,他到死前最后一刻还在保持着射击状态。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3)

图3

听到专家的分析,在场的所有人顿时对眼前的尸骨肃然起敬。

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尸骨被运往专业的检测中心,其身份就是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

李建国得知鉴定结果后,表情愈发凝重,他下令:这件事先严格保密,不得对外声张。他之所以这么做,实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那片土地上更多的遗骨。

1999年,当时出任河南省沁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李建国,在一次下乡考察文物古迹的途中,有了惊人的发现。

据村民们讲述,在常平村的田间依稀能看到由一些形状不太规则的大石块做的石碑孤零零地耸立在一旁。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4)

图4

李建国为一探究竟,跟随村民们来到墓碑的所在地。放眼望去,这些石碑在时间的冲刷中早已残破不堪,每一块墓碑上面都还能依稀看到刀刻的内容。

经过冲洗,墓碑上的内容变得清晰起来: “河南省舞阳县城西南井流村 高开敬 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一日立” “河南省扶沟城内人 邢义堂 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一日立”……

墓碑上仅有墓碑主人的名字、籍贯和立墓碑的日期,再无其他信息,共计13块墓碑。

李建国根据仅有的信息开始向村民打探。一番走访下来,李建国大致确定这些墓碑跟1939年常平阻击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5)

图5

常平阻击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当时,国民革命军在与抗日游击队联合下,整整拖延了日军40多天,减缓了他们汇合的步伐,而3000多名爱国抗日士兵的尸骨就此长眠于太行山。

此后,常平乡窑头村和常平村作为常平阻击战的重要战场,陆续有一些墓碑被发现。然而,其中的一些墓碑就曾遭到过严重的人为破坏。

常平村此前有一处三百多具烈士的坟墓。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墓碑成了村民眼中的“无主墓碑”,不清楚历史的他们,在拓宽用地的过程中,竟将这些坟墓全都夷为平地,盖上了新房。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6)

图6

本就是退役军人的李建国知道此消息后,痛心不已。若不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哪会看到新中国胜利的一天?哪会有今天安稳的生活?

他要让这段历史重现,让每一个中国人铭记过去。

李建国一直在默默地推动常平阻击战纪念馆的建立,尤其是在2014年革命先烈遗骨的发现,他更加坚定了完成的信念。

2015年9月,常平阻击战纪念馆终于建成。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还有当地的很多学校和党员干部经常前来学习。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7)

图7

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影像,跟随着导游的讲解,一起回到了当初常平阻击战的艰难岁月……

誓死抵挡

1937年,日军的炮火冲向中国大陆。卢沟桥事后,整个华北都被日方控制,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的步伐,完成占领全中国的妄想,必须继续南下。

首先,日军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太行山。只有攻下太行山,才能与侵晋日军的顺利会合,进行下一步计划。因此,大量的日军开始往豫西北一带集结。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8)

图8

时任国民党沁阳县七区区长的中共地下党区委书记田时风收到消息后,立刻与驻防在沁阳窑头、常平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三十九师五旅旅长黄书勋取得联系。双方立场一致,立刻决定联手阻击,制定战略部署,将主阵地分别设在窑头、常平。

1939年5月1日,日军一路大举进攻黄沙岭,一路又向着常平山口发起攻击。

赶往黄沙岭的日军正浩浩荡荡地前进着,谁料,半路突然遭遇到我方黄旅官兵的伏击,只好停下脚步,进行强攻。

黄旅官兵对日军的多次进攻顽命抵抗。即使身经百战,在连续的炮火猛攻下,我方弹尽粮绝、死伤无数,不肯撤退的其余人马赤膊上阵,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死去。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9)

图9

日军攻占黄沙岭后,开始直逼窑头村南面的风门口。一位姓赵的班长带领手下架起了一挺挺机关枪,举起了一部部兵用机枪,拼命死守阵地。一批又一批的日军轮番进攻,我方也毫不示弱,直接逼退了日军十数次进攻。最终因为再无一发子弹,赵班长和另外两名还活着的士兵选择冲上敌方阵地,抱着几名日军一起滚落悬崖而死。

赵班长和他的手下之所以拼到最后一刻还在坚守阵地,而且其背后就是作为西线阻击日军的主战场的窑头,是因为窑头占据着特殊地理位置。窑头前有黄沙岭做为第一道屏障,其后还有险峻的关爷坡作保,可谓是通向山西晋城的重要通道之一。

风门口失守后,旅参谋长邓其冼亲自率领部下与日军在村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具具殊死搏斗后的尸体遍布在村内,一时间,窑头村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场面极度惨烈。

最后,旅参谋长邓其冼在炮火中战死,窑头村不幸失守。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0)

图10

接连失利的黄旅并没有灰心放弃,而是重新部署,退到最后一道防线——关爷坡,为最后的防守做殊死搏斗。

关爷坡上,抱着必死心的黄旅战士们,拼尽全力,毫不停歇地与日军激战,一战就是十几天。日军眼看无法攻下最后的据点,但又不得不拿下太行山,只得不惜一切代价,向黄旅发射了数枚毒气弹。

由于没有防护措施,多数士兵中毒身亡,战争的劣势瞬间拉大,无奈之际,黄旅长只能带领其余兵力撤离了阵地。关爷坡再度失守。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1)

图11

由副旅长史振京亲自指挥,率领黄旅第二三○团和田时风的区干队共同组成的东路阵地——常平的防守线,经过一段时间的防守后,形势也不容乐观。

起初,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势,我方一度将日军打得落荒而逃。然而闻风丧胆的日军改变了策略,调来3架飞机协助作战。失去优势后,常平山口最终失守。

日军进入常平村后,我方的所有士兵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了一场触目惊心的对峙战。尽管日军死伤千余人,但是我方的伤亡也十分惨重,再加上总指挥史振京的阵亡,其余兵力被迫退到孟良寨。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2)

图12

孟良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退守到孟良寨的士兵们昼夜不休地抵挡着日军的猛烈炮火,一次次逼退了敌军的进攻之势。在“尖刀山”阵地的士兵,更是在日军攻上山头之际,为避免落入虎口,十几名士兵选择跳崖殉国。

6月17日,为保留兵力,黄旅决定将主力部队撤出阵地,只留下一个排做为掩护。明知将死的士兵,二话不说投入到战斗中,拼尽所有,为大部队的成功撤离留下了汗马功劳。而他们却在子弹用尽后,手握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

面对军队装备和人数的悬殊差距,我方士兵依旧充满斗志,只为阻击日军,破灭对方的妄想。他们成功地做到了,即使将身躯永远地留在了战场。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3)

图13

战斗结束后,幸存的寥寥无几的战士们在离去前,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将牺牲的战友们分批进行了简单的安葬。

尽管战争已经远去,但是四处走访、还原历史真相的李建国却久久忘记先烈的事迹和他们留下的遗骨。

李建国除了致力于将常平阻击战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谨记历史时,还做了一件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为烈士们寻找亲人。

回家吧,烈士们

扫墓是中国的传统,是人们对于逝去亲人的怀念。李建国每次来到常平村中的烈士墓前,心中就十分不好受。

这些烈士原本都有亲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定,战死他乡。他们也很想回家吧,他们的亲人也肯定一直在等着他们。想到这里,李建国便决定帮助这些烈士们回家。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4)

图14

2003年,李建国开始利用墓碑上的有限资料,将一封封信件按照当时的地址寄出。

仿佛是在意料之中,李建国收到了几封退来回的信件。毕竟已经过去60多年了,说不定原先地址的人家早已搬家,一想到这里,他的心就变得有些沉重,更加期盼那些还没退回的信件会有不一样的命运,同时也会将退回的信件再次寄出。

不放过任何机会的李建国开始给相关的文化部门寄信,请求他们的帮助。

坚持总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5)

图15

2004年5月,位于河南省黄县的焦家收到了一封写有“1939年抗日将士焦世英亲人收”的信件。正是这封信,烈士焦世英的子女终于找到了其墓的所在位置。

当年,焦世英的妻子梁爱菊得知焦世英阵亡的消息后,每天已泪洗面。后来,梁爱菊一直想接回焦世英,将他安葬,可是怎么打听也只是知道焦世英牺牲于山西晋城,再细就打听不出来了。

无法找到焦世英一直是梁爱菊的心病,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刻都在惦记子嗣能够寻回丈夫的遗骨。

焦世英的子女一直想要完成母亲的心愿,当他们凭借信件找到父亲的墓碑后发现,这里仅仅只有墓碑,并无尸骨。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知道,父亲的坟墓一定就在附近。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6)

图16

2005年,焦家子女终于找到了焦世英的坟墓,不再是一块孤零零的墓碑。60多年后,焦世英终于等到了他的家人。

一同找到烈士遗骨的还有王德章烈士的亲属。对于李建国来说,看到他们的团聚,自己所坚持的事业更加有了盼头,必须坚持做下去。

李建国开始利用各种方式扩大宣传:积极组织交流会、宣传抗战事迹……引起了更多人们的关注,也找到了在当年战役中幸存的几位老兵。

2016年4月2日上午,由河南省平顶山“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和沁阳市抗战研究会共同发起并组织的“抗战老兵凭吊战友”活动在烈士们的墓前举行。96岁万三、95岁李文章、98岁的胡法群作为常平阻击战的幸存老兵,前去凭吊。

18具尸骨被挖出来(一具尸骨被人发现)(17)

图17

“老兄弟们,我们来看你们啦!”三位老军在向一个个墓碑行军礼地同时,饱含热泪地说了这句话。重回战场,敌军的侵略仿佛就在昨日,当年一幕幕惨烈的情景重现脑海。

结语

牢记历史,是为了共勉,不再重蹈覆辙。当年为祖国献身的烈士们理应被世代尊敬,没有他们,哪里会有如今的我们。

正因为有像李建国这样爱国人士的默默付出,我们才能实际体会到触目惊心的历史。

2021年12月24日,常平阻击战遗址被河南省确定为第8批文物保护单位。

截止到2022年1月,共有十四位烈士的家属被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