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立德树人作文素材高考(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十五)(1)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魏略·儒宗传·董遇传》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3.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4.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三国志·吴书·张传》

译:寻求贤能的人,就像是自己饥渴一样,受到劝谏,从来也不厌烦!这句话说出了领导对于下属的尊敬。

5.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译: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世事的变化,而去改变自身的节操,正义之人,不会因为国家的存亡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古往今来,多少忠贞之士,宁愿奉献生命,也要坚守自身的气节,不因为世道的兴衰,而去改变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豪情万丈,为了大义,宁愿赴死。

立德树人作文素材高考(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十五)(2)

6.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译:大海是汇聚千万条河流,才能成就其自身的博大,君子要充分广博的学习知识,才能够变得博学多识。

7.苟得其人,虽仇必举;苟其非人,虽亲不授。《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译:如果能够得到真正的人才,即便是仇敌,也要去选举他。如果得到的不是人才,即便是自己的亲属、朋友,也不去重用。

8.小巫见大巫。《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译:道行浅的巫师见到了道德高的巫师,他的巫术就施展不出来了。

9.每有患急,先人后己。《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译:每当有祸患的时候,总是要先想到别人,然后再想到自己。

10.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译:人心是有所不同的,就如同人的面貌一样;古人所警惕的那些人是那些当面认同,而背后又反对的人。

立德树人作文素材高考(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十五)(3)

11.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魏书·庞德传》

译:优秀的将领,不会因为怕死而苟且避免灾祸;壮烈之士,不会因为贪生而丧失气节。

12.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译:传说中的蛟龙,得到云雨相助,即可离开池中腾飞。比喻有本事的人,一旦遇到好时机,就能大有作为。

13.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三国志·蜀书·谱葛亮传》

译:正确认识眼前客观形势,在于英俊杰出之士。在后来的流传中,一般将两句合而为一,简作“识时务者为俊杰”。

14.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译:司马昭的用心何在,连不相干的人也知道。现成为后世揭露人所共知的祸心、野心的习用警语。后一句在沿用中已简化为“路人皆知”。

15.枳棘之林,无梁柱之质;涓流之水,无洪波之势。《三国志·魏书·王脩传》

译:枳棘之类的灌木丛林,长不出作梁做柱的材料;涓涓细流,激不起波浪滔天的洪大水势。梁柱需用巨木,洪波须靠大水。枳(zhǐ旨):通称枸橘,落叶灌木。棘:酸枣树,落叶灌木。质:木质,此指材料。涓流:细流。洪波:大波。枳棘之丛、涓涓细流不具备生长巨木和兴风作浪的条件,所以“无梁柱之质”,“无洪波之势。”

立德树人作文素材高考(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十五)(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