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四大城市开启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内蒙古各旗县区gdp排名(呼包鄂乌一体化开局)(1)

在官方看来,呼包鄂乌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科技创新资源相对集中、协同开放区位优势明显、重大基础设施基本联通,具备推动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到2025年,拟建成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源;2035年,建成黄河中上游最重要的现代化城市群。

理想是美好的,开局却是艰难的。仅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呼包鄂乌面临着大量挑战——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交通互联互通欠账较多等等。

想要实现一体化,呼包鄂乌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01-

经济:

内部发展不平衡

乌兰察布与呼包鄂相差甚远

一直以来,呼包鄂都被称为内蒙古“金三角”,并且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迈入协同发展阶段。而乌兰察布加入其中还不到3年,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更是从今年才正式开启。

《规划》表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四市总面积18.62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100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948.6亿元,分别占全区的15.7%、41.6%和57.5%,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然而作为全区“火车头”,呼包鄂乌的发展步调却并不一致,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极为突出,尤其是“小弟”乌兰察布,在大部分指标上都与呼包鄂相差甚远。

内蒙古各旗县区gdp排名(呼包鄂乌一体化开局)(2)

从GDP总量来看,鄂尔多斯位居3500亿元量级,呼和浩特、包头位居2800亿元量级,乌兰察布却尚不足千亿,还不到鄂尔多斯的1/4。从人均GDP来看,鄂尔多斯高达16.44万元,位居全国第4,乌兰察布却仅有4.78万元,排在全国180名开外。

此外,在人口规模、人口增量、城镇化率、财政收入、资金总量、社零总额、人均收入等多个重要指标上,乌兰察布的实力也远不及呼包鄂。也只有在地域面积和建成区面积方面,乌兰察布没有被甩开太多。

呼包鄂三市内部,近年来差距也逐渐拉大。最近10年,鄂尔多斯GDP稳步提升,逐渐拉开了与呼和浩特、包头之间的距离。

内蒙古各旗县区gdp排名(呼包鄂乌一体化开局)(3)

注:过去20年呼包鄂经济总量对比,数据为统计局终核数据,而非初核数据。

然而差距虽然有,却也没有大到可以辐射带动周边的地步。鄂尔多斯2020年GDP总量3533.66亿元,比呼和浩特、包头高了740亿元左右。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有分析,当一座城市GDP达到7000亿元规模,资源要素开始加速聚集;GDP达到8000亿元规模,其竞争力在本省(区/市)中处于优势地位。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则要达到更高规模。

区域一体化发展,一般来讲都会有一个龙头起带动作用。而呼包鄂三市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规划》将此重任交给了呼和浩特,强调支持呼和浩特在推进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发挥首府独特优势,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过以目前的经济实力来看,实在是任重道远。

-02-

产业:

分工协同程度不高

呼包鄂乌存在同质化竞争

除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之外,呼包鄂乌在产业合作上也面临一些问题。《规划》直言,呼包鄂乌“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目前,呼包鄂乌的主导产业都比较传统和低端,能源化工产业的占比也较高。“煤都”鄂尔多斯的支柱产业是煤炭、化工、羊绒和天然气,其中非煤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有30%左右。

包头的支柱产业是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和稀土,乌兰察布的主导产业是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和农副产业加工,呼和浩特的优势产业是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光伏材料和电子信息。

较为传统和雷同的产业结构,导致它们的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在外引企业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比如近些年呼包鄂抢滩新能源,在氢能领域展开了真金白银的较量——鄂尔多斯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抢先引入国鸿氢能、美锦能源、新源动力等氢能产业链头部企业;呼和浩特剑指“北方氢城”,最高千亿吸引重点企业和项目;包头打造风光氢核储产业集群,积极与北京、广东等多地对接项目。

而在早些年,几座城市自掏腰包建厂房、送煤矿、送土地等优惠层出不穷,对外资拉拢不遗余力。鄂尔多斯的煤炭置配政策就是其中的典型——凡装备制造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每20亿元可配置煤炭1亿吨,京东方、奇瑞就是乘此东风落地于鄂尔多斯的企业。

可以说,这些城市虽然有各自的发展定位,但在最后执行的时候,都是以项目为导向的,尤其是高附加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更是争抢的热门对象。

而在一体化程度较好的地区,已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比如长三角的汽车产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主要在安徽,汽车产品开发、试验、检测设备和燃料电池设备制造主要在浙江,新能源车整车、汽车用发动机、车辆控制设备等在安徽和江苏,科技研发主要在上海。

内蒙古各旗县区gdp排名(呼包鄂乌一体化开局)(4)

长三角汽车产业布局,点击可查看大图/赛迪顾问

近期发布的《规划》,对于呼包鄂乌的产业布局作出了引导。呼和浩特重点发展乳业、光伏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包头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等新型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鄂尔多斯重点推进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乌兰察布重点发展风光储能、储氢等清洁能源产业。

未来,呼包鄂乌虽然仍难以避免同质化竞争,但四市将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做法,研究建立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合作示范区,构建区域一体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此外,《规划》鼓励区域内企业间产品互为原料,提高园区、企业、项目配套协作水平;共建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对接会、上下游企业推介交流会等产业供需对接平台。

-03-

科创:

R&D投入强度较低

高校等资源集中在呼和浩特

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想要持续培育内生动力,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呼包鄂乌面临的挑战相当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区的高等教育和人才资源集中在呼和浩特,但远远比不上其他经济强市。整个区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稀少,最多的呼和浩特也仅有300多家。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偏低,即使是投入强度最高的包头(2.04%),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4%)。

内蒙古各旗县区gdp排名(呼包鄂乌一体化开局)(5)

人才的稀缺,是整个呼包鄂乌面临的共同问题。就在今年,呼和浩特连发两次“抢人”新政(点击阅读),向全国人才敞开怀抱。鄂尔多斯更是打出了年薪60万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启事,并称只要相关毕业生通过招聘考核,就可获得上述薪资,直言:“我们财政可以负担得起”。

《规划》对于人才也十分重视,提出将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采取顾问指导、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等方式,引进一批科技人才和创业团队;完善人才吸引和人口安居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对人才的奖励力度和创新创业失败的宽容度和容错度等等。

在协同创新方面,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鼓励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科技成果、专利技术、高等专家库、高端人才库等基础性创新资源;创建以呼包鄂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等。

-04-

交通:

高铁建设比较滞后

已通车高铁仅有1条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呼包鄂乌的欠账颇多。

《规划》表示,呼包鄂乌一体化的基础之一,就是重大基础设施基本联通。在铁路方面,“轨道上的呼包鄂乌”初见雏形;公路方面,所辖38个旗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并依托京藏、包茂、呼准、荣乌形成高速公路环线。

但是,呼包鄂乌在高铁建设方面就比较滞后了。目前呼包鄂乌区域仅有呼和浩特与乌兰察布之间开通了高铁,呼包鄂之间仍停留在动车组层面,包鄂之间甚至尚不具备开行动车组的条件,距离实现“1小时快速铁路客运圈”还有很大差距。

内蒙古各旗县区gdp排名(呼包鄂乌一体化开局)(6)

呼包鄂1小时快速铁路客运圈/铁路建设规划

《规划》提出了呼包鄂乌要补的“交通课”——向外,要加快实施包头至银川、鄂尔多斯至榆林至延安、集宁至大同至原平高速铁路,实现与宁夏沿黄、关中平原、山西中部等城市群的快速联通;向内,加快建设呼和浩特至包头、包头至鄂尔多斯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城际铁路,建成“1小时快速客运圈”。

目前,南下山西的集大原高铁已经开工,西进的包银高铁开工在即;呼包高铁、包鄂高铁、呼鄂城际铁路都还在推进中,“十四五”期间恐怕难以完成。

此外,新加入的乌兰察布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被确定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未来将优先建设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构建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口岸腹地一体化物流网络。

今年是呼包鄂乌四市由协同发展向一体化发展迈进的起步年,虽然整体开局较为艰难,却已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未来5-15年,呼和浩特能否担当龙头,鄂尔多斯、包头能否摆脱能源依赖,“轨道上的呼包鄂乌”能否建成,都令人充满期待。

参考资料:

[1] 各市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

[2] 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及乌兰察布协同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3] 呼包鄂一体化艰难前行.21世纪经济报道

[4] 关于“十四五”时期推进呼包鄂及乌兰察布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王依军 伊志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