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公布,衢州市柯城区“一村万树”行动榜上有名。实践中,柯城区将种树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通过民办公助、股份合作、村企联合和公司 农户四种模式,实现有效开发、共植共享。同时,创新实施了绿色期权,让更多工商资本参与进来,打通了资源、资产和资金的转换通道。“一村万树”行动开展以来,乡村自然生态、人居环境、乡风民俗得到有效改善,成为打造“强富美和安”新乡村的典范。

乡村绿化,“一村万树”——这个发源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口号,如今已在全省广大农村家喻户晓。

2017年起,柯城发起“一村万树”行动,探索绿色期权,促进乡村振兴,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

千树园林绿化(一村万树这里的绿化经验值得推广)(1)

图为衢州市柯城区石梁溪榉树景观大道

柯城的新型乡村绿化美化模式,就是利用农村的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五块地”,一个村种植一种适合本地的珍贵树、经济树、彩色树,实现村均种植规模达到1万棵或户均10棵以上。

柯城区共有173个行政村。到2020年3月6日,全区已在112个行政村实施这一绿化行动,累计种植各类珍贵树、彩色树103万株,盘活土地1万余亩。

四种模式:种出一片绿色

柯城发起“一村万树”行动,目的是解决乡村较为突出的村庄缺绿、村貌缺美、特色缺位“三个缺乏”问题,并以此作为振兴乡村的切入点、撬动点。

“此前,尽管平原绿化工作年年抓,但是‘年年种树不见树’,没有很好解决村庄‘缺绿’的问题。如今,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脏乱差’现象大为改观,但是对照村庄景区化建设的新要求,美感和品位依然不足。此外,从乡村建设来看,缺乏特色也是一大通病,存在千村一面的问题。”柯城区委书记徐利水说。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也要生态美。徐利水表示,种树作为一种低成本、可复制的改善乡村面貌的方式,可以产生优化生态、美化环境、重塑乡风等多重效应。

改变从种树开始。2017年,柯城区启动“一村万树”行动,编制了《“一村万树”全域绿化规划》《“一村万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石梁镇中央方村等6个村为先行示范村,各投入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以上。

随着“一村万树”行动推开,柯城区鼓励采取自种、流转、入股、合作等方式,探索出民办公助、股份合作、村企联合和公司 农户四种模式。

模式一:“民办公助”。由林业部门或村集体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农户可在闲置地上自种、自养、自销,未来收益归农户所有;或者将闲置地统一流转给村集体,由村集体代种、代养、代销,未来收益农户与村集体按约定比例分成。比如石梁镇双溪村,区里为该村提供了8000株浙江楠、1万余株杨梅苗木,由农民自己种植管理,收益归农民。

模式二:“股份合作”。农户以闲置地、抛荒地入股,由村集体或村旅游开发公司组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营销,未来收益按照入股土地面积或种植数量进行分红。比如沟溪乡直力村,由村集体和农户开展合作,农民提供土地入股,村里采购香榧苗木,村统一种植管理,收益65%归村集体,35%归农户。

模式三:“村企联合”。针对靠近园区、厂区的村庄,由农户或村集体提供闲置地,由园林公司或企业后勤服务公司提供“种养销一条龙”服务,未来收益农户(或村集体)与企业按8∶2的比例进行分成。比如,衢化街道上祝村、缸窑村分别与巨化集团公司下属的兴化公司、杭州兰天园林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苗木销售收益村企按比例分成。

模式四:“公司 农户”。由公司负责提供苗木、种植技术,农户提供种植所需的土地以及负责后期的养护,苗木成熟后返销给企业。比如,沟溪乡五十都村种植金钱柳,由村集体控股、村民入股成立的衢州市点街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运营,产生收益后,村集体与有股份的村民按51∶49进行分红。

栽树造景:种出一个产业

金钱柳是青钱柳的别名,由于叶子酷似铜钱,民间又称它为“铜钱树”“摇钱树”。

沟溪乡五十都村支部书记胡雪斌从事花木行业已有十余年,很早就萌发了种植金钱柳的想法。“金钱柳的叶子做成的茶叶,有调节血糖的功效,但这种茶市面上很少,市场前景可观。”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乡政府的认同。

借助柯城区推进“一村万树”的契机,胡雪斌决定在村里流转土地,搞一个“摇钱树”基地。在村民的支持下,180亩土地不到半个月便完成流转。为了赶时间,村干部、村民和“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等纷纷参加义务植树,短短3天种下1.3万株金钱柳幼苗。

胡雪斌现在还有一个身份——“衢州市点街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这是由村集体占51%股份控股的企业,公司由村民和乡贤入股,村委会主任担任总经理,乡贤负责销售。

2017年点街公司一成立就采购了制茶设备,安装了冷库,从福建请来制茶师傅,摘了一批叶子制成了茶叶,取名叫“金钱眉”,单价每斤680元,大部分销往杭州、上海等城市,广受好评。当年营业额就达到了60多万元。

2018年,五十都村的金钱柳达到了2万株,但生产的茶叶少了,因为要把更多的树叶留在树上。胡雪斌说,虽然销售额降到了40多万元,但这是为了让树长得更好。

距衢州城区5公里的姜家乡前昏村,320国道从村边通过。一下车,就看到路边生长着一片北美海棠。行走在种植园内的观光游步道,前昏村支部书记万伟强告诉记者,2017年,前昏村通过流转村民抛荒土地80多亩,利用20多亩拆违地、废弃地,种下了北美海棠和苦丁茶树。

千树园林绿化(一村万树这里的绿化经验值得推广)(2)

图为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前昏村海棠林一角

利用抛荒地,村民们都很支持。他们说,抛荒地种树不仅成为一处休闲旅游景观,还能增加大家的收入。“2017年4月种下的北美海棠树苗,树干直径已从约两厘米长到八九厘米,去年卖出200多株,每株价格500元,收入10万余元。”万伟强说,树苗的成本不超过100元,3年就可以成材。

还有一些村选择了种树造景,发展乡村旅游。七里乡是柯城区最早开办农家乐的地方,农家乐生意虽然好,但到了冬天不得不面对淡季。2017年,七里乡大头村响应“一村万树”的号召,种下80多亩,大约1.4万株梅花。海拔660米的山上,种植成连片的梅园,梅花盛开的时候成为一绝,慕名而来的游客超过6万人次。

在柯城的“一村万树”特色村中,还出现了樱花村——斗目垄村,浙江楠村——中央方村等。在溪流和公路沿线,分别种上樱花、浙江楠、红豆树、榉树,打造了“榉树大道”“水杉大道”及中央方村、荷塘村等多个“一村万树”特色村。

千树园林绿化(一村万树这里的绿化经验值得推广)(3)

如今,柯城乡村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可以观赏。万田乡荷塘村原支部书记郑龙祥说:“‘一村万树’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村民投身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种管并举:护出一片健康林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在沟溪乡直力村,记者体验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沟溪乡直力村支部书记谢富昌在自家翠绿的菜园里,栽种了30多棵香榧树苗,“这几棵香榧树今年会挂果。”

以前直力村是个一穷二白的“空壳村”。2014年,村两委赴嵊州市考察香榧产业,归来后大家达成了发展香榧产业项目的共识。村里从区扶贫办等部门争取了一些扶持资金,利用村集体所有的荒山,以及从村民处流转而来的废弃柑橘地种了3000多棵,而后逐年续种,如今已建成了有7000多棵树的香榧基地。

直力村周边的荒坡生长着一片又一片的香榧树,每株树下覆盖垄糠,保持养分,树叶油光发亮,长势不错。香榧树是一种比较“娇贵”的树种。谢富昌介绍,平日里几乎每天有专人巡查,观察苗木生长情况。尤其是一场大雨过后,及时挖沟排水,施肥不用化肥,而是用有机肥。

苗木质量直接影响苗木种植的成活率。柯城十分重视苗木的选择,区林业局组建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苗木采购小组,赴各地苗圃选购优质苗木,保障苗木质量,并聘请当地优秀园林绿化企业作为“一村万树”技术支撑单位,常年提供苗木后期管护指导,提高苗木种植保存率。

同时,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落实林长巡查制度。柯城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建立区、乡、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每周开展一定次数的巡护检查;落实一支专人管护队伍,及时开展修枝摘叶、支撑固定、除草松土、浇水灌溉、开沟排涝、虫害防治、合理施肥等苗木管护措施,促进树木健康生长。

绿色期权:种出一个未来

如何把柯城“一村万树”绿化品牌推向市场,让更多的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一村万树”建设?2018年,柯城区创新推出了“一村万树”绿色期权。

千树园林绿化(一村万树这里的绿化经验值得推广)(4)

图为2019年3月6日,衢州市柯城区召开“一村万树”绿色期权产品发布会,推出“一村万树”先锋卡、绿色期权林等林业金融改革产品

何为“一村万树”绿色期权?柯城区林业局副局长吕世民介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可付费认购“资产包”,每份含有100株珍贵彩色树木,3万元认购5年周期,5万元认购10年周期,到期后获得50株树木的处置权。

家庭和个人及特定群体也可以认购“个性定制”绿色期权:以1株珍贵彩色树木为单位,5年认购期费用500元,到期后可交割、转让、捐赠等。

2019年3月6日,柯城区举办“一村万树”绿色期权产品发布会,区内外58家企业、商会、金融企业和个人与相关行政村签订绿色期权认购协议。同时,建立“一村万树”绿色发展基金,统筹用于推动“一村万树”相关工作。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经有185家企业认购柯城区“一村万树”绿色期权资产包256个,600多位个人认购“一村万树”绿色期权单位1478个,总认购资金超过1000万元。“这一做法成功融合工商资本参与‘一村万树’建设,有效打通了资源、资产、资金的转换通道,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吕世民表示。

2019年10月,柯城区与中国人保公司合作,推出全省第一份“一村万树”绿色保险,投保石梁镇中央方村等34个村珍贵彩叶树4.66万株,保险金额达668.2万元。

吕世民表示,此为“一村万树”项目配套的林业特色保险,凡是列入“一村万树”树种目录且生长和管理正常的生态商品林均可作为保险标的,这既有效防范“一村万树”中面临的自然灾害等风险,又提高了“绿色期权”投资人的积极性。

撬动支点:种出一条乡村振兴路

“小‘村树’营造了大生态。”吕世民说,过去开展植树造林,更多是为了平原补绿,在村庄美化、群众得益等方面产生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而“一村万树”行动更强调种树的规划、规模,是围绕村庄有重点、有计划、有品位地种树,更注重改善自然生态,提升村庄环境面貌,目标是打造乡村版“大花园”。

万伟强说,“一村万树”行动开展后,前昏村120余户农户拿出自家闲置地入股,种下了1万余株海棠树和苦丁茶树,过去的凌乱村庄变成了现在的美丽花园,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并在2017年被评为“浙江省森林村庄”。

吕世民认为,与其他新农村建设项目少则几百万元,动辄上千万元的投入相比,“一村万树”迸发出“小投入、大产出”的乘数效应,不仅更具生态价值,也更具经济产值。“通过‘省里给一点、区里补一点、村里出一点、农民投工投劳’的形式,未来产出的却是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农村的造血功能。”吕世民说。

吕世民算了一笔账: 以浙江楠为例,高度在70~120厘米的2年生容器苗,每株市场价为7~8元,经过4年培育,高度可达2~3米,按照当前市场价每株能卖到100~150元左右、每亩166株计算,亩均产出可达2.1万元,收益可翻15倍。

“‘一棵树’铺就了一条路。”万田乡荷塘村原村支部书记郑龙祥说,村里把“一村万树”与发展旅游业、民宿业、餐饮业紧密融合,栽种的7000株桂花树和3000株桃树大放异彩,仅“桃花节”单日客流量就突破了5万人次,一天进账百万元。如今的荷塘村,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可以欣赏,游客络绎不绝。

村民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姜家山乡村民万四清说,过去农户连绿化意识也没有。“一村万树”行动开展后,大家看到了好处,纷纷拿出土地参与其中。“在荒山荒地、废弃地、房前屋后、路渠两旁见缝插绿,种上村庄的风水树,家庭的和睦树,传世的子孙树。”

2019年11月28日,全国乡村绿化美化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走进柯城区,全国31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的村干部发出“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弘扬乡村生态文化”的倡议,并共同栽下“创建国家森林乡村村长林”。

如今,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乡村生态文化新格局的柯城经验,已在浙江全面推广。

特约记者:李风

记者:胡盛东

通讯员:吕明亮 赖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