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形象是在最初的历史素材,民间流传故事等基础上由不同历史时期诸多贫民百姓和文人们踵事增华,批判性取舍相关题材,并经长期演变,最后通过集大成者以完美的形态流芳于世。张飞形象流变过程既包括题材、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多方面的累积,更包涵不同时代文化的累积与传承。

张飞必备战法(英雄不光可以英勇善战)(1)

陈寿本着忠于史实的态度,对张飞的事迹秉笔直书,虽然内容不多,但如实地塑造了张飞英勇善战、礼贤下士、勇智双全、暴虐寡恩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既是张飞的历史原型,又是其形象流变过程中的主体方面。并且,裴松之采正史和野史,在丰富张飞形象内涵的同时,主要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1.英勇善战仁义兼备的好兄弟

张飞生擒严颜,问起为何殊死抵抗、拒不投降时,严颜义正言辞,不卑不亢地指责张飞等侵犯州郡,声称这里没有投降将军,有的是死战抵抗的将军,并且面对张飞的砍头令,严颜面不改色,堪称忠君、勇士之表。张飞面对如此刚毅正直的敌将,不免会心中肃然起敬,感慨并大加欣赏,其个性已然引起张飞的共鸣。张飞英勇善战,兼具仁义,属于孔子论述君子的范畴。

张飞必备战法(英雄不光可以英勇善战)(2)

3.勇智双全无敌小霸王

公元215年,曹操领军十万,攻破汉中平原的张鲁,留下大将夏侯渊和张部驻守后返回邺城。张邵曾经受命远征乌桓,平乱马超,战功赫赫,属于曹魏武将阵营第一梯队。张郃督统各路军马进入巴西郡,试图将那里的老百姓迁徙至汉中。行军至宕渠、蒙头、荡石之地,与张飞军团对峙了五十天有余,相持不下。面对强大的对手,张飞没有束缚于现状,也没有盲目死战,而是用计包抄,亲率一万精兵,从另外- -条道路与张邰军交战。由于先前对有利地形条件的准确把握以及军事方面的统筹部署,曹魏军前后不得相,张郃狼狈弃马,只和麾下十余人沿小道逃离,飞最终 大获全胜,巴西郡一带重获安定。张飞以智勇取胜令人叹服。只不过,史书中对张飞智谋方面的记载很少,在后世的文学大家、民间艺人等对张飞形象演绎的过程中,张飞的智谋方面很少被深入发展,这直接反映在大部分人对张飞形象的接受时,停留在“勇猛”的单一武将形象方面。

张飞必备战法(英雄不光可以英勇善战)(3)

4.淘气多变萌萌哒

关于张飞的外貌特征,史无记载。到了《三国志平话》中,创作者开始对张飞的外貌展开了充分的想象和创作。《平话》中张飞一出场便被描绘为:“却说有一人,姓张名飞,字益德,乃燕邦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平话》也曾借诸葛亮之口评价张飞时说道“然胡髯公张飞可当?”胡髯指颊旁及下巴上的胡须。古人真的是对这个胡子比较重视,用胡子来分辨人!《三国演义》中定型的张飞形象不仅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特征,更是复合了史传大家、文学创作者、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构建的张飞形象,当然这其间民众的喜好都对张飞形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张飞长相相对的稳定,都是外表粗狂“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成为张飞相貌的典型特征。

张飞必备战法(英雄不光可以英勇善战)(4)

隋唐的民间戏剧、传奇小说和佛家经疏记载了丰富的三国故事,体现了中国历朝历代民间故事“一脉相承”的发展规律,对民间通俗文艺中张飞形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宋元时期,受“拥刘反曹”主流思想的影响,蜀汉政权中的张飞形象在宏观上得到了提升。说唱文学盛行,与上层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高雅文学相映成趣,这一时期的《平话》展现了张飞形象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英勇向神勇的转变,暴虐向粗莽的趣化,更增加一些萌萌哒的形象,智谋和敬贤特征的淡化等。元杂剧则从体裁特点出发,侧重张飞的平民形象、喜剧形象,并对张飞的智谋形象进行了重构。

元杂剧《两军师隔江斗智》剧中记载“(张飞云)兀那吴国军将,您非送亲而来,我知您周瑜的计策,故来赚俺的城门,如有一个进来,我一个个抢。”敢情这是掰棒子吗?来一个抢一个!

张飞必备战法(英雄不光可以英勇善战)(5)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卧龙先生出山辅佐,拜为军师,张飞对此深为不满。《平话》 通过刘关张的对言,展现了张飞粗俗莽撞的形象:张飞素有欺孔明之心,于阶下大叫:“皇叔不可!牧牛村夫,岂能为军令!”关公一手掬其口,言“张飞煞粗!皇叔看军师如太公。”先主曰:“吾得孔明 ?如鱼入水。”

《虎牢关三战吕布》剧中,孙坚轻视张飞出身低微、官职不显,不相信张飞具备战胜吕布的高强武艺,言语之中夹杂侮辱之意。张飞则以性命担保,争取迎战吕布的机会,最终战败吕布,使得孙坚大失颜面。张飞的这种乐观进取、不畏强权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战胜吕布的结果让观众眼前一亮,忍不住拍手叫好,欢喜的色彩和气氛充斥着文本台词和艺术舞台。《诸葛亮博望烧屯》剧中,张飞对这位初出茅庐的“村夫”军师不服。诸葛亮在安排军事部署时,张飞五次请战前四次均被拒绝,情急之下与军师立下军令状,“赌头争印”。果不出诸葛军所料,张飞未能完成任务,输地心悦诚服,言“大丈夫争着眼做,合着眼受”,学起廉颇“负荆请罪”,愿赌服输,连忙称道“好军师,好军师!”前面三顾茅庐说是牧牛村夫,现在就是好军师,张大大你的变换也太快了吧!

张飞必备战法(英雄不光可以英勇善战)(6)

这种敢作敢当、快人快语、憨态可掬萌萌哒的形象让观众喜闻乐见,渲染了浓烈的欢乐色彩,张飞的喜剧形象被传达地酣畅淋漓,颇受欢喜。《关云长千里独行》剧中记述了张飞杜撰“热奔阵”的故事情节,面对来犯的曹军,关羽建议摆出“一字长蛇阵”御敌,张飞则不以为然,声称要摆出个“热奔阵”:(张飞云)哥也,这计不好,是不是先折了腰。哥哥,我有一个阵。(刘末云)三兄弟,你有何阵势? (张 飞云)哥哥,我这阵势唤做热奔阵。(刘末云)怎生唤做热奔阵(张飞云) 哥也,那曹操偌近远,领将军兵,来到这里,安营下寨,也正人困马乏也。我今夜晚间,领着军兵,直杀入曹营,寻着曹操杀了也。可不好?我杀他个措手不及,这个阵势何如? (张虎云) 三将军,你这个阵,不如二将军的阵势好。(张飞云)我这阵, 怎生不如俺二哥的阵 (张虎云)二将军的阵,是兵书里面择出来的。三将军,兵书里面,那里有个甚么热奔阵,三将军委实不好。张大大要稳重不能耍混啊!

张飞必备战法(英雄不光可以英勇善战)(7)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不可能脱离历史史实的框架,其题材及成书来源等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导致演变的过程中张飞的形象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张飞的英勇善战形象在演变的过程中就是始终如一的主题。虽然张飞的智谋形象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时而得到加强时而也被淡化,但是展现张飞智谋的情节始终集中在“长坂坡之战”“战张郐”“擒刘岱”等故事方面,核心内容大体一致。

张飞必备战法(英雄不光可以英勇善战)(8)

再者,元杂剧中的张飞形象虽然出现了“向神勇转变”“向粗莽的趣化”等新特点,但都是基于英勇、暴虐等主体形象上拓展的外延,即便到了《三国演义》中定型的张飞形象也是源于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的批判性继承与合理化升华。时代特色鲜明。每个历史时期的史传大家、文学创作者和民间大众塑造的张飞形象必然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有印记,积淀凝聚了当时比较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心理,张飞形象也因这些时代性变得丰富多彩和多元。宋元时期三国戏于街头巷道间盛行,平话和杂剧中关于张飞贫民形象的强调,反映了市民阶级的市井风貌和审美情趣。关于贫民英雄发迹史的追捧更是突出了底层老百姓对追求功名利禄、发迹立业的热情和理想。

梳理张飞形象流变过程不仅全面展现了历史人物张飞不断走入文学、融入民间的历程,更揭示了历史演义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宝贵经验及基本规律,进而深入发掘了不同时期人们在审美理想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意义丰富。

,