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厉害的民国大师(六位民国大师走过百年清华)(1)

1.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时年十七岁。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

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等地流亡14年后回国。

清华经历:

1914年11月,梁启超应邀到清华给当时的学子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变成了清华校训。

1914年底,梁启超到清华“假馆著书”十月,1917年初再赴清华演讲。1920年12月,到清华系统讲授“国学小史”一课,1922年2月起被清华正式聘为讲师,讲授中国学术史等课程。

1925年初,清华成立大学部,筹办国学研究院,梁启超应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参与国学研究院初创时的规章制度及学生招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建设性工作,对清华国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民国十六年(1927年)阴历五月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梁启超由天津赶至北京料理丧事。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最厉害的民国大师(六位民国大师走过百年清华)(2)

2.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

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王国维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

1900年春,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于次年由东京返国抵沪。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

清华经历:

1925年,清华委任吴宓筹办国学研究院,经胡适推荐,在征得溥仪同意后,王国维受聘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由于罗振玉的引见,他当时在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来清华执教是“面奉谕旨命就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所以他死后还有谥号。王国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的第一位导师,在他短短五十载人生里, 1925年—1927年是王国维在国学院辛勤执教的两年,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年。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第一次开创性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这在“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年代,不亚于一声春雷。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最厉害的民国大师(六位民国大师走过百年清华)(3)

3.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于1905年因足疾回国。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民国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民国十年(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出国经历在民国大师中算得上是数一数二了。

清华经历:

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只有36岁,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导师,可谓年少有为、意气风发。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

民国十九年(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11月21日,夫人唐筼辞世。

最厉害的民国大师(六位民国大师走过百年清华)(4)

4.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字宣仲 ,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那首名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他创作的。

生于天津。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

1910年7月,清廷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招考第二名被录取(这次招考共取正榜70名)。同年8月赴美,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 选修物理、音乐。

清华经历:

1920年,赵元任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

1925年,赵元任自美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

1928年,赵元任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赵元任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后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并在伯克利退休。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享年90岁。

最厉害的民国大师(六位民国大师走过百年清华)(5)

5.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堂号:三松堂。

冯友兰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

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清华经历:

自1931年7月到1949年9月,冯友兰一直是由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会选举被校长聘任为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抗战时期,他还兼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除此之外,冯友兰还担任过校秘书长,曾两度被推举为校务会议主席、主持校务。由此可见冯友兰在清华大学地位之重要,是清华大学的元老功勋。

冯友兰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于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变幻的世界。

最厉害的民国大师(六位民国大师走过百年清华)(6)

6.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 天津市人。

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对中国三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中国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都是和梅贻琦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梅贻琦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其父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而失业,家境亦每况愈下。

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1909年(宣统元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

1914年(民国三年),梅贻琦毕业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清华经历:

1915年(民国四年),春季,留学归国。同年秋季,梅贻琦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

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后,梅贻琦回北平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

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时50分病逝于台大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