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华夏”之“夏”,没有人不认识、不知道其意义的吧。作为中国的别称,要追溯到《尚书》中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华”和“夏”在上古时期同音,是通用的,关于其来源,说法不一,不再展开。其含义引用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今天主要来聊一下“夏”字。

关于“夏”,许慎将其解释为“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不是一个意思,是指“中原一带”,也就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中游一带——天下之中。为了和“华夏”区分,中原人将周围的四方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1)

夏——说文小篆

“夏”的甲骨文非常有意思。这一款是一个站立的人形。我们之前说过两种“人”形:“人”是侧立的白描、“大”则正面站立(详见《有趣的汉字之“大”66》):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2)

甲骨文——人、大

而“夏”与之不同,他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形象,而有眼睛、鼻子、头发、躯干、四肢和手等。仿佛他还双手叉腰,看上去很强有力的样子,所以这个字的本意是“雄武的中国(同上)人”。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3)

夏——甲骨文

第二款甲骨文与第一款有相似之处,只是又变得抽象了,并且跪坐,手放于腿上。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4)

夏——甲骨文

第三款甲骨文,则是在“中国人”的旁边放了一个工具,具体是什么不知道,但看上去就是农具,刻画的是我们的祖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5)

夏——甲骨文

由此,引申出了对其一种金文的解释: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6)

夏——金文

从上图可以看出,金文中已经将活灵活现的头部固定化为“页”(详见《有趣的汉字44》),而下面的部分,有学者分解如下:“抓”着“刀(垦荒的工具)”,脚踩着“耒(lěi,古代翻土的农具)”、“执(操持)”,还要进行“占卜(确定天气情况)”,这样就绘制出了农民耕种的情景。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7)

夏字部件拆解

对于这种分析方法我没有异议,即便在上古时期,汉字也不可能由随意的笔画组成,其组成也是有规律的,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部件”或者“偏旁部首”,它们一定表达了某种含义。先民造字时,肯定是基于自己目光之所及,古老的华夏民族就是农耕民族,以此来造一个字代表自己的部落合情合理,但问题在于,我反查这几个字时,发现其甲骨文或金文和前述拆解、解释并不相同: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8)

对拆解部件的考证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就是错的,我分析原因可能为:第一,汉字在不断演变,也许我找到的字形并不全面;第二,也许金文中的部件表达的是耕种之意,但并不是文中的名字,比如,用来垦荒的工具,可能并不叫“刀”,脚底下踩的,也不叫“耒”;而“执”也并不代表“操持”,本意是“捉捕犯人”,何况我个人认为造字时可能还表达不出“操持”这种非常抽象的词的概念。

金文还有这两款,其实构成元素差不多: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9)

夏——金文

战国时的“夏”与西周时期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所有有趣的汉字(有趣的汉字之夏)(10)

夏——金文

关于“夏”的字源及本意,专家尚未给出定论,但“华夏”这个词、以及由这个词带来的种种,已经深深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血之中,不可能被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