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首播于2007年湖南电视台,无论是剧情、演员的阵容,还是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都堪称经典,说是国产历史电视剧的巅峰之作一点都不夸张。

但当年的收视率全剧未过0.7%,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原因很简单,现在生活节奏快,上班族在劳累一天后,回到家只想看点休闲娱乐的东西来放松下自我。

而本电视剧看过一遍基本不知所云,看过几遍后才略知其中深意。如果初次接触,要理解其中的剧情可以说极度烧脑,需要反复暂停回放,这与大众看电视剧的初衷相悖。

电视剧开头就说明了大明王朝的整体背景——国库亏空,国家缺钱。经过内阁的一番商讨(其实是争吵,而且是当着皇上的面),大家一致将“改稻为桑”定为国策,认为此举可增加税收。

“改稻为桑”顾名思义,就是将稻田改为种植桑苗。如果一亩水田将种植水稻改为种植桑苗,那么每亩水田所产生的的价值要大于种水稻的价值。朝廷“改稻为桑”的试验区就在浙江省,并且以后农民向朝廷缴税还是按水稻的赋税来缴税。

“改稻为桑”听起来利国利民,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支持朝廷的好政策,严氏父子更是双手赞成。赞成的不一定是好官,也可能是贪官,因为又可以借此打捞一笔。

随后轰轰烈烈的“改稻为桑”就在浙江推广开来,没想到老百姓的反应直接让国策吃了闭门羹。

“改稻为桑”只是听起来那么美好,实际上根本就一点也不好。政策颁布执行的时间已经是五月初了,这时老百姓的稻田里已经插上了秧苗,不出意外,一家人可以像往年一样吃上饱饭。

如果“改稻为桑”,老百姓把水田卖给了制造局,并获得了粮食,第一年可以吃粮食平稳度过。第二年,老百姓的粮食吃完了,田也卖了,等于身无分文还没有地,只能喝西北风。

胡宗宪深知其中的要害,他明白“改稻为桑”的国策不可能一年之内快速完成。面对国策他只能推迟一天就推迟一天,一副不愿意干的样子。

严党要求一年之内老百姓就要全部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如果一年之内完成,那么政府会要求老百姓现在就立刻改种桑苗。

秧苗已经种完,现在政府买田的话就要拿出比平时更多的粮食来买田。现在制造局的沈一石沈老板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粮食来买田种植桑苗。

没办法,郑必昌、何茂才想到了毁堤淹田,把修筑的新安江大坝炸开,将境内的水田全部淹没,用洪灾来逼迫老百姓贱卖水田。制造局的杨金水一拍即合,一番商议还得拉个垫背的实施者。

杭州知府马宁远进入眼线,因为改稻为桑的地区就在杭州下辖的几个县。马宁远是举人出身,有幸得到胡部堂的提拔与赏识才做到了杭州知府。否则,一生也就是一名县丞而已。

刚开始马宁远不愿意入伙,不同意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这说明马宁远还有一丝政治觉悟。

但是杨金水告诉马宁远,毁堤淹田的目的是改稻为桑,顺利的执行国策,这也是为胡部堂分忧。再说毁堤淹田是奉小阁老严世蕃的命令,胡部堂是严嵩提拔的心腹,更是严党阵营的骨干。毁堤淹田是为阁老分忧,自然也是为胡部堂分忧。

经过杨金水等人的引诱哄骗,马宁远上了贼船,背着自己的恩师胡部堂,做起了刽子手,亲自操刀赶在端午汛期毁了几个县的堤坝,造成人为的洪灾。

事发之后,马宁远找到胡部堂,自认为毁堤淹田是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并且报答了胡部堂的知遇之恩。直到此时,马宁远也不知道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

马宁远为自己辩解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胡部堂打了马宁远一巴掌,并解释到:

知其不可而为之什么意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本意是指该不该做,不是能不能做!

圣人的书是拿来看的,不是用来办事的!

愚忠的马宁远在毁堤淹田的事件中,被当成了主谋,让奸臣小人当枪用了,自己却要面临杀头,而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等人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拒不承认毁堤淹田的事实,真是“被卖了还替别人数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