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你问一个两岁的小孩,能不能把手里的苹果分一块给你,通常他都会说不给。

玩玩具的时候也一样,你只是轻轻碰了一下他的玩具,他立刻就会大喊“这是我的”。

这时候,有的家长会和孩子说,要学会分享。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长大会变得自私,小时候强迫他们去分享。

让孩子学会分享,不能用强迫的手段,而是要接受他们暂时自私行为,然后再一步步建立分享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自私(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懂得分享)(1)

首先,孩子学会分享,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孩子要具有“所有权”意识,也就是说,孩子要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

孩子大概在两岁左右会有这种意识。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分清楚“我的、你的和他的”。就算当事人不在,他也能说出这是“爷爷的眼镜”,或者“妈妈的手机”。

我们知道,孩子最开始是和母亲一体的,出生以后,他们就变成独立个体了,就需要找一个独立于母亲的身份。

所以两岁的孩子有很强的占有欲,恰好说明了他们的心智在成长,对这种暂时的“自私”行为,家长不能打击,而是要尊重。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自私(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懂得分享)(2)

第二个前提,是他们要有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因为分享嘛,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用,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

要做到分享,首先要能同情和理解别人的需求。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儿童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意思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知道还有别人的角度。

两三岁的小孩在那玩玩具,不管别的小朋友感受,是因为他感觉不到。这种能力,要到四五岁才出现,到六七岁才慢慢成熟。

所以,在四五岁之前,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看起来就会比较自私。实际上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真正的“自私”没什么关系。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自私(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懂得分享)(3)

那孩子怎么能学会分享呢?首先可以从社交上学习。

一般来说,孩子从三岁开始就有社交意识了,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就开始学着分享了。

有个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愿意和那些对自己好的小朋友分享玩具,而且两个人关系越好,分享的次数就越多。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自私(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懂得分享)(4)

另外,大人也要引导孩子。

但是在引导的时候,有几件事情要注意。

第一,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因为就算在成人世界,我们也不会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和别人分享,孩子也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

第二,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好处。

如果他分享之后,对方说“谢谢”就最好不过了;如果没有,家长要鼓励一下孩子,可以说“看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啊,他心里一定在感谢你呢!”这时候孩子就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三,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

比如,把东西借给邻居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一起去,这种耳濡目染比告诉孩子要分享更管用。

第四,创造社交机会和分享机会。

家里来客人了,可以让孩子帮着拿外套,摆餐具,或者把自己的零食给客人吃。这时候客人就会夸孩子,孩子就会慢慢喜欢帮助人和分享了。

第五,不要试探孩子的分享意识。

有的家长会逗孩子说:“分给我吃一点好不好?”等到孩子给了,家长又不要了,这样的试探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觉得大人就是说说而已,并不会真要他的东西。孩子分享意识就这样被扼杀了。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自私(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懂得分享)(5)

最后总结一下,想让孩子懂得分享,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个是孩子要有“所有权”的意识,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二是孩子具有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孩子想要学会分享,需要积累社交经验,也需要大人的引导。在引导时,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权,让他们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好处,而且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平时多创造社交机会和分享机会,不要试探孩子的分享意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